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渔业
第七节 渔业
一、机构设置
1967年以前,克东县渔业生产只是捕捞润津河、乌裕尔河及泡、沼自然繁殖的鱼类为主。1967年在县供销社设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始人工养殖,捕养结合。1980年7月,县委、县政府根据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将水产技术推广站改为水产事业管理站,列为县政府科级单位。下设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宣传、推广科学养鱼方法,组织渔业生产、指导群众养鱼和采购水产品等,保证城乡人民生活之需要。1982年改为克东县水产科,1984年1月改为水产站。
二、水产资源及鱼类品种
克东县水面较宽阔,发展渔业生产的自然资源条件较好。境内有乌、润两河和中、小型水库以及塘坝、泡沼等。水面面积2.4万多亩,已利用养鱼面积1.5万亩,占可养水面的62.3%。
乌裕尔河流经新农、玉岗、名山、宝泉、金城5个乡镇,12个村,1个水田农场全长40公里,河道长度81公里。
润津河流经昌盛、千丰、润津、金南4个乡,9个村,全长41公里。两河正常水面为3692亩。鸟润两河属季节性河流,水域面积、深度变化较大。
全县有中小型水库14座,水面达1.41万亩,全部利用养鱼,除野生鱼类外,饲养了草鱼、鲢鱼、鳙鱼、鲤鱼。全县22个塘坝水面达1285亩,已利用养鱼塘坝15个,其面积为900亩。泡沼和人工池77处,面积3306亩,分布农村各地。其中大者几十亩,小者几亩,现已普遍利用养鱼,采取春放秋捕,当年受益,其产量逐年提高。
1985年全县人工养殖鱼类和自然鱼类有鲤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餐条(白漂子)、黑龙江鳑鲏(胡芦子)、须鳅、泥鳅、花鳅、黄磉(嘎牙子)、鲶鱼、真岁(柳根池)、蛇驹(川丁子)、麦穗鱼、乌鳢(黑鱼)、葛氏鲈塘鳢(山胖头)等10多种。
三、鱼产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各项经济政策得到落实,渔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每年全县投放春片鱼种100万尾左右,投放秋片鱼种50万尾。为了解决鱼种不足问题,1981年在金南乡建立1处鱼种场,修建鱼种池90亩,越冬池30亩,年产3寸以上鱼种50万尾;1982年国营玉岗水库建鱼种池30亩,年产秋尾片鱼种25万尾,投入水库自养。1984年在建业农业场水田分场建鱼种池100亩,越冬池30亩,年产春片鱼种30万尾。
从1980年开始到1985年末,平均每年养殖产量为70吨以上,自然捕捞量为22吨,总产量每年平均递增为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