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克东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北部,县境区域北宽南窄,略呈梯形。总面积2083平方公里,人口近27万,汉族占98.6%。全县共有12个乡(镇),9个农林牧场,157个村民委员会,738个村民小组。全境大部分地势丘陵起伏,缓坡漫岗,高低错落。县城东北1.5公里,有双峰屹立的二克山,呈马鞍形。主峰西北1公里许还有一独伏的小山凸于地面,总属二克山之群体,风光秀丽,遐迩传闻。城西北7.5公里有一座古城址(今金城乡古城村)是金代北方重镇蒲峪路的旧址。乌裕尔河、润津河以东西走向在南北两侧横贯全境。本县公路成网,铁路畅通;村屯有序,房舍整齐,土地肥沃,特产富饶,素有克、拜粮仓之美称。
  克东县地处中高纬度,冬季漫长,干燥寒冷j夏季短促,降雨集中,温热湿润,春季风大少雨,多呈旱象;秋季降温急骤,霜冻较早。平均气温从南向北递减,历年年平均气温为1.2℃。极端最高温度为37.7℃,极端最低温度为-37℃。大于、等于0℃气温,开始时间历年平均是3月26日,稳定通过时间是4月8日。无霜期历年平均为131天,最长为159天,最短为113天,年平均日照为2724小时。结冰期一般从旧历10月下旬开始,到翌年4月上旬,长达6个月之久,具有明显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
  克东县具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农作物品种很多,粮食作物有四麦(小麦、大麦、燕麦、荞麦),四豆(大豆、小豆,豌豆、芸豆)及谷子、玉米、高梁、水稻等杂粮,经济作物有甜菜、黄烟、亚麻等,油料作物有葵花籽、麻籽等。此外还有薯类、瓜果和各种蔬菜。在野生植物中,蕨菜、松茸等每年都有出口。五味子、百合、苍耳、大麻等50多种野生生物均可入药。本县还有丰富的矿物资源,在县城周围和名山乡的石山、宝山、文昌等村埋藏大量玄武岩,是各种建筑、水利工程、铺路建桥的原料,每年可采掘20多万立方米,既解决了本地需要,又支援了邻近市县。在二克山埋藏的火山灰沸石,为特有的天然矿物资源,是生产水泥的优质掺和料。据调查埋藏量达7750万立方米,以年产10万立方米计,可开采775年。水利和林业资源也很丰富。水资源有自然降水、地下水和河流容水三个部分,总产可达5011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为3717亿立米。现有两河及52个沟泡泉塘,水面面积为5094亩,可繁殖天然生鱼类10多种;人工养殖则利用中小型水库16座,塘坝14座,水面面积为3195亩,均收到了较好的效益。有茂密的天然林地,1980年航片调绘求积计算,林地面积为43.5万亩,占县土地总面积的15.2%。由于逐年进行抚育更新,以柞、桦、杨等次生林为主的林业,已变成松树为主优质木材的产地,并对防风固土,涵蓄水源,调节小区气候,发展多种山产品生产,促进生态平衡,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克东县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有人类活动,迄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清朝中期以前这里是荒僻边陲,人迹寥落星疏。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黑龙江将军程德全派东布特哈总管陈福龄勘放招垦,从博尔多(今讷河县)至通肯城(今海伦县)设驿站数处,克东境内乌裕尔河北岸设有四站(今宝泉镇永丰村)。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设克山镇(今克东镇),为讷河理事通判厅管辖的一个行政区,称农字段警察十二区。中华民国4年(1915年)设立克山设治局(今克山县),克山镇划归克山设治局管辖,称克山第二区(亦称二克山镇)。中华民国18年(1929年),二克山镇由克山划出,成立克东设治局。伪满大同2年(1933年),日军侵占克东后,取消克东设治局改设县公署。伪满康德12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成立克东县地方维持会。是年11月17日中国共产党接收后,成立克东县民主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改称克东县人民政府,归黑龙江省直接管辖。1955年划归嫩江地区,1960年归属齐齐哈尔市,1961年重归嫩江地区,1985年又归属齐齐哈尔市。
  克东县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1931年至1945年,在日本侵略者统治的14年里,先后有抗联一师三团团长冷绍生,十二团团长耿殿军、政治部主任王钧,三军八团团长姜福荣、政治部主任赵敬夫,抗联九支队队长卞凤祥等率领的抗联部队,.活动在克东境内,坚持游击战争。他们夜袭忠良村公所、大战穷棒子岗顽敌,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在克东大地撒下了革命斗争的火种。克东人民满怀仇恨的怒火,与日伪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刘春喜,王保英、孙朝军、孙河等一批爱国志士,拿起武器,投身抗联,转战在白山黑水之间,英勇地打击日本侵略者,为捍卫祖国的尊严而光荣牺牲。农民宋万福、倪万山等人给抗联三军九支队做饭、送饭、引路。王光庆为支队筹集了现金、布匹和胶鞋,积极帮助卞凤祥队长刻手戳、修怀表、买抢爪。因叛徒告密,宋万福被折磨死在狱中,王光庆直到1945年祖国光复才逃出虎口。玉岗村短岗屯的茹大娘,冒险隐藏从北安敌人监狱逃出来的抗联某部侦察排长赵忠良。他们这种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使人永志不忘。
  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县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有数以千计的青年奔赴战争前线,131人为国捐躯。城乡人民还为前方战士赶制了大批军鞋,输送生猪、干菜、炒面以及香皂、毛巾等许多生活用品,充分显示了全县人民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为支援朝鲜人民,打败美帝国主义的爱国热忱和国际主义精神。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全县广大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向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宣战。他们砍大树、挖财宝、斗地主、分田地,使骑在劳动人民头上几千年的封建势力土崩瓦解。劳动人民得到了翻身解放,扬眉吐气地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共克东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下,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致力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30多年的努力奋斗,二克山这个穷乡僻壤的旧貌焕然一新。喜看今日,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克东,屹立在祖国的北部边疆。农业、工业、财经贸易、文教卫生、科技、体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克东为农业县分,是大豆和小麦的重要产区。为发展农业生产,坚持开展了以防涝抗旱,保持水土为重点的治水工程,从1958年开始,用20多年的时间,全县先后建成了“八十二号”、“红旗”、“三八”、“上升”等16座中、小型水库。