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所有制形式

第一节 所有制形式


  民国18年(1929年),有1家“古香久"烧锅,厂址在西二道街路南,出谢廷华开设,资金有1万多元(哈大洋),有50名雇佣工人,主要生产白酒,兼营粮栈、油坊。民国19年(1930年),又有哈尔滨市资本家马胜喜、崔荣滋经营的“宏大制粉厂”在西南街开业。厂房是3层小楼,有技术工人和力工20人,设备是用锅驼机带6个面辊,日产5个型号的松柏牌面粉万斤左右。头号为洋白面,末号(五号)为黑面,除供应本地外,大部分销往克山、拜泉、哈尔滨等地。伪满康德2年至3年(1935年至1936年)间,又有李印堂的“福升泉”烧锅,张梦久的“泉记”烧锅和官占清的“功盛和”油坊相继开业。这3个厂共有工人300多名,年产白酒50万斤左右(包括古香久烧锅),酒糟13000多斛,豆油1:可多斤。解放后,这几家工厂收归公有。
  二、个体手工业
  民国初期,克东地区有零曼的小手工业作坊,多是一家一户经营,特点是前店后厂,又做又卖。民国18年(1929年)建县后,各种手工业作坊发展到40多家,其中铁业、木业和副食品加工业居多。伪满康德3年(1936年),个体手工业发展到74家,其中白皮铺、靰鞡铺、鞭杆铺、铧炉、钟表店、弹棉花房、洋车行、砖窑各1家,柳条编织、机房、洋铁铺、瓦盆窑各两家,酱油坊、石场各3家,油坊4家,豆腐坊5家,铁匠炉9家,磨坊10家,成衣铺、木匠铺各12家。这些手工业的特点是自备原料,自产自销或来料加工。主要生产民间生产、生活一般用品;手工操作,工具简单,产量低、质量粗糙。到伪满康德11年(1944年),在日伪加紧反动统治的情况下,全县手工业只剩下60多家。
  附:伪满洲国期间手工业情况统计表。
  克东县伪满期间手工业情况统计表(一)
  伪康德3年
  (图片缺失)
  克东县伪满期间手工业情况统计表(二)
  伪康德3年
  (图片缺失)
  克东县伪满期间手工业情况统计表(三)
  伪康德3年
  (图片缺失)
  克东县伪满期间手工业情况统计表(四)
  伪康德3年
  (图片缺失)
  克东县伪满期间手工业情况统计表(五)
  伪康德3年
  (图片缺失)
  
  1945年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手工业生产喜获新生。1952年县政附拿出1万多元扶持手工业生产,使个体手工业恢复发展到72处,规模扩大,门类增加,形成了铁、木、皮、油、酒、米、面、酱、打棉、纺织、钟刻、麻绳、缝纫、青石采制和修补服务等33个自然行业。从事手工业生产的达270户。1953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个体手工业逐步转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数量逐年减少,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时,个体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放宽了政策,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个体手工业又重新发展起来。从1980第一个个体电器修理部开业到1985年已发展到309家,从业人员共447人,资金总额65.8万元。年经营额55.21万元。

