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业

第二节 农业


  克东县的土地开发较晚,农业生产的历史迄今不到百年。
  本县属丘陵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自然环境较好,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条件。但是,在土地改革以前,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生产力很落后,粮食平均亩产只有百斤左右。
  土地改革以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本县广大农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调整生产结构,提高机械化生产程度,推广科学种田经验,农业生产得到了逐步发展。1950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107斤,总产14714.8万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226.3万斤;1975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265斤,总产30544.2万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6103.2万斤;1985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319斤,总产35586.4万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6771.9万斤。1981年至1985年,农业总产值57485万元,历年平均递增14.3%。农业总产值占全县国民经济总产值的56.8%。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全县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机构设置本县自人民政府建立以来,设有专门机构管理、指导农业生产。1949年县政府设实业科,有科长1人,科员5人,负责管理全县农业生产,同年10月1日改为农业科。
  1951年3月农业科改为农林科,科长1人,科员7人,既管农业,又管林业。同年8月又改为农业科,单独设立林业股。1955年5月农业科增设农技总站。1957年3月农业科改为农业局,正副局长4人,科员16人。1962年农业局又改为农业科,正副科长3人,科员19人。1969年7月农业科改为农业管理站革委会。1971年10月又将农业管理站革委会改为农牧科。1973年改为农业科,正副科长4人(包括农技总站),科员11人。1984年1月改为农业局。
  二、土地开发
  克东县土地开发,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时,经黑龙江省将军程德全派东布特哈总管陈福龄开始勘放,办理招垦事宜。并在境内乌裕尔河北岸设驿站1处,名叫四站(今宝泉镇永丰村)。此后又招民垦荒,先后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等地陆续迁来移民,开发出少量耕地,并沿乌裕尔河南北两岸逐渐建立村屯。其中最早的有沃勒屯(今宝泉镇永丰村)、雅布丹屯(今宝泉镇护路村)等。在四站以南20多里的地方有两山突起,双峰对峙,环境清幽,别有风光,一些外来人认为这两山是吉祥之地。
  于是争相在二克山附近筑屋垦荒,聚居的人逐渐增多。此后,松花江以南的地主士绅乘招垦之机接踵而来,他们与当时的上层统治者相互勾结,到处插标划段,跑马占荒。清宣统二年(1910年),从长春来的杨维臣(外号杨老维),占领了县城西部一带6个井子的荒地,约6000多垧;从江南来的秦守忠霸占了县城南部一带熟地约2000多垧(解放前有名的秦家围子,现润津乡和平村),徐作洲(清朝的四老衙,外号荒爬子),抢占城东靠山屯(现名山乡连山村)一带熟地2000多垧。此外,还有从海伦来的大地主黄聋子等都占了大量土地,廉价雇佣贫苦农民为之开垦。随着土地的开发,人口逐渐增多,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二克山已形成一个有居民200多户,1000多口人的小镇。民国4年境内土地面积已达14万垧。到民国18年成立设治局时,从邻县又划拨土地6万多垧,使土地面积增加到21.29万垧,其中未开垦荒地10万垧左右。
  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掠夺财富,在境内建立4个开拓团,强占了大量的熟地,并大力开垦荒地,扩大作物种植面积,仅伪满康德3年(1936年)就开荒5700多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增加粮食产量,一方面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另一方面逐年开垦了一些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据统计1950年至1975年共开垦荒地13000多垧。尤其是70年代大型拖拉机的普遍使用,荒原进一步被开发,到1983年调查统计全县耕地已达198.7万亩,垦殖系数达69.5%。由于只顾追求粮食产量,忽视林牧副渔和多种经营的发展,以致开垦了一些不应开垦的草原牧常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并导致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地力减退、生态失调和农村烧柴短缺。由1958年的“二山三草五分田”变为现在的“二山一草七分田”,荒原仅占土地面积的8.8%。除乌裕尔河和润津河流域及零星沟塘地,已无荒开垦。
  附:全县土地面积情况表

