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解放后行政区域 1945年“九·三”光复,原行政村屯的区划没有变动。同年11月,建立人民政权后,由拜泉划入孝悌、千丰两个行政村。县以下行政机构分区、乡两级,连同原有5个村,改为7个区(政府),即克东区、金城区、润津区、千丰区、孝悌区、玉岗区、童泉区。原来所属的旧屯名,一律改为乡(政府),迄1948年至1955年又改乡为村(政府)。
在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为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从1949年至1985年的37年间,区级政权机构:曾有9次增建、分设、合并、撤减或部分变更名称,基层组织也随之作了相应的变动和调整。解放初期县以下的两级行政区划有7个区,134个行政乡。1949年又增加一个区。1956年8个区分设为21个乡,行政村随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经济体制的建立,划设为131个政治、经济统一管理的作业区。1958年改建立8个人民公社,1962年分建为18个人民公社(乡),基层组织为177个生产大队;1969年又并减为12个人民公社(乡),162个生产大队。1984年2月将原12个人民公社改为12个乡(镇),162个生产大队改为157个村民委员会。
解放后克东县县以下行政区划,机构名称的变化情况如下表:解放后克东县行政区(乡、社)划变更情况表:
解放后克东县行政区划变化情况
1949——1955
注∶括号内为原名,下同
1956——1957
1958——1960
1961
1962——1963
1964——1965
注:撤销连城、群力、中华、联合、爱华5个公社
1966——1969
1970
注∶1971—1972,大队、良种场有增减,调整为164个基层单位。
1973——1983
1984——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