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副业
第八节 副业
一、副业生产资源和种类
克东县副业生产的资源,从野生动植物到各种农副产品,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由于人口逐年增多,荒地逐步被开垦,野生动物数量也在减少。现在,野生动物有狍、狐狸、野兔、貉、猞猁、黄鼠狼、香鼠、麝鼠等。野生药材有:百合、升麻、一伦贝母、车前子、苍兀、玉竹、大活、桔梗、元胡、穿山龙、苍耳、狼毒、防风、艾蒿等70余种,野生副食品有:松茸、花脸蘑、草蘑、蕨菜、黄花菜等;野生饲料有:羊草、水稗草、水藻(杂草)等。可用编织和工业原料的有:苕条、小叶樟、苔草、柳条、橡子等多种。
此外农副产品和畜产品有;马尾、马鬃、猪鬃、山、绵羊皮、狗皮、元皮(黄鼠狼)、兔皮以及鸡、鸭、鹅毛等。
全县副业生产种类多,大体可分为5类:
(一)编织类:土篮、大、小扫帚、簸箕、撮子、耳子筐、绳子、草袋、草绳等。
(二)木工类:锄杠、锹把、镐把等。
(三)养殖类:免、猪、鸡、鸭、鹅、羊、蜜蜂,人工育木耳、柞蚕、鹿等……。
(四)作坊类:豆腐坊、粉坊、酒坊等。
(五)种植类:大麻、白瓜籽、黑瓜籽、三用高梁、大蒜、黄烟等。
二、副业生产状况
1949年建国初期,克东县的副业生产,主要是农民个体经营的种植、养殖和编织、修理等家庭副业,规模很小,零星分散,全县副业生产的总产值只有14~15万元。1955年以后,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一家一户的家庭副业生产逐渐向集体副业生产转变。一些需要劳力多、资金大的副业,都由社、队集体生产。1957年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除了组织集体副业生产,仍然保留部分家庭副业,组织社员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进行多种多样的副业生产。但是,由于缺乏组织集体副业的经验,没能注意到本地资源的优势,搞了一些无原料来源,又无产品销路的社、队企业,加之“大跃进”的“一平二调”和“共产风"的影响,到1962年,全县多数社队企业被迫停产,社员家庭副业也随之冷落萧条。1963年以后,各社、队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相继又办起了小洪炉、小酒坊、小粉坊以及为本地服务的工副业,使副业生产又得以恢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县副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总产值由1965年的543.6万元,下降到1968年的180.8万元。1974年前后,“四人帮”到处挥舞“唯生产力论”的大棒,乱扣“重副轻农”、“重钱轻粮”的帽子,使副业生产受到更严重的摧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相继发出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文件,进一步明确指出“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在不影响集体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社员有权经营家庭副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乱加干涉。1979年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县开展了如何使农村尽快富裕起来的大讨论。扭转了“富则变、富则修,越穷越革命”的错误观念,从而使副业生产迅速的发展起来。增加了白瓜籽、三用高梁、酒花、中药材的种植;组织大量采集橡子、苕条、蘑菇、山野味、中药材等。到1980年全县收购橡子4620担,苕条200吨,蘑菇4500担,中药材500公斤,蕨菜136吨。在养殖业方面,除了传统的猪、马、牛、羊、禽以外,蜂、鹿、柞蚕、鱼、免等也有很大的发展。1980年全县柞蚕放养面积达1490亩,产茧150担,养蜂579箱,年产蜜274担,养鹿1310只,年产鹿茸120市斤,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的产品,不仅调剂了本地市场的余缺,改善了城乡物资供应状况,而且还有许多品种运销国内外。常年大宗出口的产品有白瓜籽、蕨菜、蜂蜜、野山味、狗皮、肉免等20余种,每年出口总额达150万元以上。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的发展,不仅使集体和社员增加了经济收入,而且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资金。1985年为农业提供资金达1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