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畜牧业

第六节 畜牧业


  一、机构队伍
  1949年到1953年,县农业科配备3名专职干部,负责全县畜牧工作。1954年,在农业科设立畜牧兽医总站,配备9名专职人员。1958年县成立服务局。畜牧兽医总站划归服务局所属。1959年3月成立畜牧局。1962年畜牧局和农业局合并,改称农业科。1963年两科分设,又恢复畜牧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将农业、林业、水利、畜牧4科合并,成立农林管理委员会。1971年成立农牧科。1973年农牧科分开,又设畜牧科。1984年1月畜牧科改为畜牧局。下设畜牧总站、家畜繁育指导站、兽医卫生防疫站、奶牛奶羊管理站,共计92人,其中技术人员47人。畜牧局下属1所兽医院、两个畜牧场全县职工队伍543人,其中兽医师5人,畜牧师5人,助理畜牧师、兽医师25人,技术员20人,行政干部18人。
  二、畜禽生产
  克东境内北有乌裕尔河,南有润津河,有发展畜牧业的天然草场和水源。但中华民国和伪满洲国时期,畜牧业十分落后,发展缓慢。民国16年(1927年)全县仅有马6000匹,牛3000头,骡1000匹,羊2000只,猪5000头。民国20年(1931年)马发展到14500匹,牛14000头,骡1500匹、各种肉类、蛋类基本自产自销。
  在日伪统治下,本县的畜牧业出于疫病时常蔓延,饲料缺乏等原因,大牲畜和家禽数量逐渐减少。据《克东县政概要》记载,伪满康德3年(1936年)全县有马12531匹、牛1339头、骡590匹、羊131只,猪、鸡、鸭、鹅数量也很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县委和县政府加强了对畜牧业生产的领导和管理。为解决没有专门畜牧兽医机构,民间兽医人数少,医疗水平低,一旦发生流行疫病,畜禽就大量死亡的问题,于1952年建立了县家畜卫生院,组织民间兽医开展畜类的防疫、检查、治疗等工作。1954年,为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县里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培养了15名畜牧技术人员。1956年,全县普遍实行了“定额管理、计驹、评膘、超产奖励”的制度,一部分农业社对社员私有牲畜还采取了“私有、私喂、私用刀和“私有、公助、伙用”以及每头耕畜种植2亩饲料,每头猪留1亩饲料地的办法,使畜牧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1958年,由于“共产风”,“浮夸风”的影响,集体饲养经营管理不善,和上年比,大牲畜减少了2317头。鉴于这一情况,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了“饲养、使役、繁殖三结合”的方针,实行了配种奖励制度。到1960年,全县畜牧业生产得到了稳步发展。实行了定额、定产、定饲料、定时闯、定人员、定报酬、定期检查评比和超产奖、增膘奖、积肥奖、无事故奖的“七定”、“四奖”以及“五五制”、“五二制”等饲养、奖励方法。“五五制”是:五圈(大、孝公、母、克猪分圈饲养);五分(公、母,并健,大、小,不同色泽分养);五勤(栏、圈勤起、勤垫、勤刷、勤消毒、勤检查);五知(知温度、知发情、知受孕、知产期、知病情);五净(畜牧场畜舍、饲料、用具、畜体要干净)。“五二制”是:二厂(区域成立病畜屠宰厂、公社成立制药厂)、二坑(设积肥坑、消毒毁尸坑)、二灰(石灰、小灰)、二禁(禁止吃死畜肉、禁止外人随便入场)、二针(预防针、针灸),牲畜发病率明显下降,保证了安全生产。
  1963年到1965年县委、县政府进一步采取了保护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政策,坚持公养和私养并举,大牲畜全部变为生产队所有,允许出卖,收入做为当年分配资金,并抽出部分收入奖励养畜有贡献的社员。同时支持鼓励社员养一、二头大牲畜、开放了牲畜交易市场,自由买卖,调剂余缺。到1965年底,大牲畜发展到35447头(匹)。其中马21786匹,比1962年增长25%;黄牛13469头,比1962年增长56%;生猪52082头,比1962年增长64%,羊8300只,比1962年增长61%。
  1966年到1975年“十年动乱”期间,本县畜牧业生产是波浪式发展的。1966年到1967年,全县大牲畜37000头(匹);1968年到1971年大牲畜增加到41000头(匹),1972年到1975年下降到34000头(匹)。1966年生猪存栏数是53000头,1969年降至42000头。1970年以后,县委、县政府大力宣传落实毛主席《关于发展养猪事业的一封信》,各公社办起了养猪场,各个大、小队办起了集体养猪场,实行集体养和个人养猪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促进了养猪事业的发展。到1976年生猪存栏数增加到87000头,总产值为79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认真贯彻了中央关于加强农业生产的方针,调整了农村生产结构,进一步推动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畜牧业生产由副业上升为主业,并逐步向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广大群众养畜、养禽的积极性很高,到1985年底全县有5个养猪专业村、两个养奶牛专业村、4个养黄牛专业村。养畜、养禽专业户达3765户,其中大户159户。奶牛发展到3355头,家禽饲养量达81万多只。由于畜、禽、的发展,乳、肉、蛋不仅做到了自给,而且还支援了大中城市。
  三、畜禽繁育
