大兴安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
大兴安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我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又一次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新机遇。依据党中央决定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黑龙江省提出的加快建设林业强省的决定,按照全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的部署,遵循我区“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主导思想,结合我区的具体实际,制定大兴安岭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
一、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现实基础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经过40年的开发建设,林区的经济基础初步形成,一是铁路、公路交通、电力通讯、供水、供热以及文教卫生各项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基本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二是以森工为主体,绿色食品、北药开发、特色养殖、生态旅游、矿产开发等多业并举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其中中型企业3户,小型企业7户,工业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3%。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3.2亿元,人均GDP在黑龙江省排名第3,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全区人口已达52.8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足10%,拥有中专学历以上科技人员达2.7万人,约占劳动力总人数的12.5%,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素质在全国具有相对优势。四是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已达30.9%,市场化比重逐步提高。
(二)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
1、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
我区是国家唯一、特有的寒温带针叶林区,全区总面积的78%被森林所覆盖,是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和物种基因库,开发历史短、无污染,生态环境优良,特别是全境被纳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具备发展生态产业体系的自身优势。
我区森林资源、林下资源、矿产资源相当丰富,活立木总蓄积达5.3亿立方米,可利用林下野生植物资源达800余种,蕴藏量达1025万吨,允收量达220万吨,可利用量是66万吨,已勘探矿产资源达42种,仅煤炭储量就达1.3亿吨,人均资源占有量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仅人均拥有土地面积就达0.1581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大,居全省第三位。
2、政策优势
目前,我区享受国家实施的“天保工程”、“西部开发”、“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加快林业发展决定”五大政策机遇。享受这些政策是解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森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按照市场机制实施体制改革和机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有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机遇。
3、区位优势
我区与俄罗斯接壤791.5公里,占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的26%,占全国接壤的18%,现有国家批准的一类开放口岸两个,临时过货通道一处,相对赤塔、阿木尔两州。一是对岸俄罗斯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区域经济发展极具互补性,有利于我区开展境外采伐、矿产开发和对外农业开发。二是边境线上游满州里口岸和下游的黑河口岸相距1000公里以上,对面辐射俄罗斯远东地区400多万平方公里。洛古河界江大桥项目是我国联系欧亚大陆桥的又一桥头堡,打通大兴安岭对俄通道,有利于我国、我省对外经济合作,有利于我区劳务与农产品输出,科技和原材料输入,开展边境旅游。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问题。突出表现在林缘退缩,有林地面积减少,活立木总蓄积和林分质量下降,可采资源面临枯竭。
2、体制问题。一是政企合一,且政府建制不全,二县三区财政体制悬空。二是企业承担政府职能、公益事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历史包袱沉重,每年承担政府及公益事业支出12.5亿元;企业贷款总额高达23亿元,其中不良贷款16.6亿元;不良资产为24.8亿元。并且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木材产量大幅度调减,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四是森林资源管理和经营不分,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缺乏科学性。五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形成的国有经济成分偏高,转制成本高,向市场经济跨越步伐缓慢。
3、就业问题。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和企业转制,企业下岗职工急剧增加,同时由于产业层次低、发展慢,就业容量小,虽然我区加大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了“五险”,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计划生育保险,但是面临着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制约,如果长期以往,就业问题将成为我区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
4、发展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资本积累不足。二是产业层次低,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科技支撑体系薄弱。三是主导产业趋于衰退,接续产业尚未形成,经济发展压力较重。四是人才流失严重,缺乏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
5、环境问题。一是处于高寒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恶劣,成本高、费用大。二是处于边远地区,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货币流出大。四是人口少,消费总量小。五是受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缓慢,经济发展软环境亟待解决。
