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第三章 交通邮电
章下序
解放前,克东县交通运输事业十分落后,民国18年(1929年)建县时,境内仅有4个乡通往县城的车行土路,且弯弯曲曲,高低不平。运输工具是笨重的铁轮车和木轮车,冬季多是马拉爬犁。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出于军事上的需要,抓劳工修筑了克东通往北安、克山、拜泉等地的几条土公路。但客货运输仍以畜力车为主,后来有了少量的胶轮车,专业运输汽车一辆没有。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组织和带领全县人民,群策群力,积极进行修路建桥,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1955年,建成克宝(泉)线第一条砂石公路,1965年,县内主要公路全部实现了砂石化。1966年至1975年期间,修建主干公路油渣路面60公里。客运线路由建国初期的1条增加到6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指引下,交通运输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营、集体和个体运输业一齐发展。1985年,全县公路总里程已达595公里。其中,晴雨通车路占21%。建成永久性桥梁41座。用于客货运输的汽车由1980年的26台增加到317台。客运周转量完成2299万人公里,比1980年增加了68%。货运周转量完成1279万吨公里,比1980年增加了3.6倍。现在已形成以国营运输为基础,主干公路为骨架,以县城为中心枢纽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邮电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1960年社社建立了邮电支局,1971年实现了社社队队通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