  几个年度个体手工业情况表
  (图片缺失)
注:“四坊”为油坊、酒坊、粉坊、豆腐坊。

  三、集体工业
  (一)县办集体工业
  1952年10月,木业手工业者首先组织起来,把厂房、工具等作价,入股投资,由顾维成等6户木匠铺合并成立克东县木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底共有职工35人,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万元。
  1954年成立皮革、洋铁两个合作社,共有职工55人,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9万元。1955年,新建编织、铁业、被服4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其中被服生产合作社2个),全县手工业社发展到7个,职工达到151人,年实现总产值27万元,实现利润19靰鞡4万元,上缴营业税23300元,上缴所得税5600)元,第一次为国家做出贡献。
  1956年随着合作化高潮的到来,手工业除巩固壮大原有7个合作社外,又增加盆窑、针织、打棉、豆腐、毡毯、修鞋和钟刻7个生产合作社。是年,成立克东县手工业联社,统一领导这14个手工业社的供、产、销业务,全系统职工449人,年末完成工业总产值75.8万元。实现利润80300元,上缴国家营业税15.9万元。
  1958年,在“大跃进”、“共产风”的影响下,手工业的14个合作社合并转制为8个地方国营工厂,即:木材加工厂、农具修配厂、五金制品厂、皮革厂、被服加工厂、采石厂、针织厂、综合修配厂。
  1959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22%。1960年由于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手工业又有了发展,年底实现工业总产值508.8万元,是1959年的2.15倍。
  1961年,根据中央《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将手工业的8个国营企业全部恢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又恢复和重建了6个手工业社,到1965年,全县手工业社仍为14个。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集体企业获得了新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1985年末,二轻系统有19个生产厂、社,有职工1788人。主要设备有车床、铣床、刨床、钻床、齿轮床等39台(件),锻压设备17台(件),自制设备11台(件),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57万元。产品品种由建国初期的几十种,发展到150余种,由只能从事小型铁木皮制品、生活日用品生产和小型修配补及缝纫等营业项目,发展到能够生产大、中型农机具和工业机械及中、高档生活日用品。
  (二)部门办集体工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乡一些部门单位陆续办起了一批小型集体工业,其中有食品加工、木器家具、轻工、建材、化工以及修配补综合性企业,生产的产品既补充了市场的不足,同时也安置了一批待业人员。到1985年末,全县已有各种小型集体加工业24家,从业人员达636人。实现年产值14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位的3.1%。
  (三)乡、镇办集体工业
  乡镇工业是在1958年大办工业高潮中兴起的。当时,各社队先后兴办起钢铁、化肥、皮革、造纸、制糖、被服、机修、五金、电器、木器、编织和油、酒、米、面加工等企业。但由于缺乏经验,不顾条件地盲目发展和缺少技术设备,原料供应不足和产品销路不佳等原因,结果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到1962年,就所剩无几了。1963年,总结了这一教训,注意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兴办起一批小洪炉、小油坊、小酒厂等小型多样、自产自销、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社队企业。
  1974年至1978年,乡镇企业处于发展的新阶段,在全县12个人民公社中,先后办起了以粮油加工、铁木农具修、配、补和农机具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厂。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了农村各项经济政策,国家在投资贷款、技术设备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乡镇工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到1985年,全县12个乡、10个农林牧场(包括苗圃),共办起32个乡镇企业,总产值达452万元,实现利润7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747万元。在12个乡(镇)中,年工业总产值超过百万元的有克东镇、宝泉镇;超过50万元的有昌盛、千丰、名山等3个乡。
  四、国营工业企业
  1946年,在没收地主和官僚资本家强营工业的基础上,建立起制油、制酒、制米、制粉和木器加工等6个公营工厂,并由县政府投资与私人合办了7个小型副食品加工厂。1948年至1952年,在调整合并上述企业的基础上,先后新建起5个地方国营工厂,其中有酿酒、食品加工、印刷、造纸等行业,共有职工148人,年产值114.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3%。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1957年至1962年,又先后建立起制粉、制米、酱菜、腐乳、玻璃、农机修造等工厂,全民所有制企业增加到11家,年产值32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2.2%。1966年以后,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转折时期,由轻工食品加工业向机械制造与建材生产方面发展,逐步新建与扩建了水泥、砖瓦、农用机械、电机、化工、制药等一批设备比较先进的工厂,到1975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增加到23家,职工达到1523人,比1952年增加了9倍。完成年产值1224.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渔的65%。1976至1980年,国营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挖潜改造,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方面,1978和1979年,腐乳厂生产的二克山牌腐乳,先后进入了省优和部优产品的行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方面对已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提高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1983年又相继建立了设备先进的乳品厂和粉丝厂。刭1985年,国营工业企业增加到34家,职工人数达3944人,实现工业产直306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渣的68%,比1975年增加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