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工业行业 一、食品工业
克东县的食品工业历史较长,早在解放前就有油、酒、米、面加工业和酱园、果子铺等行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又陆续建立起包括粮油加工、酿酒、副食加工等一批食品工业。到1985年,全县有酿酒、制油、制米、剖面、糕点、糖果、酱菜、腐乳、乳品、粉丝、豆制品加工,肉食品加工、面食品加工等31家食品工业企业,占全县工厂企业总数的28.4%。主要产品有白酒、面粉、豆油、粉丝、糕点、糖果、酱油、米醋、腐乳、乳粉等。这些工厂的技术设备不断改进和增加,现已由建厂初期的手工操作发展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面粉1962年产量为649吨,1985年达’刭3558吨,增加了4.5倍。腐乳1962年产量为229吨,1985年达到1703吨,增加了6倍多,白酒1949年为239吨,1985年达到1007吨,增加了3倍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合格品率和优质品率显著上升。二克山牌腐乳、白酒、双麻月饼、工牧牌奶粉等先后进入省市优质产品行列,不仅在省内销售,还在省外许多地区销售。其中腐乳还打入了港澳市场1985年食品工业创造产值1692.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7.6%。主要厂家有:
酿酒厂
地方国营克东县酿酒厂位于宝泉镇,其前身为1946年由北安军区和制酒工人冷玉民、徐玉川等40人集资经营的玉泉东烧锅,当时共有土草结构厂房、柜房和工人宿舍21间,工人40余名。8头牛,7盘石磨,手工操作,土法生产,两班日产白酒近2000市斤。
1947年7月,退还个人投资,玉泉东烧锅归北安军区,由军区投料烧酒精(供汽车用)。1949年军区将该厂交省企业局,成立黑龙江省克东酿酒厂,内设生产、总务、财务3个股,职工120多名,3班生产,日产白酒2700市斤,年产250吨。1954年,酒厂归克东县,改为地方国营克东县制酒厂。1957年新建砖瓦结构甑房13间。1958年新建砖瓦结构酒房5间,同时,酒厂还办起了猪场农场,职工增加到280多人。1960年,新建曲房14间,1962年打深井1眼,甑房安装电动葫辘吊车,自制活甑桶,不再用工人挖桶子。1960年至1963年,职工精简下放,剩下40多人,两班生产,以苞米、谷子为主料,用玉米瓤做副料,日产白酒1800斤。1974年,新建砖瓦结构14米宽的大甑房14间,安装桥式吊车,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1985年底,有职工167人,厂房5321平方米,固定资产142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主要生产技术设备有:压盖机1台,桥式吊车1台,甑桶4个,蒸流锅4个,发电机组1组,锅炉1台,电动机48台。6班生产,日产65度白酒3吨,年产1007吨。
腐 乳 厂
地方国营克东县腐乳厂,位于克东镇北街路东,这个厂是1960年以县酱菜厂的腐乳车间为基础成立起来的,当时有职工60名,全年生产腐乳300吨,年产值15万元。
20多年来,经过几次扩建和技术革新,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1978年荣获省轻工业地方名牌产品称号。1979年荣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5年腐乳产量提高到1703吨。全年产值182万元,实现利润25万元。主要生产技术设备有:蒸气锅炉1台,回水锅炉3台,发电机组1组,制豆腐设备1套。砖瓦结构厂房5000平方米,厂区占地面积15700平方米。
食品厂
地方国营克东县食品厂位于克东镇南二道街东街路北,1985年有职工149人。生产糕点、糖果、冰棍等产品,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5万元。
这个厂是1946年土改运动中,在没收关乃生、任晋益合伙经营的人和春酱园的基础上于1948年正式建立的,当时有职工40多人。建厂后,技术设备不断增加。1958年实现了糕点生产半机械化,1966年实现饼干生产机械化。这个厂的机械设备主要有:熔糖机、奶糖搅拌机、拔糖机、奶糖切块机、软糖搅锅。实现了生产糖果联动线,生产糖果多样化,年产糖果最高时达1050吨,产值180.9万元。1978年从大连购进冷冻机1套,年生产冰棍300万支,产值15万元。1979年新建糕点车间(砖瓦结构)17间。1981年又增加了汽水、汽酒等新产品。
