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城
第三章 县城 乡(镇)
第一节 县城
克东县城坐落在克东镇,是全县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科研活动、物资交流的中心。县城在县域中部偏北,距市政府所在地齐齐哈尔市207公里(铁路)。距省会哈尔滨西357公里(公路)。
克东县城址清末时称二克山,清廷取消封禁政策,实行勘放招垦后,始有外地迁民聚居,商贾交易乃兴,渐成一井镇。当时属讷河县东南隅农字段警察十二区。民国4年(1915年)治属克山县二区后,立二克山镇,“复行清丈”①(①克东设治局民国20年第224号卷宗:《克山农务会呈克东县治局文》、《克东设治局呈黑龙江省财政厅文》)。划街定基,城廓为正方形,长宽各为6737尺(2246米,合4.5华里),总面积453887方丈②(②克东设治局民国19年第55号卷宗:《克山、克东、拜泉三县划界会稿》)20.25平方里。为加强防范,“御匪扰乱”,于民国初年沿城之四周挖壕沟(深10尺,底宽3尺5寸,顶宽15尺),筑土城。民国18年(1929年)建立克永设治局后,逐年维修加固,城址改为八角形。城内街道有以十字大街为中心,通向四门的经纬两条大街,又有二、三两条经纬街道,南北总体呈5条要路,四隅纵横相通为井字形巷道。
克东县自建治至解放前的30多年间,经历过中华民国、伪满洲国两个历史时期,反动统治势力虽有史迭,但县城一直是封建势力、军阀官僚盘剥劳动人民的中心,日伪反动派残酷统治,血腥压榨中华民族的据点。当时这座县城,到处是一派衰微破败的景象,大街小巷脏乱不堪,“无风三尺土,下雨合稀泥”,通往各乡村的道路,每逢雨季也是路断人稀,由于反动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县城的工商业很不发达,仅有少数传统性的砖、瓦、盆窑和小洪炉、油酒米面加工等F工业作坊,只有宏大制粉厂是较大的工业。专营百货、食杂、饮食、服务、民用生产、生活用品的行业,也多是门面孝货物少、经营冷落的小店铺(栈)、小摊床。到解放前夕,由于日伪统治者施行经济统治,垄断民用的各种基本生活物资,设立了专营统配统售的各种组合、配给所、专卖所,致使本来就不景气的民间工商业,濒于气息奄奄和倒闭状态。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30多年的改造和建设,县城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纬两条大街已铺成平坦宽阔的油渣路面,四隅通街巷道完全修整畅通,市街的输电线路交织成网;早年简陋的土草房已寥寥无几,新式砖瓦结构的公用房屋和职工住宅,遍布全城。1945年前城内只有两幢简易小楼房,1973年到1985年就建起49幢新颖别致的2至4层的楼房,备式楼房与]二厂厂房和自来水塔等高大建筑参差错落,使市容分外可观。
昔日设备落后、技术低下的工业、手工业,已经或正在为先进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工厂所取代。现已有化工、机械、建材、食品、缝纫、皮革、造纸、酿酒、粮油加工、农机具修配制造,电子设备等大型或骨干工厂56家,百货、五金交化、电料、医药、煤木建材、生产资料、粮油食品、烟酒糖茶、副食杂品等各种专业与综合性商店,以及饭店、旅店、理发店、综合修理店鳞次栉比,铺面开阔,行业齐全。1979年国家实行放宽经济政策,广开商品流通渠道,市场更加活跃,商业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至1985年底全民所有制的店铺增至34家,集体所有制的增加到185家,个体经营的新户有1201家。
文化教育事业颇为繁荣兴旺,5所小学在校生为解放前夕的7倍。新建普通中学3所。职业中学、技工学校、职工文化校、农业技术高中各1所,省广播电视大学分校1所。县有电影放映发行公司和电影院、文化宫、评剧团、民间艺术队、曲艺社等文化团体。1976年建立了黑龙江克东县“八○七”电视转播台,覆盖率为84%,收音机普及于居民各户。医疗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解放前的那种缺医少药状况已彻底改变,县有中、西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防疫站、结核病防治所、药品检验所、干部疗养所等卫生医疗机构,各系统建起卫生所9处,随着医疗设备的增加,医术水平的提高,医疗队伍的发展状大,对各种疾病作到了有效的防治,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如今的克东县城,已呈现出百业振兴,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向上的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