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林业强省的决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树立经营森林生产系统的理念,全面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明确“一个定位”、坚持“两个创新”、用足“三个优势”、发展“四个生态产业体系”、解决“五个问题”,采取“六项措施”,实现大兴安岭的全面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个定位”即对大兴安岭林区功能重新定位,由以商品材生产为中心向建设生态林区转移,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两个创新”即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彻底改变计划经济延续下来的体制性障碍,增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内在动力;“三个优势”即充分发挥国家赋予本地区的多项优惠政策优势、拥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与俄边境线长,且资源互补性强的区位优势,这是大兴安岭能够得以振兴的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和强有力的外部支撑;“四个生态产业体系”即生态林业体系、生态工业体系、生态旅游体系、生态农业体系;解决“五个问题”即资源问题、体制问题、就业问题、发展问题、环境问题。采取“六项措施”。即实施政策保障措施、实施体制和机制创新措施、实施优势吸引措施、实施项目带动措施、实施开放促进措施、实施科技和人才强区措施。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促进生态建设、产业体系、社会环境、人民生活、体制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二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促开放。
三是坚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正确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以政策、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生态优先,按照市场机制快速发展优势产业和科学有效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
四是坚持内外结合,用好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走出去引进来,融入国内外市场,与世界接轨,与国内发达地区接轨,实现政策对接、体制对接、资源对接、市场对接、产业对接。
五是坚持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产业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优势竞争力。
(三)主要步骤和目标
结合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振兴大兴安岭老工业基地规划用17年(2004至2020年)分三个阶段完成。
1、定位调整阶段(2004至2010年)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对大兴安岭林区整体功能重新定位,由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向建设生态林区转变,林区转换体制,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资分开,森工企业走向市场,现代化企业制度初步建立,政府机构健全、功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休生养息,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初步形成,并实现9%左右的速度稳步增长。国有经济大踏步退出,非国有经济大踏步挺进,非国有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达到52%,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全面调整,初步建立四个产业体系支撑,实现两种所有制支撑的新格局,社会事业各项功能完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环境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国内林区中等水平。主要目标,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99.2亿元,年均增长9.3%(以2003年为基数),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102元,三产比例为26.7:32.1:4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15元,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农村人均砖瓦住房建筑面积7.02平方米,恩格尔系数30.9%,大学入学率达到7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55%,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7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五险覆盖率均达到100%,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0‰以下,森林覆盖率达78.5%,活立木总蓄积达5.4亿立方米。
2、稳步发展阶段(2011至2015年)
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恢复,森林生态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以生态环境为支撑的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全面推进,形成三足鼎立,与国际接轨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事业环境基本满足社会需求,非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有绝对比重,达到70%以上。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国内林区中上水平。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亿元,年均增长10%(以2010年为基数),人均生产总值28169元,三产比例为24.8:32.9:4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52元,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6平方米,农村人均砖瓦住房建筑面积9.15平方米,恩格尔系数27.8%,大学入学率达到7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5%,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3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五险覆盖率均达到100%,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0%。以下,森林覆盖率达78.65%,活立木总蓄积达5.6亿立方米。
3、全面振兴阶段(2016至2020年)
森林生态系统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生态工业新型化,生态旅游国际化,生态农业科技化。经济结构中非国有经济占经济总量的80%左右,经济运行市场化,林区经济全面振兴,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物质生活、文化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主要目标,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2亿元,年均增长12%(以2015年为基数);人均生产总值47959元,三产比例调整为24:33.1:4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03万元,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农村人均砖瓦住房建筑面积13.4平方米,恩格尔系数达到25%,大学入学率达到8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五险覆盖率均达到100%,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0‰以下,森林覆盖率达78.8%,活立木总蓄积达5.8亿立方米。