工牧乳品厂
地方国营克东县工牧乳品厂,坐落在克东镇西门外路南。创建于1982年6月,当时只有职工48人,汽车2台,厂区面积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82平方米,4层生产楼房1栋,面积为2016平方米,生产锅炉房1栋,汽车库房1栋10间,仓库库房1栋10间,变电室1栋,收奶间1栋4间,2层办公楼1栋,水塔1座高20米,容量1000吨。
主要生产技术设备有:电机井1眼,锅炉1台,奶粉生产设备1套(净乳机、双效蒸发器各1台,烘干塔1座、包括封口机等),160千瓦发电机组1套,汽车4台,93000大卡冷冻机1台,固定资产250万元。
主要产品是“冰晶牌”全脂速溶奶粉。主要原科有鲜牛乳、羊乳。生产能力为日加工鲜奶20吨。产品质量已达中央工业部规定标准,畅销国内湖南、四川、河南、江苏、贵州、北京、长沙、郑州、济南、鞍山、呼和浩特等19个省市自治区,6个县。
到1985年,有职工155人,全年累计产值570万元,产量1132吨,实现利税61万元。
二、建材工业
克东的建材工业历史较短,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县仅有1家靠手工操作的小砖窑,产量少,质量低,建筑用材主要依靠从外地购进。1956年,业部门办起两家砖瓦厂。在1958年大办工业的高潮中,部分乡镇建立起一批小砖厂,全县建材工业企业发展到34家。但因技术设备差,产品质量低,绝大多数厂只维持二、三年就相继停办了,到1965年,全县仅剩3处砖瓦厂。1966年,将原有的小砖厂扩建为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较大型砖厂,生产标准红砖,年产量3500万块。1972年又建成了1座制瓦厂,生产标准粘土红瓦。1975年火山灰矿建成,次年投产,年产火山灰10万立方米。与此同时,建筑用的砂石工业和乡镇办的砖厂也发展起来,使全县建材工业从单一产品发展为配套产品,生产技术设备形成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能力大大提高。1985年,县乡办的建材企业共有24家,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22%。其中水泥、制瓦、火山灰矿各1家,砖厂8家,砂石制品厂13家。主要产品有标准红砖、粘土瓦、空心大块砖、标号水泥、砂石制品等。1985年主要产品产量为:红砖9120万块,比1970年增加16倍多;水泥15000吨,比1970年增加5涪多;其他产品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红砖、水泥等产招在全市同行业评比中,名列前茅,受到用户欢迎,畅销县内外各地。1985年建材工业产值实现775.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7%。主要厂家有:地方国营克东县制砖厂1970年建厂,厂区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厂房面积3000平方米。分制坯、机电、烧成3个车间。主要机械设备有150型制砖机5套。1973年前是亏损企业,1974年以后连年盈利,1985年年产红砖6188万块,总产值226万元,盈利35:百元,上缴税金23万元。
地方国营克东县水泥厂
1966年建厂,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厂房面积5180平方米。分为破碎、生科粉碎、熟料烧成、水泥粉磨、水泥包装5个车间。主要生产设备有12×8m的立窑1个,1.5×5.7m的球磨机两台,400×600mm的鄂式破碎机两台,400mm的锤式破碎机两台。
1976年有职工63名,年产水泥824吨。1978年至1980年,年产水泥7000吨至10000吨,总产值31万元至45万元,3年共亏损45万元。
1985年末有职工202人,年产水泥15000吨,总产值76万元,盈利11.8万元,上缴税金12万元。
地方国营克东县制瓦厂
1972年建厂,厂区占地面积14100平方米,厂房面积2941平方米。分制瓦、干燥、焙烧、运土、机电5个车间。主要设备有粘挤瓦机1套。
到1985年,职工由建厂初期的30人增加到75人,建厂以来共生产粘土瓦5150万片(1974、1975年停产翻建),总产值共为118万元。
火山灰矿务局
1974年,建立轻轨铁路管理局,1975年改称火山灰矿务局,1983年末全局有职工606人,其中干部57人。
