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村建设
第二节 农村建设
克东县解放前的农村,道路崎岖,房屋破旧,广大劳苦农民住的是土草房、小马架、地窝棚,点的是菜油灯,吃的是浅井水和沟塘水。全县各地,尤其是东大岗一带(今玉岗、新农乡)是出名的“大骨节”、“大粗脖”和“克山脖的流行区,广大农民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逐步加强了对农村的改造和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县11个乡(包括宝泉镇)、157个村、608个自然屯(包括农林牧场)的面貌迅速改观。
从1958年到1935年,全县修筑乡、村公路123条。其中,乡路15条(砂石),村路108条(部分砂石改善),通车里程792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汽车,村村有公路。
在广大农村中,改建与新建了许多居民住宅。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1985年,农村靳建的4000多间住房中,一面砖的占50%,全砖瓦的占20%,土草房只占30%,个别村电已实现了住房砖瓦化。人均居住面积达8平方米,最多者达30多平方米。
农村的电力建设进展迅速。1958年首先在克东镇郊区的兴发大队和万发大队架设了1.1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开始为农村供电。1960年至1970年又先后在名山、团结(今昌盛乡)和玉岗3个公社建成3个变电所,主变容量共3000千伏安,架设了由县城至农村10个公社和各农林牧场的输电线路。到197g年全县已有89%的大队和81.8%的生产小队通了电。结束了点灯用油、磨面用牛、铡草点头、看戏发愁的历史。之后,为应适农村用电不断增长的需要,对农村供电线路和设施有计划地世行了更新和改造,木杆全部换上了水泥杆,使农电供应日趋完善。到1985年末,全县所有11个乡(包括宝泉镇)、157个村、584个自然屯(占屯总数的99.4%)的生产和生活用电都得到了满足供应。全县农村共架设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50公里、6—10千伏输电线路732.37公里,农村用电设备总容量53673千瓦,用电量达到1107万度,其中农田排灌和乡村工业及农副产品加工用电占90%左右,照明和其他用电占10%左右。
农村造林绿化取得了显著成绩。1980年全县602个自然屯有75%达到绿化,到1985年全部披上了绿装。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的绿化面积达17592亩。营造防护林带2252条,其中,主带1052条,有林面积达91164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1%。农村森林覆盖率由1980年的9%,增加到1985年的20%。
农村饮用水条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许多村、屯改浅水井为深水井,不少农民在自家厨房里安装了手压井。近年来部分村、屯还打了机井,安装上了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