  全县土地面积情况表



  三、农业区划及主要作物分布
  县境内根据地势、土质、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结合作物布局的历史习惯,全县共分3个种植区。
  北部种植区:主要是乌裕尔河以北和沿河两岸的宝泉、新农乡、第二良种场及名山、金城、玉岗乡的部分土地。共计5个乡,52个村,总耕地面积约35万亩。这个种植区地多人少,气温低,无霜期为113天到115天左右,积温为2000~2100度之间,低洼地较多,地形复杂,易遭低温冻害的袭击。但交通方便,适合甜菜、土豆种植。作物种植比例大体为: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40%,大豆占30%,杂粮占15%,甜菜、土豆占15%。
  中部种植区:位于乌裕尔河以南,润津河以北和沿河两岸。主要有润津、金南、双庆、克东镇和昌盛、千丰、爱国、名山、玉岗等乡的部分耕地。共有66个村,总耕地面积为72万亩,这个区无霜期为115天到120天左右,积温为2100~2200度之间。由于漫岗坡地较多,水土流失严重,肥力逐年下降。经济作物以亚麻为主。种植比例是:小麦占总播种面积30%,大豆占30%,经济作物占20%,杂粮占20%左右。
  南部种植区:主要是润津河南岸全部地区。这个区包括爱国、千丰乡和两个部队农场第一良种场以及昌盛乡部分村。共计29个村,总耕地面积为46万亩。这个种植区无霜期为115天到126天左右,积温为2200~2300度之间。地形复杂,地力瘠薄,肥力差,水土流失严重,岗地露出底土,呈现出黄粘土或破皮黄,影响作物生育,是粮食产量波动较大的种植区。作物种植比例为: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35%,大豆占30%,杂粮占20%,经济作物占20%左右。

  主要作物种植区情况表



  四、主要作物种植
  (一)大豆
  大豆是本县的主要作物,它适应本县的气候条件。同时经济价值也较高。因此,有史以来就是广大农民喜爱种植的作物。但在解放初期,由于耕作粗放,品种不良而产量不高。新中国建立后,县委积极引导农民大力改革耕作制度,推广使用新技术,产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从1970年以后,大力推广了垄上双条播和45公分平播垄管,采用龙江一号或用“三双”机播双条及“中、窄、密’,等耕作方法,比过去种或满垄灌增产10%左右。在种籽选用上,建国初期只用大白眉、铁夹青,逐渐引进克系283、紫花4号、西比瓦等品种。从60年代开始,全县推广了丰收10号为当家品种,搭配品种有丰收11号和12号。1980年以后又开始推广东农34号。1984年以来推广九丰1号和黑河4号,到1985年,大豆播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占全县粮豆播种面积的36%。
  (二)小麦
  小麦是耕作栽培省工、生育期短、对水肥、土质要求不十分严格的作物,非常适于本县地多人少和无霜期较短的特点。因此,县域种植小麦历史悠久。建国初期,由于条、叶锈病严重,小麦产量低,种植面积只占播种面积的10~20%。1956年以后,采取了机播、密植、化肥等增产措施和引进适应条件的甘肃96号、克茂、克强等品种。1970年以后相继引进了克旱7号、8号、克丰2号抗锈品种,因而单产不断提高,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由50年代初种植面积26.2万亩,单产93斤,到1979年增到28.26万亩,单产达到214斤,到1980年小麦播种面积达40万亩,占粮豆播种面积的36%。产量持续上升,单产超过300斤。
  (三)玉米
  玉米是一种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用途广,经济价值高的粮食作物。本县历来均把它列为主要栽培作物,1958年玉米种植面积为30。9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0%。从这以后一个时期,由于盲目推广“长美×大黄”等中晚熟杂交品种,因受早霜危害遭受大幅度减产。到1970年以后,引进了北玉5号和克单3号、4号品种,还种植了嫩单3号、黄八趟、太来自等品种。并采用了精细播种,合理密植;由过去的埯、扣、趟种,改变为