火山浮石于1975年正式开采,年产量10万立方米,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万元。到1985年末,共生产火山灰94.33万立方米,总产值达986万元,上缴国家税利60万元。产品除供本县水泥厂和筑屋用料外,主要运往大庆市、齐齐哈尔市、安达市等地。
火山灰矿务局直属单位有:
建材厂,于1980年建立,职工97人,有混凝土拌料机1台,破碎机2台,成型机1台。以火山灰为原料掺合水泥生产建筑砌墙材料——空心砌块制品(土名大块砖),1985年生产空心砌块44600块,年产值为21000元。
火山灰矿,有采掘工人95名,链轨拖拉机4台,推土机6台,由机械清理矿面。人工开采矿石以及装车。年产火山灰10万立方米。
机务段、工务段、克东南站、宝泉北站,共有干部职工598人,主要承担矿石的运输装卸和对外发运任务,设备有:轻轨28外燃机车2台,120马力内燃机车3台,大小运货斗车70辆,客车箱5辆,并有机械修配车床3台,钻床2台,刨、铣床各1台,电焊机3台,以及弹簧锤、油压机等为检修机车和维修轻轨铁路服务。
青石制品厂
建于1956年,原名为采石社,隶属克东县建设局。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克东县采石厂,归克东县工业局领导,有职工36名,全年产值5.1万元。1959年1月1日转交克东建设局领导,1961年采石厂退回手工业联社为采石社,有职工68名,年产值14.2万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采石生产呈现停滞状态,1976年采石社恢复正常生产,年末完成产值16万元,1980年采石厂改名为克东县青石制品厂,全年完成产值27万元,比1979年提高58.8%,实现利润5900元。
1985年末,青石制品厂有职工44人,全年完成产值10万元,主要产品有号石、条石、乱查石、石磨、石粉等。场址在城东南郊,厂区面积为18万平方米。
三、机电工业
克东县的机电工业起步较晚,1952年,对县内原有的1家铁工厂进行了技术设备改造,建立了克东县农机修配厂。主要承担拖拉机修理任务,后来还生产一部分农机具配件,1975年,试生产手扶拖拉机。1966年,国营建设机械厂建成投产,主要生产农用饲料粉碎况,1981年改产铡草机。1970年建立了编织机厂(1980年改为电工机械厂),主要产品是电线编织机。同年又建成了电机厂(1974年改为电子设备厂),开始生产变压器和民用吹风机,1983年电源逆变器等。到1985年,全县共有机械和电子工业企业12家,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11%。其中,属于农机修造的9家,电器工业的两家。主要产品有手扶拖拉机、农用铡草机、3种不同型号的电源逆变器、电动驱鼠器和5个不同型号的电线编织机,以及部分农机具和拖拉机内燃机零配件等。1985年,主要产品产量:手扶拖拉机228台,机引耕作机械200台;电线编织机110台;中小农具6000件;实现产值46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0.4%。主要厂家有:克东县农机修造厂克东县农机修造厂建于1952年,当时叫农机具修配厂,共有职工66。1958年改为农机修造厂。建厂后至1968年,主要承担县内拖拉机修理任务,年平均修理拖拉机百台左右。从1969年开始,除修理拖拉机以外,还生产部分农机具零配件,年产值达45万元。随着农机事业的发展和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从1975年起,除承担拖拉机大修任务外,并开始试生产手扶拖拉机,当年生产6台,次年增加到510台,创造产值145万元。以后工厂逐步发展,到1985年,职工增加到528人(其中集体职工171人),工程技术人员23人;厂房面积8000平方米;全厂共有机加、锻造、铸造、组装和机具修理等5个车间;有金属切削、铸造、锻造、剪冲、热处理等各种主要设备152台。年修理拖拉机200台,生产手扶拖拉机228台和部分零配件,实现产值226万元。
电工机械厂
电工机械厂,建于1958年。原名f11I克东镇铁木机械厂,1966年改名为克东镇“五.七”机械厂,1970年由克东镇转为县手工业局时,改名为克东县编织机厂,]977年经嫩江地区批准为合作工厂,1980年经县批准改为电工机械厂,主要生产电线编织机。