兴建塘坝14处,电力抽水站8处,打电机井116眼,建设引水灌区1处(新生)、堤水灌区2处(宏伟、保安村),玉岗水库下游自流灌区1处,小型自流灌区18处,同时开挖截流沟4条,长21公里,排水干渠9条,34公里;修筑桥涵28座。一些涝洼地得到了治理。1975年开始对乌裕尔河和润津河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到1981年底全县共投工日64.4万个,完成土石方177万立米。兴建堤防3条,长84公里,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与此同时,还营造了农田防护林,广施粪肥,选用优良种籽,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了稳步发展。1985年克东县农业,总产值达12731万元,比1949年(下同)增长8.2倍,平均每年递增6%。粮食总产3.79亿斤,增长近两倍;经济作物,特别是甜菜生产,曾受到中央和省的奖励,生猪出栏量50多万头,增长8倍;家禽等分别几倍、几十倍地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人们形容克东县的轻工业是剃头的,重工业是打铁的。而现在不仅有了酿酒、腐乳、糖果、糕点、乳品、皮革、鞋帽、造纸等轻工、食品工业,而且有了木材、机械、电子、建材、水泥、医药等工业。1985年工业总产值达4490万元,为1949年的50.5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2.1%,县腐乳厂生产的“二克山”牌腐乳销往全国许多省市,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被评为省名优产品,部优质产品。县制蜡厂生产的“双山牌精白蜡”,县食品厂生产的“双麻月饼”,县酿酒厂生产的“二克山牌白酒”均先后进入齐齐哈尔市属各县优质产品行列。县焰花厂生产的查鞭,1980年以来连续获得省优质产品奖。其他各业,如交通运输业、邮电事业、建筑和商业服务等有了很大的发展。1985年公路通车里程为328公里。在二克山脚下经县城北部至宝泉镇有一条长23公里的轻轨铁路。齐齐哈尔至北安的铁路横贯县境北部。哈尔滨至黑河的国防公路从县的腹地通过,境内架设永久性桥梁41座,交通四通八达。邮路总长度1820多公里。商业贸易发展也很快,1985年末,社会商品零售额达8787.9万元,为1949年的29.7倍。
  除此而外,计划生育、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事业均取得了显著成就。1981年以来,计划生育节育率为93.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连续被评为省地(市)计划生育的先进县,1985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一些美术、摄影、书法作品参加省地(市)展出,其中以美术风景画为最佳作,1955年出席柏林国际少年美展。全县到1985年,有普通中学15所,在校生14062人;小学271所,在校生40065人。现有影剧院10座,放映单位126个。电视台1座。城乡有广播喇叭21940只,广播专用线路737公里。全县医疗卫生事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1985年与1949年相比,病床增长23倍,达到579张;卫生技术人员904人,增长60倍。过去流行的“克山脖”、“大骨节”和“甲状腺肿”、等三大地方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1960年1月13日荣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卫生红旗县的光荣称号,并受到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表彰。
  建国35年来,全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与解放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解放前,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和压榨下,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尤其是农民,那时“租子重,债利高,苛捐杂税如牛毛",被逼得倾家荡产,走死逃亡。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特别是1983年农村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人均收入猛增至363.4元,比1978年提高5倍还多,出现了不少富裕户和万元户。1985年末,全县人民储蓄总额达599万元,比1978年增长5.5倍。农民的居住条件也大为改观,已从五、六十年代的土草房,逐步过渡到砖瓦房,部分农民家庭看上了电视,用上了洗衣机,城乡人民日子越过越兴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平均寿命逐年延长。据1985年末统计,全县男性公民平均寿命62.33岁,女性63.89岁,而1949年为32.5岁。
  回首过去令人振奋,展望未来前途光明。克东县在开创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很大的经济潜力和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主要是:
  第一,全县干部和人民经过党的长期培养教育,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有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和敢想敢干勇于进取的革命精神。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所推行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富民政策,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手脚,极大地调动了城乡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四化建设的良好思想基础和巨大的力量。
  第二,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拥有较为可观的物质基础。工农业生产和技术设备具有一定的规模。全县142万多亩耕地,产量逐年提高。工业门类、乡镇企业有较大的发展,有些产品畅销省内外,城乡“两户一体”(即重点户,专业户、联合体)越来越多,农村有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力,这就为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开拓新的事业,奠定了有利基础。
  第三,人才辈出,全县现有高级技术人材2人,中级技术人材91人,初级技术人材337人,一般技术人员589人。全县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的1/5以上,这是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些优势已经初步得到发挥,工农业生产及其他各方面开始从传统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现在党的政策深得民心,农工商各业日益兴旺发达,新的道德风尚正在发扬光大,具有开拓精神的一代新人茁壮成长,奋发图强的克东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沿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在开创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