  (四)马铃薯
  克东县是马铃薯的主要产区和种薯繁育基地。建国后10多年间,因耕作方法粗糙,品种差,遇多雨年份造成大量腐烂和发生坏腐并黑腥并黑茎病等,使其大幅度减产。1958年以后,逐渐地改进了耕作方法和栽培技术,采取了高台大垄,合理轮作,增施底肥,破垄点种等有效措施,避免了垄下部位低,压干沟(点在垄沟内)和种磐部位低、烂种坏种现象发生;并大力推广南爵、克新号等抗病害强的品种。从而使马铃薯不断增产。1985年全县播种面积7.1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9%。亩产1615斤,总产达11323万斤。除全县人民食用之外,支援外地51万余斤。
  (五)甜菜
  甜菜块根是制糖工业的主要原料之一,它的茎叶是牲畜的好饲料。本县种植甜菜是从1954年开始的,当时种植面积仅有30亩,产量也比较低。经过两年的种植实践,从中摸索了一些栽培经验,改进了耕作方法,加强了田间管理,做到了“一疏、二定、三清苗”和及时铲趟、封垄,使甜菜大幅度增产。1956年全县种植面积达22620亩,总产量为4080万斤,平均亩产1830斤,亩产最高达4000斤。被评为全国甜菜生产红旗县。
  受到中央的嘉奖。从此之后甜菜种植面积逐渐增加。1983年全县甜菜种植面积为6100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8%。平均亩产3000斤。
  五、农业生产
  从1949年到1985年,37年来,克东县广大农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改变农业低产面貌,进行了艰苦的努力,粮食产量在不同阶段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自然条件限制,还没能彻底解决“靠天吃饭”。因为长期实行政社合一的经济管理体制,造成经营不善;生产结构单一,农林牧副渔得不到全面发展;在分配制度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束缚了生产力发展,致使粮食增长速度较慢,而且时高时低,很不稳定。
  克东县的农业生产是在旧社会的废墟上开始恢复的。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到1949年春,广大农民焕发了极大的劳动生产热情,迅速掀起了开荒、春播为重点的大生产高潮。县委派了大批干部深入农村,组织生产自救,发放大量贷款,解决口粮、牲畜、种子等问题,由于群众生产热情高涨,到5月末就较好地完成145万亩春播任务。除此之外,还新开荒2989亩。但是,在这一年因旱、雹、虫灾严重,抗灾力量不足,虽然县委采取了各种抗灾措施,仍有18万余亩土地受灾,致使粮食减产,全县粮食总产14328万斤,亩产107斤。
  1950年召开了县、区、村各级代表大会,鼓舞了广大农民群众恢复生产的积极性,掀起了生产竞赛运动,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开始发展了互助组,县委大力提倡插犋换工,在备耕当中,整顿了生产小组。全县有95%以上的人力、畜力参加到各种类型的互助组里,实行换工互助,提高了生产效率,完成了金县145万亩的生产任务。与此同时,还辅助群众大搞副业生产,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在春耕、夏锄阶段只因早、雹、虫三种灾害就达9.3万多亩,县委除积极领导群众抢救之外,并及时地下拨种子99310斤,帮助群众解决了瞎地毁种工作,从而保证了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此外县委号召全县党员、干部紧急行动起来,团结广大群众进行抗旱备荒活动,发动了广大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参加浇地,先后浇地2万多亩,使全县粮食总产达14715万斤,接近正常年产量。
  此后,全县人民积极响应毛主席“继续加强抗美援朝工作,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掀起了新的生产高潮。1952年在互助合作发展的形势下,全县深入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增产竞赛运动。广大农民努力研究丰产办法,改进生产技术,部分地块使用了硫铵、王铜等化肥,串换良种,试用新式农具等,有些常年互助组出现了小麦,大豆,苞米的高产地块。随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底,全县粮食总产达23746万斤,亩产165斤,是解放后粮食产量最高纪录。1953年由于雨水太大,有4个区13个村遭受水灾,受灾面积4.8万亩。因受灾严重造成了减产,全县粮食总产18033万斤,亩产降到128斤。1954年以后,农业增产技术有了发展,在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下设12个农业技术推广站,共有技术干部27名,49个村520个互助组中推广了“等距宽播,间苗保苗,分期追肥"为特点的“肇源丰产经验”,这时全县扩大了高粱、谷子等作物的种植面积。1955年冬,全县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初级社全升为高级社,动员了广大农民群众,大兴水利建设,开发出水田1050公顷,完成小型水利工程土方量达16.6万平方米,打出旱水井1448眼。但是,由于雨量过多,沿河地区的部分低洼、盆地内涝成灾,全县粮食平均亩产仅达130斤。从1949年到1956年间,粮食产量递增率为3.1%。