粉碎“四人帮”后,编织机厂发展很快,1977年有职工118名,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万元,比1970年提高30%强,实现利润12900元,上缴营业税9500元,上缴所得税4400元。1978年开始施工建筑1100平方米两层生产楼房,于1979年10月20月竣工投产;198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2万元,比1979年提高14%,实现利润15900元,上缴营业税13000元,上缴所得税4400元。
1983年底,这个厂共有98名职工,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万元,实现利润13000元,上缴营业税18000元,上缴所得税2600元。主要产品有:电线编织机、蜡捻机、编织机配件等。厂区面积为510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106人,年产值33万元,实现利润5000元,上缴营业税14000元。
机 械 厂
地方国营克东县机械厂原名叫“建设机械厂”,位于克东镇北街路西,建于1966年。当时有职工20人。主要生产450型粉碎机。1967年改名为红旗机械厂,1972年转归农机科领导,1978年改名农业机械厂,1980年转归第一工业科领导。1981年改名为地方国营克东县机械厂。1985年全厂有职工126人,生产大型农机具“连接器”、17A型铡草机,年产值达18万元。生产技术设备有:车床5台,铣床1台,刨床1台,空气锤1台,冲床1台,钻床2台,砖瓦结构厂房44间,厂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
电子设备厂
地方国营克东县电子设备厂位于克东镇北二道街东街路北,1970年成立。原名叫电机厂,当时有职工33名,主要修理电机、变压器,生产小型电动机,年产值2,5万元。1974年改名为电子设备厂。1985年末,这个厂共有职工86名,主要生产电源逆变器,电子灭蝇器,超声波清洗机,超声波搪锡机,超声波驱鼠器等多种型号电子产品,创造工业总产值26万元,实现利润4万元。有厂房60间。生产技术设备有:铣床1台,100吨冲床1台,25吨冲床1台、钻床2台、汽泵1台,发电机组1组。
四、化学工业
克东县的化学工业基础比较薄弱。1958年在大办工业高潮中,城乡兴办起一批小农药厂,大多是手工操作,土法生产,1960年总产量达到1021吨。但由于盲目发展,技术设备差,产品不合格,到1962年全部停产。1966年,建成了地方国营制药厂,主要生产麦芽粉,从1968年开始生产健胃药。1967年国营蜡碱厂建成投产,主要生产精白蜡。1970年建成了磷肥厂,后因厂址选择不当,污染环境,于1974年停办。1975年塑料厂投产,主要生产聚氯乙烯塑料制品。到1985年,全县共有化工企业6家,占全县工厂总数的5.5%,其中县办的有3家,集体办的小化工厂3家。主要产品有。麦芽粉、西药、兽药、精白蜡、农用和包装用塑料薄膜、各种规格的塑料硬管、缝纫机润滑油等,其中精白腊被评为市级优质产品,缝纫机油也受到好评。1985年实现产值263.1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主要工厂有:
制药厂
克东制药厂的前身是克东县制酒厂的1个车间。1958年在名山清泉啤酒厂开始试制麦芽粉。后在克东县制酒厂设麦芽粉生产车间。经过几年试制生产,攻破技术难关,产品质量接近标准要求。1965年从克东县制酒厂麦芽粉生产车间分出来单独成立麦芽粉厂。1966年改为地方国营克东县制药厂。当时全厂有职工21人,年产麦芽粉30吨,销售全国24个省市。产值9万元,利润15000元。1968年职工105人,年产麦芽粉60吨,心口痛药散10万盒,总产值26.3万元,利润4.5万元。1975年职工103人,年产麦芽粉93吨,心口痛药散6万盒,开始生产去痛片,年产1481万片,总产值47.4万元。1978年职工160人,年产麦芽粉97吨,心口痛药散83万盒,片剂6801万片,总产值110.2万元。被省授予大庆式企业称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逐步改革,工厂有了较大的发展。1985年末有职工150人,砖瓦结构厂房110间,厂区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固定资产68万元,流动资金58万元。主要生产技术设备有制粉机1台,打片机3台,粉碎机1台,混合机2台,颗粒机2台,冷却器2台,浸泡罐2个,浓缩罐2个,敞口锅1个,冷却机1台。另有光度计1台,发电机1组,拖拉机(28马力)1台。年产麦芽粉117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23万元。
塑料厂
