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外驻单位
第三节 外驻单位
86539部队农场
直属沈阳军区空军部队,是军内自给农场1968年4月,经3725部队与县革命委员会商定建立的。由县第一良种场(原一农场)划给部分土地和用房,同年8月28日由705部队接办;1969年至1975年先后为2815部队、813556部队农场,1976年属86539部队农场现有耕地7000亩,完全机械作业,药剂灭草,主产小麦、大豆。
86001部队农场
原为361部队农场,建于1976年,土地系由县人民委员会机关畜牧场和3725部队农场划给。1977年转属407部队农场,1980年、1981年先后由87225部队、87401部队接办,后又转交沈空86001部队航校主办。现有土地4212亩,大部分种植小麦,次为大豆,产品由军内自用。
建业农场
始建于1956年春,由省民政厅投资,为收容改造全省游民定名为新生农场,归县委、县人民委员会领导。1950年改为对游民教养性质的农场1962年改由省民政厅直接领导(为厅直事业单位),定名为建业农场1967年9月1日下放归克东县革命委员会领导,改名为曙光农场1972年收归省民政厅领导,复名建业农场,为县团级单位。党政分设委办科群团等机构15个,设有中小学、卫生院和粮油加工,制砖、采煤等事企业,县银行、邮电、供销部门都派有驻在营业机构。
全场现有707户,4012口人,职工983人,场员(劳教后就业者)960人。土地总面积65000亩,其中。耕作面积30500亩,宜农荒地5000亩,天然草场20000亩,林地3000亩,水面277亩,其它6500亩。各种大型机引农具197件,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达85%以上,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大豆,次为玉米和少量经济、油料作物。粮豆产品除自食外,每年向国家交售千吨左右。
赵光农场四分场
在我县新农乡境内的东南部,设有省农场管理总局所辖的赵光农场四分场,前身系福安农场三、四、六三个分场,场址的西、南、北部分别与我县玉岗乡的复兴村、新胜村、建国村接壤。原三、四分场建于1955年,建场前属公安系统所设的北安郊区农场新建大队三、四队,1948年沈阳解放后,收容该市一些身分不清,来历不明,游闲无业,流浪街头的人在此劳动。1955年起,收纳各种严重的政治、刑事犯罪分子,始为劳改农场,隶属省公安劳改局北安分局;1964年将原属三分场的1个作业区增建为六分场其3个分场所有耕地面积达39450亩(其中三分场16500亩,四分场16995亩,六分场6000亩),耕作面积中,小麦占55%左右,大豆占30%左右,杂粮占15%左右。谷物的耕耘、收藏,全部实行机械作业。1967年按省令,福安农场归属克东县革命委员会领导。1971年对刑满的劳改人员分散安置到附近县分的社队务农,该场即接收安置市、县内的知识青年,隶属关系归于省农场局嫩江分局。1975年省成立农场管理总局,福安农场归属北安农场管理局,1979年撤销福安农场场级机构,并入赵光农场华山农场五分场华山农场五分场位于县城正北20多公里,东邻宝泉乡永发村,南与县红旗畜牧场接壤,东南隔沟与第二良种场相望。南北长3公里,东西长4公里,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16500亩,房舍42栋,12600平方米,人口637人,职工192人,教职工9人,学生80名。
本场系1959年4月接收的克东县第二农场,移交时有熟地1500亩,房舍43间,改名为华山农场第五分场20多年来在经营管理上有很大的发展变化,现有汽车1台,链轨拖拉机7台,胶轮拖拉机6台,康拜因9台,各种农机具142台(件),各项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全场地势平坦,土质比较肥沃,适种大豆、小麦,并采取了药剂灭草和人工除草相结合,粮食产量逐年提高,近年粮食亩产量平均300斤左右,每年向国家提供2000余吨商品粮支援四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