  1958年在农业上被称之为“大跃进”的一年,实际是全县人民流汗最多、教洲最深的一年。当时,县委提出了“全民大干一整年,库塘井泉布满田,搞成田间渠道网,灌溉面积达十万,产量跨过长江去,大旱大涝保丰收”的口号,从而全县掀起了修建水库、大搞河网化、蓄水兴利的大干高潮。挖河、清淤、修水库、修谷坊,从春到秋,主要劳动力转战各地,一个大干接着一个大干,修建了大型水库18个,小型水坝43个,完成的土方量是前所未有的。全县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实现了沟沟相连、河网化,后来却成为农业减产的一个因素。
  人民公社刚建成,粮食刚上场,全县又一声令下掀起了热火朝天的深翻运动。县委书记、县长带头,干部、学生、社员齐参战,克东大地到处是红旗招展,人欢马跃,灯笼火把,昼夜不停地大搞深翻,先后翻出66万亩土地,其中有些地块竟翻了二、三尺深。由于缺乏科学分析,脱离了实际,盲目蛮干,人海战术,疲于奔命,其结果是事与愿违,使农业生产遭到了挫折。
  县委为了使粮食增产,带动各级干部大搞试验田、丰产田和高产卫星田,在这些地块里深翻了一米以上,并增施了底肥。但是,多数“试验田”、“丰产田”、“高产卫星田”是属于虚夸的产物。因为所谓科学试验的本身恰恰没有照科学办事。
  可是,这一年由于改变了作物种植面积,增施了粪肥,串换了优良品种,加上雨水调和,没有外洪和内涝,全县获得了较好的收成,粮食产量达20930斤,亩产160斤,略低于1952年。全县甜菜获得大丰收。亩产4100斤,总产达2500万斤,受到省和中央奖励。
  1959年是称之为继续“大跃进’’的一年。县委认真地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战胜了旱灾与各种自然灾害,使农作物获得了大丰收,全县粮食产量21419万斤,亩产186斤。但是由于征购了“过头粮”,全县农民每人平均口粮为143市斤。1960年社员口粮不足,畜牧饲料缺乏,天灾人祸使全县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亩产由186斤下降到146斤。因而进入“低标准(指粮食定量)瓜菜代"的困难时期。1961年春平原水库、水井全部作废,全县人民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县委召开了四级干部会议并派人下乡帮助安排人民生活。农村抽调20%的劳动力,广泛收集代食品原料和挖掘各种门路解决口粮不足。通过各种办法终于战胜了粮食奇缺、耕畜缺少、劳力不足等困难,较好地完成了春播、夏锄、秋收各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收成。1962,年县委总结了前几年的经验教训,认真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六十条)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纠正了“五风”,精简了机构,下放了干部和压缩城镇人口,充实了农村劳动力,调动了广大社员的积极性。由于上下同心协力,艰苦奋斗,较好地克服了困难,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1964年粮食达到了正常年产量,群众生活逐渐好转。1965年,在农村推行了田间生产责任制,调动,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在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方面采取了新的措施:增肥改土,精选良种,加强了“三田”管理,全县有样板田,试验田、种子田45万亩;建立起领导、群众、技术员三结合的科学试验小组162个,开展了多项试验,起到了增产示范的作用。由于采取各种措施,加上雨水调和,粮食亩产174斤,总产达20903万斤。1957年到1965年全县粮食产量递增率为1.49%。
