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交通运输 一、公路
克东县在民国时期没有成型的公路,境内四乡通往县城的公路是自然大车道,乡村之间多是人行小道。伪满时期,日寇为了战争需要,修建了由克东至四站(今宝泉镇)、北安、拜泉、克山等处几条土面公路,其中通车的只有两条,南到拜泉、北到火车站(在宝泉镇)。新中国成克后,克东县的公路建设发展迅速。经历了维修、改造、新建,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1949至1952年,正处于经济恢复时期,百废待兴。因财力有限,只能发动群众,对克东通往宝泉的干线土公路和通往农村的大道进行季节性的维修,解决客货运输的燃眉之急。1953年至1957年,重点分期改造了克宝公路干线15公里,建成了第一条砂石公路,使这一咽喉要道晴雨通车,畅通无阻。1958年至1962年,重点修建了克东至拜泉干线(县城至千丰公社)沙石路34公里,使克拜线正式通车,并新修了润津经团结到通北,玉岗经新农到北安,玉岗到赵光等3条土面公路,全长76公里。1963年至1965年,修建克拜干线中千丰事拜泉县界的砂石公路36公里,宝泉至北安县界砂石公路24公里。使全县县级公路全部实现了砂石化。同时,县城至各农村公社的公路也提高了路面标准和通过能力。1986至1975年,先后将
红卫大桥
哈尔滨——黑河公路
克宝干线和克拜干线60公里由砂石路改装为渣油路,并将大部分县社公路改装为砂石路,1976年全县11个农村公社和两个农、林场通了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除对县社公路进行整修完善外,并重点修建了城镇街道、克宝干线和哈黑公路干线,加宽加高了路基,改装为柏油路面。至1985年,哈黑干线公路(三级)102公里,县级公路(三级)24公里,县乡公路.468公里(其中砂石路325公里),基本上形成了县乡相通,乡乡相通,纵横交错的公路网。
克东县公路建设情况一览表
1985年
二、铁路
(一)齐北铁路
齐北铁路(齐齐哈尔至北安)于民国17年(1928年)6月动工兴建。当时计划经由克东的二克山镇(今克东镇)过境线路40公里,工程造价100万元(哈大洋)。由齐铁工程局投资60万,其余由克东出资垫付,为此克东设治局成立了铁路垫款筹备处和监事会,向县内每垧熟地摊派哈大洋3元,并出动500多民工修建路基。民国20年(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因此铁路铺轨至克山县西部的鳌龙沟子(今古城乡日新村)即停工修建。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日伪统治者着手续建,并将克山至二克山镇的线路改由克山经四站(今宝泉镇)至北安。于当年12月全线铺通。在四站设一处火车站,名为克东车站。当时站区共有4条线路,设通行班、给水所、监工处等,全员18人。客运西行经克山、泰安(今依安县)至齐齐哈尔。东行至北安与滨北线相接,经海伦、绥化、呼兰至哈尔滨。货运量每天平均装卸货物20多车次。解放后铁路运输逐步发展,站区设备日益完善,客货运输大幅度增加。1985年,每天通过货运列车12对,客运列车两对,年货物发运量26万吨,货物到达量30万吨,年客流量22万人次。火车站设有货物处、给水所、工务段、电务段、售票室等,全员共68人。
(二)轻轨铁路
伪满康德2年(1935年)洮南铁路局在克东县城北门外建立1处机械采石场为解决石料运输问题,从何家屯(今石山村)至克东火车站修建了1条全长]4公里的轻轨铁路专用线。后采石场停办,将铁路移交克东地方当局。伪满康德9年(1942年)将铁路续修到县城内西北隅(今粮库处),并设立克东自动车营业所1处,在货车后面挂1节客车,客货兼运。1945年日寇投降时被拆毁。1974年,为开发和运输二克山的火山浮石(火山灰),县委、县政府决定从二克山脚下至克东火车站修建1条长达23公里的轻轨铁路专用线,于1975年7月1日竣工通车,于克东和宝泉各设车站1处,年平均运送火山浮石7万多立米,到1985年总货运量达70多万吨。
三、桥梁
克东县地处丘陵地区,岗洼起伏,南有润津河,北有乌裕尔河,还有一些季节性的小河。因此,桥梁建设非常重要。新中国成立前,只在县城至火车站的乌豁尔河段内和克东至拜泉的润津河段内有几座简易木桥。当时由于机动车极少,多为畜力车通过和行人往来,勉强能维持使用,但一到雨季,逢洪水泛滥,常被冲毁,中断交通。
新中国成立后,克东县委、县政府把桥梁建设当做发展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对公路和桥梁建设统一规划,同时并举。1949年至1953年,在当时财力有限,技术力量和物资不足的情况下,在克宝公路干线上,改建与新建木桥13座,共220延长米。其中,架设在乌裕尔河主河道上的建设桥,8孔47.85延长米。以后在其它线路上
县级公路现有桥梁表
1985年
国防哈黑公路现有桥梁表
1985年
县乡公路现有桥梁表
1985年
