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名考略
第四章 县内地名
第一节 地名考略
克东县从有人聚居到正式建置后,随着聚落的形成,固定居民点便有命名,这种地名的产生和变化,又与民族的迁徙有密切关系。
公元12世纪,女真族人建立金朝,在克东设蒲峪路,为统辖北方的重镇。“蒲峪”系女真族语,含意为“低地”。考“乌裕尔”、“普一”、“富裕尔”都是“蒲峪”的不同译写。乌裕尔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麓,它流经之地都属潜伏性的沼泽地带,早年每届雨季沮洳难行,以“蒲峪”命名实符其称。
清朝在东布特哈辖区的克东一带,靠游牧为生的蒙古民族曾居此地,即有以蒙语命名之“沃勒屯”、“雅不丹屯”,“喀尔喀图山”亦称“克尔克图山”(意是土岗),省作“二克山”又叫“哈勒噶图山”①(①蒙古语哈勒噶图有门之谓,见《黑龙江志稿》卷三《地理志·山川》54页。)。
从清朝末期开始招民开垦,民国初年实行土地清丈,划区治属,汉族人大量移居此地,所有村落都以汉语命名,伪满洲国时,地名曾有更易,解放后多加改换,命以新意。
一、依地理状况命名类
(一)以山取名:如名山、宝山、双山、连山、石山、太山、青山。
(二)以河取名:如河林、临河、山河。
(三)以沟洼泡泉井取名:如栾家沟,杨家沟、孟家沟、曹家洼子、洼子杨、洼子子、洼子崔、大泡于、龙泉、双泉、宝泉、石头井子。
(四)以地形地势取名:如玉岗、康家岗、朱家岗、偏坡李、山弯、下坡、上岗。
二、依人事情况命名类
(一)以人取名:这类村屯就是开荒占草时的老户,或当地大户人家户主之名而定。如:李开山屯,刘守先屯,宋山屯,刘凤林屯、姜洪屯,刘化堂屯。这类名称在设村初期最为普遍,解放前夕还在延续,少数村屯至今仍因袭旧称。
(二)以姓氏取名:招民垦荒时,人们新来乍到,便以临时住所冠以姓氏为屯名,如史家围子、秦家围子、高家围子、丁家围子、石家围子、李家窝棚、常家窝棚、何老窝棚。
(三)以同姓多者取名:初辟时多有同姓同宗集居一地,或异地同姓相聚之村落,即按姓命定屯名,如田家屯,袁家屯,车家屯、宋家屯,郭家屯,穆家屯,蔡家屯,等等;如区间相距较近,同姓村名增加时,即按方位加以区别,如东宋家、西宋家、前罗家、后罗家、东栾家沟、西栾家沟等。
(四)以户宅多少取名:如两大家、三大家、四户屯、四门贺家、两撮房、四撮房、六马架、七间房、四十五户等。
三、依营商营旅业命名类
(一)以店铺取名:不少村屯因有经商或沿交通要道所设的酒饭、客旅店铺,冠以业主之姓为名,如姜小铺、宋碗铺、张海店、自家店、吴家店、赵家店、蔺家店、王小班店等。
(二)以作坊取名:诸如宫家油坊、邢家油坊、邵粉坊、任粉坊、张豆腐坊、陈发烧锅,胡炮铺、王家炉、吴家窑等。
四、依庙宇、城址命名类
如宝泉乡的得胜村第一组早年叫庙屯,亦叫庙上,太平寺,昌盛乡政府所在地曾叫“钟灵观庙”(因建有钟灵观庙宇),金城乡古城村因本地有金代“蒲峪路”城址而命名。
五、依国情、民情确定之地名类
(一)振兴国家,物阜民丰:如建国、爱国、保国、富国、兴国、民富、丰富、致富、富饶、富裕等。
(二)喜庆升腾:如庆祝、翻身、解放、先锋、民主、民权、民生、民乐、权力,得胜、长胜、永胜、上升、日新、前程、前进、勇跃、勇进、千红、展望、繁荣等。
(三)道德新风:如礼让、齐心、民助、群力、团结、互助、同力、联合、忠诚、忠信、勤俭、永合等。
(四)吉祥顺遂:如凤仪、双风、风山、庆祥、永利、祥瑞、吉利、幸福、永丰、福安等。
(五)安定兴旺:如保安、治安、太安、平安、和平、永平、安乐、安业、复兴、中兴、兴发、兴垄永兴、万发、东发、连发、永发等(六)争光夺彩改变面貌:如光辉、光荣、光明、宏伟、宏大、金星、长青、新乡、新家、新富、新民等。
六、依自然资源和人工建筑物取名类
如有林地者谓大桦树屯,小林子。有铁路者取名爱路、护路。有桥梁者叫前桥、三道桥等。
地名是历史发展的记录,现行经整理、规范而标定的地名,对人们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勇于开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新局面,具有一定的动力;为发展城乡生产,繁荣社会主义经济寄予无限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