  1966年,正当农业生产在调整恢复的基础上,正常向前发展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的风暴袭来了,使农业生产又遭到一次严重的挫折。“文化大革命”中秩序混乱,各级领导班子瘫痪,农业技术队伍被削弱,县、社干部走“五七"道路。所以1967年到1969年间,农业生产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农田基本建设没有进展,粮食单产徘徊在100多斤左右。1970年周总理主持召开的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再次强调了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重申了党对农业的基本政策,县委召开了大型会议,学习并推广了外地的先进经验,并举办了农业学习班,着重宣传了科学种田和“两杂”(杂交高梁和杂交玉米)增产的技术,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坚持了“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方针。采取了“深挖沟、高修坝、多施肥、良种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基本措施。从1971年到1974年,全县挖沟渠总长157.3公里,动土100多万立方,全县建成13座灌溉水站和21处排水点,打机声井21眼(已配套6眼),各社、队自筹资金修建桥涵23处,排涝达3~5年一遇的标准(指防止洪峰)。
  在改洼治涝、防止水土流失和改土增肥的基础上,种子不断更新,推广“两杂”,显著地提高了粮食产量。1970年试种“两杂”370亩,比一般品种增产60%左右,个别地方增产一倍多。1971年以后,建立健全了县、社、队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大搞科学试验,各公社农技站也开始建立了群众性的科学种田组织,农业科学技术队伍逐渐壮大起来。
  这时,以“合理密植”为中心普遍地推广了小麦平播、玉米一埯双株、谷子宽播、大豆满垄灌、高粱拐子苗的增产措施。个别地方还推广了谷子与高粱、大豆与玉米间作,玉米混种豆类,大豆混种麻子,谷子穿带高粱,豆穿带高粱等多种间、套、复、穿的耕作方法。
  1975年,“四人帮”极“左”路线对农业生产的干扰、破坏达到了极点。“唯生产力论”、“工分挂帅”等大帽子满天飞。“学习小靳庄”、“赶社会主义大集”、“拔修根”、“割尾巴”,到处大批判资本主义、大批小生产,限制社员自留地,限制社员家庭副业等。但是,由于广大农民积极抵制,加上这年雨水调和,仍取得了好收成,粮食亩产265斤,创建国以来最高记录。1966年到1976年间粮食产量递增率为0.6%。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广大农民的生产情绪日益高涨,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科技人员思想大解放,科学种田不断发展,在栽培技术、耕作改制、品种更新以及水利、农机、农业气象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1977年,县召开了科技大会,进一步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全县的四级农科网进一步建立健全起来,群众性的科学试验成果日益直接应用于生产上来。在生产实践中,多数社、队日益感到间、套、复、穿种法不适于机耕作业,特别是玉米和大豆间种,年年重茬迎茬,病虫害增多,大量减产。开始实行了选用肥茬、合理轮作和清种。由于品种不断更新,肥料不断增加,并开始试用钾肥、硼肥、白僵菌等生物防治,人工防雹和人工降雨的试验也初见成效,化学除草剂、塑料薄膜覆盖也开始在生产上试用。在水利上1977年以来仍以抗洪排涝为主,两河治理开始受益,继续提高条田、台田标准,修排水站和打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认真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试行草案),使党在农村各项经济政策得到落实,农民有了自主权,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开始摆脱贫困,走向富裕道路。
  1979年全县播种面积为109.4万亩,粮食产量达29626万斤,比1978年增长3.2%,人均收入135元,人均收入超过200元的达217个生产队。
  1980年,遵照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县委开始对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1981年建立健全了生产责任制,生产队实行了责任田和口粮田,落实了“各尽所能、按劳付酬”的政策,广大社员的劳动热情和奔富的积极性更加高涨。粮食总产量达27580万斤。1982年以后,全县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旧框框,旧模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活跃了农村商品经济,加快了前进的步伐。198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35586万斤,提供商品粮13543.8万斤。

