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水利 克东县由于地处小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连接的过渡地带,受地形和地质结构的影响,水资源较为贫乏。境内仅有乌裕尔河,润津河两条时令河横贯北部和中部,并有26条较大的沟系与两河相通,许多沟、泉、泡、沼分布于两河流域和沟谷滩地,构成以乌、润两河为主体的水系网络。
在中华民国和伪满洲国时期,对水利事业根本无人问津。枯水年,地早井干,老百姓吃锈水,吃臭水;丰水年,沟满壕平,洪涝成灾。据记载民国16年(1927年)大雨连绵,洪水暴涨,东大岗一带(今玉岗乡)沿河及沟塘洼地大部分被淹,农民衣食无着,纷纷外逃。在此期间,广大农民对自然灾害根本无法抗拒,农业生产年年受到威胁。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一直把抗洪、排涝、兴修水利,提到重要工作日程,当作一件大事来抓。30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依靠集体力量,兴建了一大批中、小型水库、塘坝、扬水站、万亩灌区,集中力量治理了乌裕尔河和润津河以及小涝区;相继开展了改水、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使农业生产的条件得到了基本改善,为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一、机构队伍1952年在县农业科配2名专职干部负责水利工作,重点指导新生灌区建设。1953年—1956年在农业科设水利股。1957年设立水利科,有干部9名,1958年增加到14人。1962年水利科与林业科合并,改称为林业水利局,有11名干部负责水利建设工作。1963年恢复水利科。1964年水利科只负责水利建设,县设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的水土保持工作。1966年水利科和水土保持办公室合并。1969年水利科又分出与农电科合并,改称水电管理站,1971年改称水利电力科。1975年又分设水利科,1984年1月改称水利局。
二、水资源现状与特点
克东县的水资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自然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二是可开采的地下水;三是乌裕尔河流经本县的客水。总水量为5.021亿立米。其中地表水为1.621亿立米,地下水为3.08亿立米,江河可提取量为0.32亿立米。水资源可开采总量为2.88亿立米。
克东县的水资源有五个特点:一是年内降水量分布不均,6至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以上。因此,多数年分呈现春早秋涝。二是降水量在年际分布上相差悬殊,丰水年(1963年)降水总量达889.5毫米,枯水年(1976年)降水总量仅296.1毫米,丰水年降水量是枯水年降水量的3倍。三是丘陵地势,多数为顺坡垄耕作,降雨后,除部分水渗入土壤以外,其余大部分成地表径流,注入各大沟系和乌、润两河,可调节的水量不多。四是地下水埋藏较深,开发难度大,多数地区潜水埋藏深度在120~20)米之间,含水层较薄,多为细砂和中粗砂层,所以多数机电井的深度都在150~220米;爱国乡的东南部为重贫水区,300米以上无承压水层。五是水质矿化度小,水质偏软,多数地区水质硬度为3.4——7.8,局部地区(如发展林场)水质硬度仅1.2。
三、水利工程设施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一方面在物力、财力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扶持,一方面组织群众因地制宜地搞工程设施建设。从1952年到1985年的33年间,国家拨给克东县的水利投资总额为1504.46万元,群众在水利建设上投放劳力和自筹资金价值1950。5万元,完成总土石方量达1573.75万立米。
(一)治早工程
克东县的各类治旱工程多数是在1958年后逐步兴建的。70年代初,在玉岗建成中型水库1座及东方红、三八、国富、文化、双龙、光荣、丰收、上升、东风、胜利、宏大、万民、太平、勤俭、前进等15座小型水库。还建了富裕、东龙、翻身、民乐、爱民、庆:仁、权力、向阳、万发、保卫、富民、光明、春富、钢铁等14条塘坝和8座电力抽水站,引水灌区1个,提水灌区两个,全县治旱工程完成土石方702.5万立米,设计灌溉能力为4.9万亩,其中灌溉水田15700亩。由于工程配套较差,有效灌溉面积仅有7700亩,其中水田4400亩。近几年来,经过挖潜,实灌面积达到10200亩,其中水田8900亩。
(二)治涝工程
本县经常遭受涝灾的土地面积47.7万亩,其中易涝耕地31.37万亩。这些易涝地多数分布在乌、润两河流域和26条较大沟系,降雨稍大,就会造成洪涝和内涝。据降水资料分析,从1949年到1980年的31年间,年降水量超过600毫米的有6年,全县粮豆平均亩产都不超过130斤。如1963年,全年降雨量达889.5毫米,全县受涝面积达533918亩,粮豆平均亩产仅有113斤。