三、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整体功能重新定位
根据国家对林业战略政策的调整,结合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森林特殊的生态价值和生态作用,积极探索并尽可能得到国家认可,对大兴安岭林区整体功能重新定位。由以商品木材生产为中心向经营生态森林和科学有效开发利用生态功能转变,以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为核心,走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持生态质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确立建设生态林区为整体发展方向。确保大兴安岭森林经营满足两个需求,一是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林业生态功能的需求,推进“天保工程”的实施,确保森林资源的休养生息,实现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的双增长。二是满足林区人民生活的需求,充分利用好生态环境、森林综合资源,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实现在保护生态森林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生态森林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全面推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二)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构建林区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健全政府机构,完善政府功能
与林业生产力调整相同步,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将区域城镇布局与林业生产相结合,撤并结合,实现城镇人口的合理流动,扩大中心城镇的城市人口规模,缩小战线、以点代面,场乡合并,构建地、县、乡三级政府建制,建立完善的政府机构和运行机制。
2、剥离企业负担,使企业轻装走向市场
积极推进企政分开、企事分开,将公检法文教卫生以及一切属于政府职能的尽快从企业剥离出来,逐步实现森林管理和经营分开,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组建统一的资源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森林资源。推进森工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
3、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大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支付国有企业改革成本能力,推进债务、资产、产权重组。积极采取动员民办,吸纳民资。集中民智、开发民品、大打民牌,强力推进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力争到2010年,大中型国有企业全面完成企业产权和制度改革。加快林业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规范混合所有制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4、争取国家政策投入,建立生态建设基金
针对我区体制、林分、气候的独特性,要加大对特殊性领域林业生态建设的研究,完善细化对《森林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决定》的实施细则,探讨提出国家特殊区域森林经营和生态建设的投入机制;探讨建立以国家为主体的长期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探讨建立寒温带地区森林经营的财政补贴制度。
5、争取国家政策投入,解决企业转制问题
一是争取国有企业职工转制安置费用18.6亿元,解决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改制费用14.9亿元。二是争取解决不良资产24.8亿元,解决不良贷款16.6亿元,解决企业承担社会性支出12.5亿元,解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林业企业的资产负债政策问题。
6、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加大境外采伐力度
发挥本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完善细化《中俄森林资源采伐与木材加工合作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俄森林资源开发力度,并同时争取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投入的支持力度。
(三)建立四个生态产业体系
托依独特的生态环境、富集的自然资源、多项国家的优惠政策优势和对俄边境线长且森林资源开发合作领域宽的区位优势,构建具有我区独特竞争优势的生态产业体系,实现基地化培育、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1、生态林业体系
要突破林业就是生产木材的传统理念,发展林农、林牧、林果、林花、林药、林渔、林禽、林兽多种森林复合经营,在力争停止商品木材采伐的同时,鼓励利用荒山荒地造林、种果、种花、育药,鼓励发展山特产品,推进生态林区、生态果区、生态花区、生态药区、生态山野产品示范园区建设,对森林及林下资源全方面进行调查设计规划,将森林及林下资源分类划区,建立资源档案及监测体系,依据资源蕴藏量,按照长大于消的原则,确定采伐量、采集量和捕捞量,实行森林复合经营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
加大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的力度,防止大面积森林资源的破坏,加快规划内的野生动植物、森林湿地和特殊物种的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突破呼中、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对偃松、都柿、红豆、黄芪等野生浆果,刺玫果、榛子、山杏、山丁子等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人工培育、扩繁和循环利用。重点对区域内的荒山荒地牧草改良,使其获得生态效益的同时,使林民获得经济效益。
进一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在完善和规范现行森林资源管理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试行森林经营,资源保持增值和森林防火为一体的法人经营责任制,大力推行森林产权制度改革和森林经营责任制,加快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坚持生态优先,林地用途和所有权不变,积极推进森林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编制复合经营规划方案,建立森林及林下植物评估体系和资产档案,按照70年的使用权期限制定森林经营政策,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以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参与森林经营,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无林地上进行生态林业经营。采取土地归国家所有,地上植物产权归经营者拥有。要重点培育好沿江、沿河、沿路、沿城林带的生态环境建设。到2010年活立木总蓄积达到5.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8.5%,有林地面积655.6万公顷,保护区面积124万公顷,病虫害综合防治率75%,林地过火率控制在0.4‰以内,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2平方米,生态林业价值165.96亿元。到2020年活立木总蓄积达到5.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8.8%,有林地面积658.1万公顷,保护区面积139万公顷,病虫害综合防治率75%,林地过火率控制在0.2‰以内,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7平方米,生态林业价值174.61亿元。