  历年粮食产量征购情况表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表
             单位:市亩、万斤、斤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表
             单位:市亩、万斤、斤



  六、农业技术
  (一)耕作制度与方法
  克东县境内地处北寒带,年无霜期为120天左右,有史以来农作物就是一年一熟一收。小麦一般在清明下种,二伏末至三伏初收获,大田作物一般在谷雨前后播种,秋分时收获。
  建国前对农作物的耕种都是70公分大垄,一般按不同作物,采取扣种(大豆、玉米)、


  50年代后,大力提倡科学种田,推广新的农业技术,使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不断地改进。1954年全县推行了以“等距宽播、间苗保苗、合理追肥”为主要内容的肇源丰产经验,开始突破了旧的传统模式。1956年到1958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全县普遍开展了农具改革,研究试制和推广了新式万能播种机、毛刷



   旧式三圃三年轮作制度表



   机械化“三、三"耕作制度表



  (二)农田建设
  全境地势与地貌,大体由丘陵状山前倾斜台地、漫岗状倾斜坡地、平原状河谷滩地、缓倾状沟谷滩地、截锥状休火山丘等五种类型构成。坡耕地较多,历年风蚀雨冲,水土流失严重。同时,乌裕尔河与润津河两岸低洼地较多,易遭洪涝灾害。为提高抗灾能力,促进农业增产,1958年以后有重点地进行了治旱、治涝、植树造林、横斜坡改垄,修水平田、过渡梯田、沟头防护和修谷坊等综合性的农田治理。先后建成了乌裕尔河自源灌区1处,中型水库1座(玉岗乡82号水库),修建小型水库15座,塘坝14座,电力抽水站10处,电机井63眼,初步摆决了贫水区的缺水和部分水涝问题。1962年又对金城、名山、玉岗、新农等大涝区进行治理。1975年之后对乌、润两河作了统一规划,全面治理,经过6年的连续施工,建成了33条干线,总长达81公里的堤防和3条坝,50公里的回水堤,建成泄洪闸9座,排水涵12座,开挖截流沟18公里。全县对22条较大的沟系也进行了治理。从80年代开始,到1983年全县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5.9万亩。其中耕地11万亩,占水土流失耕地总面积的17.6%。修建水平梯田6.4万亩,过渡式梯田4.5万亩,改垄3.4万亩,筑地边埂13.7万米、挖截流沟9万米,治理水打沟2833条。治涝面积已达18.62万亩,占易涝耕地的39%。
  从1975年开始,对低产地块采取了施腐熟草炭、绿肥、坑造肥、拉淤泥沃土;跑风岗地,栽植防护林带,防风固砂,结合深松,加厚活土层;低洼粘土、黑钙土、洼草甸土盐碱地块砂改土。1978年,全县还推广了垄沟、垄底、垄帮机械深松耕作法,达到了三年一轮换,经过深松的地块,放寒提温,保水保土保肥,抗旱抗涝,增加渗水保肥能力。
  (三)施肥
  新中国建立以前和建国初期,县内各地农村,基本上是用牛、马、猪、羊等畜类肥田。1958年以后,推广了人工沤制绿肥、草炭肥、颗粒肥,扩大了农家肥料的来源。
  除广施农家肥以外,还逐步推广使用化肥。起初农民对化肥作用认识不清,加上成本高,化肥施用的不多。后来通过实践,逐步认识了化肥增产的威力,化肥的施用量越来越多。据1980年和1983年统计,全县使用化肥由4400吨增加到3000吨,亩平均施用化肥20到25斤。在施肥时,以农肥为主,化肥为辅,农家肥料和化肥结合,将粗盟作底肥,细肥做口肥,颗粒肥作种肥,达到氮磷配合。主要作物的施肥方法是:
  小麦:在伏、秋翻耙整地前,将发好捣细的农家肥施到地里,做为底肥,春播列,用尿素、硝铵、磷酸二铵等,以氮、磷1∶1.5相配合做种肥施入。
  大豆:本着“麦、豆、杂”三年一换茬的要求,在上年秋或早春施入农家肥作为底肥,在播种时每亩施入磷酸二铵15~20市斤做种肥,以满足苗期发育的需要。
  玉米:由过去的扣、趟种改为杯种、施种后,施肥方法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在拍:种和埯种时,摅施细肥或抓把粪,用化肥作种肥,苗高1尺进行追肥,每亩追施尿素5~6斤。
  谷子:除摅农家细肥作底肥外,并用化肥作种肥,待苗高一尺左右,每亩遣施尿素5~8斤或硝铵10~15斤。
  根据作物轮作、轮耕、轮施肥的要求,做到底肥、种肥、口肥、追肥相结合。
  (四)植物保护
  新中国建立以前,本县农民对农作物发生的病虫害,一般只能做到捉虫、拔毒麦、去病株等。建国以后,积极推广药剂防治技术,对各地常发生的“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采用6%可湿性六六六粉拌种或锌硫磷闷种,进行防治。对危害谷、糜、甜菜等苗期的票茎跳甲虫,用1%六六六粉连续两次喷治。小麦黑穗病用“拌种霜”、“多菌灵”进行拌防治,1982年以后12个乡镇和第一、二良种场,采用重力式精选机精选麦种,这样就彻底消灭了毒麦。对大豆食心虫、玉米螟、菜青虫及突发的粘虫、草地螟等害虫,除用药剂防治外,采取挖沟、翻压等措施加以防治,效果也很显著。
  七、种子
  (一)种子贮备
  1955年到农业合作化以前,县内没有专门贮备和调拨种子的机构,全部农家用种,均根据自己的土地多少,采取了自癣自贮、自用的办法。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后,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建立了克东县种子站,配备了专人抓种子工作。1958年建立了宝泉镇种子库,负责全县的种子管理、收购、贮备和调拨。以贮备谷、糜、高粱等小宗良种为主。在此期间,全县认真贯彻了“自繁、自癣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种子方针。各生产队贮备大豆、小麦等大宗良种,其他良种到种子库进行串换。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用种量逐年增多,1961年又建立了克东镇种子库,贮备良种由原来的谷、糜、高粱扩大到大豆、小麦等大宗作物品种。贮备量由原来的50吨左右,增加到500吨以上。基本达到了豆、麦统一供种的要求。
  (二)良种繁育
  为了更好地推广、改良和繁育出适合本县耕种的品种。子1963年至1973年先后把第一农场改为县原种场;东方红农场改为第二良种场,负责全县良种繁育、提纯复壮和良种更换更新。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与各公社、生产大队进行预约繁殖。县原种场从克山农研所引入一级良种,进行试种和区域试验之后再逐年推广。1975年以来,原种场和良种场每年种植大豆、小麦、马铃薯(克新1—6号)、谷子等良种15万亩左右。可提供良种200余万斤。为解决玉米良种,本县又在千丰公社庆祝大队、昌盛公社翻身大队、爱国公社永生大队、新农公社林河大队、润津公社文化大队建立起5个良种预约繁育基地,进行玉米良种繁育和单交配制。到1983年全县各公社都建立起种子站,配备3至5人负责良种推广和繁育工作。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县、社、队三级良种繁育体系。