陆续架设了一些木桥。但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多和运输事业的发展,木桥已越来越不适应需要。为此,于1957年开始改修石台木面的半永久性桥,到1962年,共架设了18座,49孔,240延长米。1963年,开始在干线公路上修筑永久性的石拱桥,从而结束了架修木桥的历史。1967年,在乌裕尔河上架设了第1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曲拱大型水泥桥,共6孔,109延长米。此后,又陆续新建与改建了一批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桥梁,淘汰了一批木桥。到1985年,全县修筑各种桥梁54座,共1383延长米。其中,永久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5座,石拱桥36座,半永久性石台木面和石台水泥盖板桥7座,板梁桥和铁板拱桥4座,木桥仅剩2座。干线公路实现了桥梁永久化。
四、公路养护
新中国成立初期,克东县的公路没有专业养护队伍,只靠每年组织民工进行季节性的维护。1952年,县内有1名专业养桥工,负责克宝干线和宝泉至北安界的桥梁养护。到1953年,专职养桥工增加到8人。1960年,成立了养路段,有养路工36人,养护公路45.8公里。公路养护使用的工具是锹、镐、扁担、土篮,后来逐步增添了手推车、牛车。1972年,养路工增加到75人。1983年,分设千丰、玉和、和平、城东、玉岗、新农、保卫、大桥等8个养路道班,1985年增加到11个,共有养路工184人,养护干线公路126公里,大中小桥19座,749.9延长米,涵洞39道。公路养护工具设备有汽车、推土机、中小型拖拉机、刮路机、热压机、喷油机、洒布机等共24台,并先后试制成功了扫砂器、回石器、回砂车、均砂器、垫拌车、高压喷枪洒布车等多种机具,为减轻劳动强度,加快养路速度,提高养路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县社公路(地方道)11条总长468公里的养护,在1976年前,由县进行技术指导,各公社出民工进行季节性养护,1977年以后,各公社普遍成立了专业养护道班,对地方道进行常年养护。
五、运输
(一)客运
解放前,克东只有县城通往火车站(今宝泉镇)的客运线路,全长15公里,客运工具是马车,每车可拉20人左右,每日往返1次,阴雨天停运。伪满康德9年(1942年)轻轨铁道修到县城后,在货车后面挂1节客车,兼运旅客。解放后的1948年,当时由县民政科组织个体运输户杜宪仁等人成立了马车运输行,进行客货运输,到1949年,他们买了王台汽车,专搞客运,每天往返火车站4次。1952年,成立了运输公司,承担客运任务,1953年有了第1台大型客车。1958年至1970年,先后开通了克东县城至北安、拜泉、克山以及爱国公社和发展林场等5条客运线路,大客车增加到6台,营运里程达226公里。年客运量58万余人次。1979年至1980年,又陆续开迎了克东镇至爱华林场东兴林场和卫星大队等3条线路,大客车增加到10台,营运里程增加到368公里。同时,部分线路的往返运次也相应增多,年客运量达到78.7万多人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放宽了政策,个体客运又发展起来,到1985年,通往县内外线路共12条,营运总里程达938公里。国营客运站拥有大型客车16台,个体客运户有小型客车14台,另外有三轮摩托16台,年客运量达154.6万人次。县有大型客运站一处,各条线路共设站点119处。
1985年公路客运线路情况表
(二)货运
民国时期,克东地方的农业初垦,工商业不发达,因而货运量不多,当时的工商贸易货物运输主要靠雇用民间的马车。伪满时期,货运仍以民间畜力车运输为主,后来,克东的轻轨铁路建成,承担了一部分货运任务。解放初期,由民政科组建了以杜宪仁为首的私营马车运输行。共有畜力车20多台,承担县城到火车站的运输任务,每天往返1次,年货运量17000多吨。1950年又增加了4台胶轮车。1955年成立了’集体所有制的运输合作社(1971年改称第二运输公司)共有马车40多台。1956年在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马车运输行实行了公私合营,进而转为国营运输公司。共有载重汽车两台,马车74台,年货运量不断增加,1959年运货汽车增加到7台,畜力车增加到637台(包括各系统的自有马车),年货运量增加到18.5万吨。以后机动车逐渐增多,畜力车逐渐减少,1975年货运汽车增加到16台,马车只剩下7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仅国营和集体运输业有很大发展,而且个体运输户也由少到多地迅速发展起来。到1985年,运货汽车增加到317台,其中国营和集体运输公司27台,各系统单位自有运货车205台,个体运输有85台,年货运量达到37万吨,货运周转量达1279万吨公里,比1986年增长3.6倍。
公路运输发展情况一览表
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