1962年后,全县各地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小型治涝,县水利部门集中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重点抓了金名涝区(金城、名山乡北部)、玉新涝区(玉岗、新农乡北部)和卫星涝区(金南乡卫星村)的治理工作,经过4年的连续施工,开挖了排水干渠9条,总长34公里,截流沟4条,总长21公里,建成桥涵等构造物28座,使洪涝灾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乌裕尔河、润津河沿岸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1975年县委五届七次全委会议决定,动员全县人民,对乌裕尔河、润津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整个工程分为堤防建设、构造物建设、内部排水三期进行。第一期工程从1975年5月28日起全面破土动工,从全县12个乡和农牧场抽调了5300人,组成专业施工队,划分段落,搞堤防和回水堤施工,经过4年奋战,到1978年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在两河流域建成了3条总长83.7公里的堤防和83.75公里的回水堤,开挖截流沟18公里。1980年经省批准这项工程列为国家建设项目,第二期配套工程即开始进行。待全部工程完成以后,两河流域的24万亩低洼耕地将得到有效的保护。
在治涝中,由于实行了集中治理与分散治理相结合,防洪与排涝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治理效果。到1985年全县完成各种构造物25座,除涝面积已达到24.64万亩,占应治理面积的51%。
(三)机电井建设
克东县属于贫水区,也是克山并大骨节、甲状腺肿三大地方病的重点疫区之一。广大农村以土井作为饮用水的主要水源,不仅水量不足,而且水质偏软,有些村屯水质混浊,并有腥臭味,水质不良,与地方病的发生蔓延有着直接关系。为了发掘地下水资源,逐步解决贫水和改水问题,1965年建立了机械钻井队,有职工7人,500型钻机1台。但由于设备陈旧,缺乏经验,钻井质量差,成井率低。
1974年后,随着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县机械钻井力量得到了充实,设备得到了更新,到1985年,县机械钻井队职工人数已扩充到52人,3台钻机全部更新为红旗——300型,并配套了汽车、拖拉机等设备。县水利机械修配厂和玉岗乡也有钻井机台,具有独立成井能力。全县现有的钻井设备和力量,每年可承担30眼机井的建设任务。到1985年底,全县已钻成机电井241眼,其中防病改水井63眼,无水源村井178眼,解决250个村屯,8.33万口人的饮水问题。在发展机电井的同时,还组织农村积极发展农村自来水,到1985年末,全县已有35个村屯,2200户,11000口人吃上了自来水。
(四)水土保持
克东地处丘陵地带,全境多为漫川漫岗,岗坡交错纵横,坡耕地较多。随着土地资源的开发,生物植被率下降,加上长期顺坡垄耕作,导致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由于水土流失,不仅耕地肥力明显减退,粮食亩产下降,而且许多水打沟割碎了农田,切断了道路,有些还威胁着村屯的安全。
1964年,县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水土保持站专门抓这项工作。各地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一坡一沟地进行治理。1982年通过航片测绘,全县有水土流失面积89.7万亩,其中水土流失耕地84.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9%。有各种类型的水打沟1.4万多条,其中不能通犁的水打沟有5217条,侵占耕地12553亩,20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对水土流失非常重视,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以治理。到1985年末统计,全县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9万亩,其中治理水土流失耕地21.5万亩。完成的主要治理项目有修筑水平梯田6.4万亩,过渡梯田6.4万亩,挖截流沟2.4万米,营造农田防护林2.78万亩,水土保持林7.39万亩,治理水打沟3208米。经过治理的坡耕地普遍增产,经过治理的水打沟多数已经稳定或淤平。
四、水田灌溉
新中国建立初期,只有少数朝鲜族农户在乌裕尔河南岸的春光村,采取压柳条坝的方法,拦乌裕尔河水种植稻田3000多亩。1955年后,随着初级社建立,各地利用自然泡沼沟泉的水源发展水田,到1958年,全县水田种植面积发展到18870亩,其中新生、古城、上升3个水田灌区共种植水稻14150亩。但是,由于当时多数工程属于临时性设施,用水没有可靠的保障,加上种植技术落后,草荒和早霜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仅2年时间,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1959年古城,上升两个灌区下马,到1962年全县的水稻种植面积仅有2243亩。
1964年后,县水利部门着手进行了新生灌区的整顿,新建了拦河堆石坝和渠首进水闸,整修了排灌渠系,配套了分水闸、桥涵等构造物3座,使实灌面积稳定在3500亩到4500亩之间。1982年农村实行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以后,调动了农民种植水田的积极性,各地挖掘水源和工程潜力,扩大了水田种植面积。
克东县中小型水库一览表
乌、润两河治理工程现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