  克东县1975年—1985年良种贮备量
              单位:万斤



  八、经营管理
  计划管理从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都实行了生产计划管理,每年初除制定全年农业生计划以外,每季度还有短期生产计划和临时小段生产计划,做到长计划短安排。人民公社阶段不仅有生产计划,还制定收益分配计划,社员称之为“一年早知道”,并张榜公布,使社员人人皆知。此外,对副业生产、畜牧业生产等也都先制定计划,按汁划进行管理。
  财务管理农业合作化之后,逐步建立和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各社都设有财务委员、会计员、出纳员等。人民公社时期,大队和生产队都配备专职财会人员,分别管翌大队和生产队的帐目、现金及收益分配。公社有财会辅导站,负责对大队、生产队的财会辅导、财会人员培训,进行财会工作检查等。但在公社初建阶段,由于搞“一平二调”,刮“共产风”,财务管理比较混乱,以后逐渐得到纠正。“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被当做管、卡、压予以批判,财务管理无人负责,造成了开支大、消耗多、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恢复和健全了财务制度,会计员、现金员、保管员等都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实行了钱、帐、物分管,开支审批,定期检查,对照帐目,严格管理。
  劳动管理初级社建立后,就实行劳动统一调配管理。不分男女老少集体出动,“干活大帮轰,一天一分工”。这样劳动组织形式,容易造成窝工现象。后来又逐渐实行了按人分组,按组作业,各项农活有劳动定额和标准工分,实行定额包工。常年固定不变的活计,常年包工;季节性的活计,按季进行小段包工。虽然改变了“大帮轰”的现象,但也没能做到“按劳分配”。特别是人民公社成立后,一度实行生活集体化,劳动军事化,劳动组织按营、连、排进行编制,其结果又出现了“一窝蜂”,“卵子工”的现象,挫伤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1962年贯彻农业60条,实行三级管理队为基础,进一步改进了劳动组织。大队对各生产队实行了“三包四固定”超产奖励的办法。即包工、包产、包成本;固定劳力、车马、农具、土地;超产给予奖励,扩大了生产队的自权。生产队对社员,则按不同季节和实际情况,按人编组,固定作业区,包工包产到组,社员按劳动多少、质量好坏、技术高低评工记分,从而提高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十年动乱期间,由于批判“工分挂帅”、“物资刺激”,打乱了正常的劳动秩序,再加上一度推行大寨工分制,结果出现了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了农村经济体制,逐步试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承包到组进而发展到承包到户,土地、车马、农具分给社员个人经营,出现了专业户、季节性联合体、常年性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经营体制,结束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局面,活跃了农村的商品经济。
  收益分配初级社实行土地、车马、大型农具入股、参加收益分配。在总收入中扣除农业税,提留的生产费和公共积累等,其余由社员分配,社员的土地、车马等分配额一般占30—40%,劳力分配占60—70%。高级社时将社员的土地收归集体所有,车马农具按质作价入社,做为社员入社的股份基金,实行多退少补,拉平找齐,不再参加收益分配。年终时在总收入中扣除农业税和应提留部分,其余全按社员劳动日进行分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以大队为核算单位,刮共产风,搞一平二调,全县平均社员分配部分只占总收入的45.4%,人均收入66元。1965年改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纠正了一平二调,社员的分配收入有了增加,全县人均收入达到92元。1968年批判“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社员劳动收入分配比例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1979年试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以后,又逐步推行承包到户,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克东县1956年—1985年农业收入和收益分配表
                   单位:万元