2、生态工业体系
要依托我区资源优势,重点扶持龙头产业化项目,积极扶持终端产品项目,严格规范企业的生产技术及排污标准,鼓励发展清洁循环工业生产,严格控制小煤炭、小冶炼、小造纸等影响环境的工业项目,坚决执行环保设施与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确保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新型工业化。
森林工业,要充分利用区内区外林木资源,扩大林产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坚持统筹协调、合理布局,拉伸产业链条,注重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走林板一体化、林纸一体化发展之路。综合考虑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条件,以加格达奇、塔河、漠河为重点规划建设工业园区,促进生产要素集约合理利用,以人造板、实木家具、实木门窗、造纸为重点,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带动专业中小企业产业群发展,形成集团优势,重点培育支柱产业。通过新林区20万吨高离密度板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力争到2010年,林产工业实现产值24.6亿元。主要产品产量为:板业26.5万立方米,木制家具45万件,纸浆20万吨。到2020年全区林产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8亿元。主要产品产量为:板业38.3万立方米,木制家具61万件,纸浆60万吨。
原材料工业,针对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注重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同时,加快岩金、铁、铜、钛、铅、锌、镁等金属和硅、麦饭石、白云岩、大理石等非金属矿藏的科学合理开发力度,由原科开采向矿产品精深加工转移,逐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重点培育支柱产业,力争到2010年矿产开发实现产值4.1亿元,黄金产量2.5万两,其它金属产量1200吨。到2020年矿产开发实现产值10.6亿元,黄金产量5万两,金属产量1800吨。
能源工业,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积极规划和开发利用塔林西水电站和黑龙江我们区域内的中俄预期规划内的水利能源工程,并进一步扩大引俄电工程,建设输电线路及发电机组改造,解决呼玛县无电村屯通电问题,在彻底改善全区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的同时,实现外电内用、北电南输。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以古莲河露天煤矿为主体,以呼玛县欧浦、椅子圈煤矿、松岭区白音河煤矿为辅,发展煤炭业。力争到2020年,实现煤产量180万吨,发电量达到7万千瓦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促进煤—集转化、煤—油转化、煤—气转化,实现煤炭工业的产业化。到2020年,能源工业产值力争达到14亿元。
绿色食品工业,充分发挥我区全境被列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品牌优势,依托我区的山特产品及有机农产品资源优势,追踪市场绿色安全食品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现代绿色新型食品工业产业。以马铃薯精淀粉为龙头,带动马铃薯系列产品的开发;以山特产品生物工程为龙头,带动越桔、都柿、偃松露、偃松粉系列产品的开发和木耳、猴头为主的菌类系列产品的开发;以乳液深加工为主导,带动乳液、乳粉系列产品的开发;以生态示范区为基础,打造绿色品牌,带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系列开发;以AA级北极泉矿泉为重点,带动矿泉水、啤酒、饮料系列饮品的开发;以特色养殖为基础,带动鹿产品深加工及禽类系列产品、肉牛、肉羊系列产品、羊绒系列产品、珍贵皮毛系列产品的开发。通过一系列龙头产品和企业的培育,拉动生态林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要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的建设,形成以加格达奇为中心,辐射三县四区的食品安全检测、检验网络,使大兴安岭生态示范区绿色食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力争到2010年,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绿色食品产量达24.8万吨,产值11.6亿元。到2020年,绿色食品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绿色食品产量达62.4万吨,产值达23.9亿元。
北药工业,依托大兴安岭特有的中草药资源,积极培育医药工业产业龙头,以北芪药业为重点,带动北芪、蓝莓、灵芝、柴胡保健和药用系列产品的开发;以松涛鹿业为重点,带动鹿附系列产品的开发。重点建设怡神胶囊、鹿茸鞭口服液、中草药冷冻干燥法提取等项目,力争到2010年,完善GAP生产基地建设,种植(保护)面积达到20万亩,北药产值达10亿元。到2020年,种植面积达30万亩,北药产值达25亿元。
经过17年的发展,在重振森林工业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规模较大的五大工业基地,其中的森工基地、绿色食品工业基地、特色北药工业基地力争进入全国同类行业前列。生态工业产值达到111.5亿元。
3、生态农业体系
要充分发挥气候冷凉、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的特点,扩大有机绿色农产品的种植面积,积极培育种植和养殖基地,依据区域农业发展基础和生产要素基础,规划具有我区特色的、适合寒温带气候条件的农业生态示范园区,以岭南和呼玛为重点,引导农民形成马铃薯良种生态示范园区,有机大豆、芸豆、油豆角、瓜果、水稻、超早熟大豆良种生态示范园区,饲料原料生态示范园区。
要充分利用我区的林地资源、草场资源和水资源,引导形成以鹿、狐(貂)、獭兔、羊、牛等养殖生态示范园区,银鱼、三文鱼、鲟鳇鱼、鲶鱼等珍贵鱼类生态示范园区。木耳、猴头、蘑菇菌类养殖生态示范园区。要积极培育、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经销公司,疏通流通领域,开拓农产品市场,拉动特色种养殖业的发展,加大对农业技术、农产品检疫、农产品市场的投入、种子供应以及本土农产品的科技开发力度,确保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力争到2020年,将大兴安岭建设成全国最大的AA级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基地。
力争到2010年,生态农业实现产值57.38亿元。农产品种植业产值达6.5亿元,粮豆薯种植面积达到87万亩,产值达2.34亿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6.5万亩,产值达到4.2亿元。畜牧业产值实现33亿元,其中:牛存栏20万头、羊存栏200万头、鹿存栏15万头、貂狐50万头,水产品产量达2325吨,产值实现3558万元。到2020年生态农业实现产值70.36亿元。农产品种植业产值达8.8亿元,粮豆薯种植面积达到87万亩,产值达2.9亿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6.5万亩,产值达到5.9亿元。畜牧业产值实现40亿元,其中:牛存栏24万头、羊存栏200万头、鹿存栏17万头、貂狐70万头,水产品产量达2880吨,产值实现5760万元。