塑料厂于1975年3月筹建,1976年4月竣工投产。主要产品有聚氯乙烯制品(有毒制品)薄膜、农用膜、硬管、鞋底;聚乙烯制品(无毒制品)药膜、农用膜、硬管,民埚摸、包装膜等。有100名职工,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8.2万元,1977平工人增加172人,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1.8万元,比1976:年提高74.9%,实现利润35100元,上缴营业税14700元,上缴所得税13800元。
1976年被评为嫩江地区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
1978年厂有职工132人,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8.7万元,比1977年提高26%,实现利润1100元,上缴营业税15500元,上缴所得税200元。1983年有职工83人,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万元。有专业生产技术设备13台,其中吹塑机2台,挤出机11台,注塑机1台。到1985年,有职工105人,年产值67.9万元,上缴营业税3.3万元,利润4000元。
制蜡厂
地方国营克东制蜡厂是1967年6月建立,坐落在克东镇北二道街路西。当时有职工42人,主要生产清白蜡。1985年有职工48人,年生产精白蜡85吨,又上马新产品——纸箱,年生产12万件,产值共23万元。现有厂房47间,其中土草结构12间,砖瓦结构35间,厂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
五、纺织缝纫和皮革工业
克东县的纺织缝纫和皮革工业有一定基础,解放前全县育成衣铺、皮毛业约20家,但都是小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多是单家独户经营。1952年由几户军人家属在县城合办了1个被服加工部。1958年以来相继成立了鞋帽厂、针织厂、毛毡厂等。此外还有百货公司被服厂、克东镇被服厂。1985年共有纺织、缝纫、皮革8家企业,占全县工厂总数的7.4%。主要产品有四季服装、男女布鞋、棉夹皮鞋、单夹棉帽、请羊毛衫、手套、车马挽具及其他一些皮毛制品、沙发、棚靠等,同时也承揽来料加工业务,其中鞋帽厂生产的绣花鞋,曾做为外贸出口商品,销售到港澳地区。这个行业1985年实现工业产值18.9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3%。其主要厂家有:
服装厂
克东县服装厂创办于1952年,当时由七、八名军人家属从事成衣加工,叫“军属加工部"。1955年,孙发等个体成衣铺30余户与“军属加工部”合在一起,改称“克东县被服社”,年产值8万元。
1958年11月11日,被服社转入国营企业,改为地方国营克东县被服加工厂,隶属于克东县工业局,有职工45人,年产值31.4万元。1959年被服厂为商业局管辖。1961年划归克东镇管辖。1962年退回手工业联社,又重新分为:第一被服社、第二被服社、第三被服社(含洗染),共有66名职工,年产值21.7万元,1965年3个被服社合并;后又接收了克东镇被服社,组成克东县宏光被服社。
1977年,经嫩江地区正式批准为合作工厂——克东县服装厂,厂址在克东镇西大街路北。1983年末,有职工102名,除从事来料加工外,主要生产男女和儿童的四季服装。年产值50万元,上缴营业税11200元,固定资产512000元。到1985年,有职工87人,年产值4.3万元,上缴营业税6000元。
皮 革 厂
克东县皮革厂建于1954年,前身是克东县皮革生产合作社,当时有10名社员,全年总产值3.6万元。
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克东县皮革厂,有职工92名,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3.6万元,比1957年增长近3倍。1959年7月从皮革厂分出布鞋厂;1961年又退回到手工业联社;1962年7月25日布鞋厂撤销,合并成立克东县皮革社。1964年皮革社与毡毯社合并,有职工93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4万元。1976年被评为嫩江地区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1977年经地区批准为合作工厂。
