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经济第一章 农业经济第一节 经济形式 1945年以前,克东县绝大部分土地为地主、富农占有,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以租种地主、富农的土地或是出卖劳力,给地主、富农当长工谋生。他们除了缴纳地租和各种赋税之外,还要承担各种劳役。收缴地租和雇工,是地主、富农残酷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1945年9月,广大贫苦农民从日伪统治下解放出来。11月建立中共克东县工委和民主政府后,领导农民反奸除霸,把日本侵略者经营的花园、张文封、前桥、北山等4个开拓团和汉奸、恶霸蒋庆轩、乔文斌等人的土地、房屋没收,并将12430垧耕地和523间房屋分给贫苦农民。1946年6月,县工委、县政府派出工作队,到城乡重点地区,发动群众清算分地斗争地主。在城镇没收了资本家崔荣滋的宏大制粉厂和大兴当(铺)等资产;在玉岗、千丰、孝悌、润津等4个区农村,斗争了大地主于子元、大老沈(外号)等,没收了他们的土地、房屋、车马和其他财产。
1947年初至1948年本县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把地主和富农占有的土地、车马和其他财产,分给贫农、雇农,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经济制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县农村逐步建立了互助合作的生产关系。1956年完成了生产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广大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1982年全县农村,普遍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核算,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和评工记分的分配制度,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一、土地改革
(一)组建农会,划阶级,定成分
在清算分地斗争的基础上,于1947年1月,县委和县政府组织大批工作队(包括县区干部和在农村中挑选的骨干积极分子)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工作队进村后,广泛进行思想发动工作,访贫问苦,扎根串连,调查摸底,掌握不同阶级的思想状况和经济状况。以村为单位,以苦大仇深的贫苦农民积极分子为基础,普遍建立农会组织。每个农会选举主席1人,副主席1人,委员7—11人,作为领导土地改革的核心力量。农会组织建立以后,根据党的划分阶级的政策界限和有关规定,采取从下到上,从上到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划阶级,定成分。全县农村共有居民27000户,经过划定,贫雇农为19170户,占总户数71%,中农6141户,占总户数的22.7%,地主、富农1689户,占总户数的6.3%(由于掌握的不准,当时有部分富裕中农被错划为富农,后纠正)。
(二)平分土地财产
全县广大贫雇农在农会和土改工作队的领导下,对地主进行了揭发、控诉,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共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72000垧,房屋18000间,牲畜16000匹(头)和其他衣服、被褥、金银财宝、粮食家具等。根据广大贫雇农的意见和要求,依据党的政策,对少数恶霸地主、土豪劣绅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及时给予镇压,对中小地主和富农中民愤较大的分别情况给予管制和监督。
为了分配好土地和其他胜利果实,各村以农会为核心成立了评议委员会,对土地实地清丈,评定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然后根据不同的阶级成分,进行合理分配,使贫雇农分到了较多的上等好地。对房屋、车马和其他胜利果实也都按不同阶级成分,进行合理分配,最贫苦的农民分到了头等房屋、车马和其他胜利果实,给地主富农也分给了同等数量的土地,给予生活出路,经过平分土地,全县平均每户分地1.1垧,房屋1.2间,牲畜1匹(头)。
(三)复查纠偏,彻底解决在土改中遗留的问题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土地法大纲》,年末中共克东县委根据《土地法大纲》精神,发出了《告全县农民书》。1948年初,对全县前一段土地改革运动作了认真的复查,凡是侵犯中农利益,把富裕中农错划为富农的都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纠正,在经济上给予相应的补偿;对斗争搞的不彻底,地主财产没有挖净,二流子上台掌握了农会领导投的地方,进一步发动群众,斗地主挖财宝。同时,调整了农会干部,纯洁了农会组织。对少数地方在运动后出现地主反攻倒算的事件,进行严肃追查和处理,对罪大恶极者坚决镇压,打击了反动气焰,保证了运动的全胜。
根据《土地法大纲》的规定,在全县土改基本结束后,立即向农民发放土地执照27466张,有20445户分得耕地94482.85垧(内水田185.3垧)。
全县土地改革运动,从1946年6月走马清算开始,历时两年半,经过煮夹生饭、砍大树、挖财宝、平分土地等几个阶段,于1948年末胜利结束。
二、互助组
土地改革之后,县委根据中央的指示,积极领导翻身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
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换工插犋自愿结成互助组,1948年春季玉岗区公司村党支部书记房兆忠和村长李青山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本村首先成立了2个常年互助组,在全县做出了榜样。到1949年全县共成立3890个生产互助组。其中常年组153个(565户),季节组1387个(4935户),临时组2350个(9107户),此三种形式合计占总户数的88.9%。1950年全县共有3340个生产互助组。其中常年组303个(1818户),季节组1018个(6108户),临时组2019个(6880户),三种形式合计占总户数的78.7%。
1951年全县共有3152个生产互助组,其中常年组373个(3131户),季节组1135个(7377户),临时组1644个(7716户),三种形式合计占总户数的85.3%;1952年全县共有3007个生产互助组,其中常年组403个(3305户),季节组1220个(7930户),临时组1384个(7187户),三种形式合计占总户数的88.8%。
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民组织起来以后,由于劳力、耕畜、农具得到比较合理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个体经济的困难,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这种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互助组仍然满足不了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束缚着农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为此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和外地经验,于1952年以省特等劳动模范房兆忠和村长李青山两个常年组为基础试办了第一个以土地、劳力、车马农具入股,统一调配经营,按股份分红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经过一年试办取得了初步经验,显示了初级社比互助组有更大的优越性,在全县起了示范作用。1953年,全县初级社发展到12个,入社农户由20户增加到238户。1954年初级社发展到52个,入社农户达921户。到1955年秋季,初级社一跃发展到578个,入社农户达18283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4%。