4、生态旅游体系
要依托我区地处祖国最北,具有冰雪、森林、界江、湿地的景观独特、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的地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要在精心规划、科学定位的基础上,以找北、找冷(纬度最高)、找纯(原始)、找静(地广人稀)、找美(大自然景观)、找奇(独特风光和景观)为突出点,积极培育生态旅游。在旅游区划上,要以加格达奇至漠河干线,漠河到呼玛界江为重点,构建“加格达奇—漠河—呼玛”区域小三角循环旅游带和“哈尔滨—呼伦贝尔—黑河”大三角循环旅游带,创建加格达奇、漠河、塔河、呼中、呼玛、十八站六个旅游城镇。
以漠河北极光、黑龙江界江、十八站和白银纳鄂族风情,漠河边贸边境界江游为重点。重点规划建设加格达奇至漠河沿线,塔河鄂族风情区、呼中国家级森林保护区、松岭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北极村、吴八老岛、呼玛画山旅游园区。在基础设施上,重点加快漠河机场和加格达奇机场的前期工作和建设速度,在加格达奇机场2004年投入使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尽快达到支线机场建设,漠河机场力争2005年投入使用,开通哈尔滨—加格达奇—漠河旅游航线。要加大沿江旅游驿站和小三角旅游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加快洛古河大桥前期工作和建设力度,力争2006年投入使用。力争在开通哈尔滨—加格达奇—漠河旅游线路的基础上,开通哈尔滨—加格达奇—海拉尔—黑河空中游航线。建设古莲至洛古河铁路,加区至呼玛、林海至呼中、十八站至韩家园子、漠河至洛古河、兴安至长缨公路建设,形成完整的立体交通网络。2008年,开通金三角界江中俄风情旅游线路。要树立大旅游的观念,科学规划、市场动作,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体系。力争到2010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达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亿元。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达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0亿元。
四、保障措施
(一)实施政策保障措施
结合“生态示范区建设”和“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政策,并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政策对应,提出需要国家给予扶持的政策要求。一是针对大兴安岭不可替代的巨大生态效益及国家林业产业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全力推进大兴安岭整体功能重新定位。以建立完备的生态体系为目标,实现停止商品材生产,促进大兴安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期限、森林生态功能作用、效益以及森林资源生长恢复周期的研究,提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周期与效果的测算与评价,提出建立大兴安岭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为国家制定寒温带林业差异性政策提供依据。二是要加大对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研究,建立生态工业体系,推进科学的城镇化建设,完善生产力布局。提出需要国家在解决不良资产、不良贷款、职工安置费用、整体迁移等方面给予的特殊政策。
(二)实施体制和机制创新措施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变政府主导结构调整和对经济运行直接干预过多的状况,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着力点转到完善的市场体系中来。一是实行政企分开。政府实施资源管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建设,营造有竞争力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真正实现“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企业按市场化运作,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二是创造公平待遇,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三是推进国有林区改革步伐,贯彻林业发展决定精神,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三)实施优势吸引措施
充分利用本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政策、区位三大优势,用足用好在我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享受西部开发部分优惠政策”、“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五项优惠政策,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政策对应,将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变为推动和吸引经济发展。
(四)实施项目带动措施
项目建设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载体,推进改造、加快发展,必须以项目作支撑。按照重点突破一批、积极争取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原则,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生态农业走绿色有机、冷凉超早熟良种培育之路,特色养殖以鹿及鹿附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发展养牛业及乳制品开发,做大做强北药开发支撑项目。二是充分利用与俄经济的互补性,建立生态工业体系。开展境外采伐和林木产品精深加工,在俄建设60万吨纸浆厂、水泥厂等项目,在本区重点开发建设岩金、硅镁矿深加工等项目。三是生态旅游突出培育生态森林游和高寒禁区特色游两大项目体系。四是生态林业在整体功能重新定位的构架下,培植好资源,实现森林蓄积、质量的双增长,合理经营林木资源,重点发展野生浆果深加工和菌类开发项目。
(五)实施开放促进措施
一是利用我区对俄辐射面积大的优势,积极与俄共同对其丰富的综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建设黑龙江洛古河大桥,建设漠河民航机场,积极有效发挥兴安和呼玛两个国家级口岸作用,以出口贸易、劳务输出、技术引进为重点,积极发展对俄贸易经济技术合作。二是引进来,学习浙江、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市的经验,以资源为依托,积极吸引区外投资,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管理经验。三是引导区内外合作,统筹规划、统筹布局,形成区域竞争合力,联合开拓区外市场。
(六)实施科技和人才强区措施
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新型的用人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措施,努力促进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改进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用人机制,努力创造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