  50年代初期,畜禽繁育只搞单配,不搞多配,有的还近亲繁殖。所以受胎率低。成活率少,牲畜体质弱,使家畜发展缓慢。县委、县政府根据这种情况,把培育种畜禽和配种工作提到了重要位置。从1957年开始,在全县选出种马268匹,种公牛187头(朝鲜牛20头、荷兰牛4头),种公猪126头。1958年在连城、千丰、宝泉、玉岗等地建立起综合配种站和配牛站。1959年各公社培养技术人员25名,各大队分别成立了配种站并配备了专职人员。采取科学方法配种,提高了牲畜繁殖率。到1965年,全县母马发展到7600匹,母牛4600头。母马的增殖率比1961年提高52%(二年一驹)。母猪纯增殖率比1961年提高65%。东升公社安乐大队和玉岗公社青山大队成绩尤为显著,改良驹达到90%以上。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配种工作一度瘫痪,牲畜改良繁殖缓慢,直到1975年,除县的配种站外,千丰、玉岗、润津3个公社才恢复了配种站。相继又有金城、金南、爱国、团结、新农、东升等6个公社建立起配种站。1977年以后,各配种站改为家畜繁育指导站,由原来的以配马为主,转为以改良猪、牛、羊、马、禽为主,黄牛冻精配种、猪人工授精,马进行杂交配种和家禽普及黑龙江黄鸡等。根据实际需要,金县设综合配种站8处,达到了公社有综合繁育指导站,大队有输精点。基本形成了“站点结合,上下结合,专管成线,条管成网”和牛、猪、羊、马、禽综合繁育体系。在此期间,大力推广了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孕马血和三合激素进行催情以及应用十八甲基炔诺酮促进母牛同期发情等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1984年初又开始了瘦肉型猪饲养试点工作。为了达到普及饲养,县里建了繁育服务中心,面积达8000平方米。设有办公室、消毒室、操作室、供精站、猪舍、运动场,为统一供精液创造了条件。同时还整顿了各乡、村的配种站、点,使输精站、点增加到61处。家畜繁育中心与各乡繁育站,乡繁育站与配种员,配种员与养畜户,层层签定饲养合同。1985年县繁育服务中心饲养的21头公猪,已适应本县的环境。试验40头猪,每头猪日增长600多克,胴体瘦肉率达5%。到1985年末,全县共有综合配种站12个,农牧场2个,黄牛冷配站9个,输精点61处,人工授精母猪11095头,人工授精马4014匹,奶牛1142头,黄牛3824头。有良种禽17.5万只,其中黑龙江黄鸡1100只,自嗦鸭1500只。
  四、畜禽疫病防治
  新中国建立前,畜禽疫病经常蔓延全县,以猪瘟、鸡瘟危害最大。一个村子的猪、鸡死绝屡见不鲜,民间有少数的兽医,只治不防,只医大牲畜不医猪、鸡,会用中药不会用西药。畜禽死亡率甚高。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畜禽疫病的防治非常重视。从1949年开始就在农业局设立了畜牧兽医总站,配备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多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检疫、注射)进行防病灭病,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县猪瘟、鸡瘟、马鼻疽等疫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牛痘、炭疽已基本消灭。牛羊口蹄疫、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仔猪副伤寒、仔猪白立水泡病和鸡瘟、鸡霍乱以及畜禽寄生虫等疫情已得到控制。1984年,对全县畜禽防疫工作又进行了改革。每个乡抽调2名兽医负责防疫工作。8个乡成立了防疫小分队,4个乡由防治院确定2名专管防疫人员。还规定对防疫工作有成绩的给予奖励,奖励费从防疫费中支出。同时开展了生猪保险试点工作。1985年在12个乡(镇)61个村,208个自然屯,参加保险户数达15714户,入保生猪29281头,占生猪存栏的34.8%。
  为认真贯彻《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县里建立了畜禽卫生检疫站,各乡配备了检疫员。1985年检马1600匹,检出鼻疽马12匹,占已检马匹的0.75%,检疫牛2000头,检仔猪5200头,检猪肉216000斤,检出囊虫肉2880斤,检出病死猪肉900斤,都作了及时处理。
  由于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猪丹毒、鸡瘟、禽霍乱等四大疫病,防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猪的病死率为1.6%,禽死亡率为1.2%,大牲畜病死率为0.28%,控制了各种疫病的流行。
  五、畜牧场
  红旗畜牧场
  1959年建立。到1985年,共有干部15名,职工188名;有耕地9250亩,草地16300余亩;有办公室、仓库、房舍共计9000平方米。过去以发展马、牛为主,现在以发展奶山羊为主。建场20多年来,为畜牧业提供了大批的优良品种,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
  种猪场
  1973年由县园艺场分出一生产队,定为县黑花猪场场址设在县城南部小林子,有耕地2955亩,1974年改为县种猪场到1985年共有干部9名,职工95名。有办公室、仓库、房舍、猪、禽舍2150平方米。主要任务为全县提供优良猪种和禽种。自建场以来共提供种猪3000多头,种禽13万只,白黑鸭3000只。1979年以来又引进了大量黑龙江黄鸡和黑鸭,为发展本县家畜家禽起到了推动作用。

  克东县历年畜禽数量表
         单位:匹、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