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劳力、畜力、农具实行统一调配,统一经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显示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1955年秋收时,578个初级社就有250个比社外农民增产15~20%,有47个社增产30%。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于1955年冬着手准备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一个冬季的酝酿和准备,在1956年初形成了农业生产合作化高潮。全县在578个初级社的基础上,建成131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一村一社,入社农户达23432户,占总农户的98.9%,基本实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但由于合作化运动发展迅猛,少数农民是迫于形势而入社的。
社员加入高级社之后,其私有土地无代价转归为集体所有,私有的耕畜、大型农具等作价入股投资,归集体所有。高级社的生产分配(实物和现金),除扣出农业税、当年生产费、公共积累之外,其余象口粮按人口多少,现金按出工多少进行分配。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社、队两级管理,由社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高级社建立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下设若干生产队,设正、副队长领导生产。各队根据规模大小,划分若干作业组,实行“三包四固定”、“六大管理"和超产奖励制度。“三包”就是包产、包工、包成本;“四固定"就是固定土地、耕畜、劳力与农具,由作业区长期使用。“六大管理”是生产、计划、技术、财务、劳动(定额)和民主管理,实行超产奖励。至此,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过渡到集体所有制,生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革。
五、人民公社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讨论和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会后,在全国很快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共克东县委于9月2日召开了建立人民公社的大会,全县在原来131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起8个人民公社。仅用20多天时间,全县就实现了公社化。
人民公社建立初期,普遍出现了“共产风”,平均分配,“吃大锅饭”,把生产资料从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变为公社全民所有。在生产管理上权力集中,大兵团作战,结果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高指标、浮夸风、瞎指挥严重泛滥起来。1959年,县委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整顿人民公社的指示精神,分期分批地进行了整党整社,充分发动党员和社员群众,算清政治、经济两笔帐,解决“一平二调”带来的复杂问题。调整了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实行了队为基础,三级(生产队、大队、公社)所有的人民公社经济管理体制。这种经济管理体制,党政不分,社企不分,在分配制度上又实行“评工记分”的平均主义,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使农村经济几十年中发展缓慢。
各人民公社的基本情况1958年9月
六、农业生产责任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调整了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本县从1982年开始,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实行并逐步完善了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解决了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促进了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大规模的商品化经济转化。农业生产责任制是把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承包到户。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83年初,在中共中央下发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文件精神指引下,县委根据本地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条件,拟定了农业发展规划,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实施,调整了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到年末,全县出现了各类专业户和重点户11067户,占农户总数的23.8%。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经济发展跨进了一步。这年农业生产虽然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但都获得了较好收成,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3.4元。实现了口粮、种子、饲草、生产资金自给的好形势。1984年全县不少农户添车买马,购买小四轮拖拉机,往地里多投工、多投肥,边种地,边养地,并且精选良种,实行科学种田,农业生产夺得了自1982年以来的第三个丰收年。畜牧业、林业、乡镇企业等也都有了较大发展。从1985年开始,全县农村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了农村各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各类专业户各种类型的经济联合体育了很大的发展,农林牧副渔和乡镇企业又向前迈出了新的一步。
农村专业户基本情况
(1985年12月)
农村新经济联合体基本情况
(1985年)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