1983年底,皮革厂有职工47人,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7万元,实现利润12000元,上缴营业税18200元,上缴所得税2200元,主要产品有车马挽具、皮袄、皮裤、皮手套、骨胶等。到1985年,有职工70人,年产值36万元,上缴营业税2.1万元。
鞋 帽 厂
鞋帽厂是1978年从克东皮革厂分出的。厂址在克东镇南大街路西,厂区面积:为12300平方米。
工厂主要生产:皮帽,皮手套,棉、夹皮鞋,棉、夹帽,棉、夹布鞋(包括出口布鞋);还生产皮衣、靠背、沙发、书包(包括出口书包)、布兜、造革兜、出口狗皮褥子等。
1983年底,鞋帽厂有职工131名,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5万元,上缴营业税24400元,实现利润200元。到1985年,有职工51人,年产值18.4万元,上缴营业税9000元。
针 织 厂
针织厂的前身是呈文纸厂,原名叫砖瓦社,隶属于宝泉公社。于1962年转归县手工业联社所辖,有职工20人,年实现工业总值1.8万元,主要生产红砖、红瓦。
1966年因企业亏损停产整顿。1968年5月转产呈文纸,改名呈文纸厂,有25人,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万元。1969年至1979年期间,呈文纸有很大发展,产值逐年递增。
1981年因呈文纸滞销而转产针织品,改名为克东县针织厂,主要生产腈纶衫、裤,毛腈纶围巾、套帽,白线手套及其它腈纶、毛绒针织品,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万元。但由于纤维制品削价,到年底亏损2700元,上缴营业税2800元。1982年,白线手套、女开衫被评为地区优质产品。198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万元。厂区面积为4800平方米,厂址坐落在克东县宝泉镇。生产技术设备有针织机10台,手套机10台。
六、造纸印刷工业
克东县的造纸、印刷工业建立的比较早。1949年在1处旧石印局的基础上,创办起一处大众印刷厂,以后逐年发展,到1956年正式转为地方国营克东印刷厂。但当时技术设备比较落后,大部分工序靠手工完成,经过逐步更新改造,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由原来只能承印一般表格和小报,发展到能承印各种图书等较复杂的生产任务。
克东县造纸厂是在1952年建立起来的,当时由于技术设备差,只能生产土纸、呈文纸。1958年发展到生产机制有光纸,产品产量与质量逐步提高。1985年年产有光纸1525吨,比1958年增加30多倍。此外,还有集体办的呈文纸厂、学校办的印刷厂等。到1985年共有造纸、印刷行业8家,占全县工厂总数的7.47%。实现产值255.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7%,主要厂家有:
印刷厂
地方国营克东县印刷厂位于克东镇大十字街东街路北,是没收资本家刘雨藩经营的日升石印局为基础建立起来的。1951年以前,叫大众印刷厂,隶属县文教科领导。1952年划归企业公司管理,改名为地方国营企业公司印刷厂,有职工14人,年产值2万元。到1954年,有厂房25间,职工15人,有8页印刷机2台,切纸机1台,年产值3万元。
1956年改名为地方国营克东县印刷厂。1961年职工增加到54人,有8页印刷机3台,16页印刷机1台,切纸机1台,年产值17.8万元。1966年,厂址由大十字街东街路北,搬迁到北门里腐乳厂附近,有厂房21间,厂区面积2600平方米,职工72人,有8页印刷机5台,16页印刷机1台,对开切纸机1台,年产值13万元,实现利润5000元。1984年迁到西门外路北,重建厂房。到1985年有职工130名,年产值70万元,实现利润1万元。有固定资产51万元,厂房1957平方米,主要设备有:16页印刷机1台,8页印刷机7台,对开切纸机2台,发电机1组,汽车1台,铸字机2台。
造 纸 厂
地方国营克东县造纸厂,1952年建立,厂址在克东镇北二道街路西,当时有职工22人,主要生产呈文纸,年产值2.3万元。
1958年厂址从克东镇搬到宝泉镇后,增加生产包装纸、有光纸等。1985年造纸厂有职工133名,年产值131万元。主要生产技术设备有:造纸机2台,蒸煮器2台,切草机1台,打浆机5台,卡纸机1台,打包机1台,有厂房73间,厂区面积63870平方米。
克东县几个年度工业单位数与产值比较表
克东县几个年度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比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