  九、土地管理
  1945年11月克东县人民政权建立到1953年,全县的土地由县民政科负责管理。1953年12月5日政务院公布《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以后,县政府责成农业科设兼职人员负责土地管理工作,具体承办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手续。在此期间与北安、克山、德都等县划定了县界,签定了协议书、绘制了界线图,解决了边界土地纠纷问题。
  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颁布后,县农业局设两名工作人员,负责土地管理工作。1975年4月,对境内的乌裕尔河和润津河进行治理,勘察了两河流域的资源,设计了堤防工程。1977年在工程基本结束时,又组织了两河荒原开发,投资开荒费60万元,开荒面积达3万亩。建11个社办农场,建房3150平方米。使土地达到了合理利用和综合利用。1977年7月,县政府成立了土地划界办公室,用两年半的时间,截止1980年完成了划界任务。发放“土地证”256份。其中,省属农场两个(华山、建业),驻军农场两个,县属农林牧场11个,生产大队162个,大队级的农牧业单位79个。经过划界,以法律形式保护了土地使用单位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1980年11月,成立土地利用管理办公室,隶属县政府领导,专门管理土地。编制由原来的2人增加到5人。各公社也配备了兼职土地管理员,大队、生产队都由正、副队长或会计兼管,形成了完整的土地管理体系。与此同时,对全县701个自然屯还普遍进行了控制性规划,绘制了草图,严禁乱批滥建,侵占耕地,对改造旧村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规划的基础上,对农户的原有住宅,按省土地管理条例规定,三间房允许占地350平方米,两间房允许占地270平方米,给全县42156户发放了《房宅基地执照》,明确个人的土地使用权,其超出部分,分配顶自留地和饲料地。
  1982年开始,根据《黑龙江省土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对国家、集体搞基本建设用地和砂、石、土场用地,实行了征收土地管理费的政策,所收的费用作土地管理之用,使土地管理逐步向科学化发展。
  十、蔬菜
  克东县蔬菜生产历史很久,栽培范围广泛,蔬菜种类繁多。
  土地改革前,本县的蔬菜生产,主要是农户自产自用,自给自足。在县城和宝泉等集镇,有私人经营的菜园子,专门生产蔬菜,供应市场消费。较大的菜园子有纪、谷两家,共120亩地,只用结构简单的冷床育苗,经营品种不多,市场价格涨落不定。
  1949年在克东镇郊成立了蔬菜组,设有玻璃温室,用地17亩,120个劳动力,自产自销,自负盈亏。1955年由县蔬菜公司统一经销。
  1970年以后,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全县蔬菜面积由以前5万亩减少到3.7万亩,到1975年时,全县蔬菜面积下降到3.3万亩,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矛盾。为此,县政府责成克东镇把双胜、双合、兴发等大队的部分生产队变为蔬菜队。1977年以后蔬菜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宝泉公社的红星、向阳、永丰等大队的部分生产队也变为蔬菜生产队,从而使全县蔬菜生产大幅度增加。到1981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4.5万亩,共有温室247平方米,塑料大棚29个,并积极增设了温床育苗和塑料育苗。各大队还进行了育苗和地膜覆盖。1982年以后,随着集市贸易的开放,农民也大量种植各类蔬菜投入市场,使全县蔬菜供应越来越好。
  十一、农场
  (一)第一原种场
  1949年春季创办,当时称为四撮房农场,有干部5名,农工32名,房舍22间,耕地2700亩。建场后采取了边生产边开荒的办法,不断扩大经营面积,到1950年末,耕地增加到4500亩。并增添了新式马拉农具。1953年4月改称第一农场,职工增到93名,场内设有农业队和畜牧队,有马61匹,胶车12台,新式马拉农具3套。1957年改为示范繁殖场,开始搞增产示范试验。1963年改为良种场1966年又改称良种繁殖场1969年改为第一良种场多年来由于不断地进行示范试验,逐渐由繁育良种发展到繁育原种。故于1980年改为第一原种场1985年,有耕地10643亩,林地151亩,养鹿163只,猪170头,奶牛56头,马25匹,牛11头,汽车2台,东方红拖拉机4台,胶轮拖拉机3台,手扶拖拉机3台,播种机3台,圆盘耙6台,镇压器5台,联合收割机4台,七铧犁2台,五铧犁4台,割晒机和拾禾器各1台。全场职工增加到347人,重点为全县繁育玉米、谷子、大豆、小麦、糜子、高粱等优良原种,每年可提供100吨左右。
  (二)第二良种繁殖场
  始建于1961年7月,原名为克东县人委大萝卜场1962年3月和省农业机械厅合办,改称机关农场1963年交给省农业机械厅,改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试验场1965年3月,又交给农业机械古城技工学校,改为实习农场1968年6月,移交给克东县,命名为东方红农场同年10月变为“五·七”干校。1969年8月,下放劳动的干部调回安排工作,从一良种场抽调工人70余名充实该场又改为东方红农场1973年6月,改为克东县第二良种繁殖场。
  1985年,全场有耕地7500亩,房舍321间,201户,887口人,职工278名。汽车1台,链轨拖拉机4台,胶轮拖拉机3台,手扶拖拉机1台,各种农机具26台(件),胶轮车11台,有马37匹,牛14头,羊56只。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从1973年改为良种繁殖场之后,到1983年之间主要繁育大豆、小麦良种,平均每年为全县各社、队提供小麦200吨左右,大豆100吨左右。
  (三)果树繁殖场
  果树繁殖场是1959年11月接收私人经营的80亩果树苗木,30多箱蜜蜂和少量菜地的园艺场1960年4月改名为农业试验场,并增加了蔬菜、人工植蘑、良种繁殖和小区试验等项目。1961年10月改为园艺场1966年改为良种场1973年改为果树繁殖场1985年,全场有干部6名,工人51名,房舍73间,拖拉机1台,牛车1台,有耕地392亩,其中果树面积177亩。主要以经营果树和繁殖果树苗木为主,年平均产果4万斤左右,产苗木3000余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