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商业章下序 克东的商业,在历史上发展较晚,民国初期,二克山镇有为数不多的小商小贩,多数经营食品杂货和当地手工业品、土副产品等。民国18年(1929年)克东设治后有所发展,到民国19年县城大小商号已有124家,并同安达、海伦、哈尔滨等地互通贸易。到伪满康德3年以后各种商号发展到近200家。这些商号多数为夫妻店和集资合伙的小铺,它们本小利薄,经不起风吹雨打,在苛捐杂税和伪官吏的压榨下,有些小商铺逃脱不了亏本破产的厄运。伪满后期,由于日寇残酷统治,全县商业日趋萧条。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觉的政策保护和支持下,私营商业得到了新生和发展。同时国营商业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私营商业在国家利用、限制和改造政策引导下,逐步走上了公私合营与合作的道路。全县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营商业日益强大,在商品流通中发挥了主导作用。1958年以后,国营商业体系和城乡供销网络逐步建立和健全起来。但也出现了体制单一、统的过死、流通渠道少、流转环节
集市贸易市场
佟太山 摄
多等弊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对外开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指引下,逐步改革了批发体制。调整了零售商店的隶属关系,改革了单纯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状况,充分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较大的企业层层建立了经济责任制,对饮食业、服务业和小的零售商业推行了集体与个人承包经营制。根据有关规定,放宽了农副产品收购政策和商业政策。1985年集市贸易市场增加到10处,集体和个体商业达1386家。使商品市场由封闭式的单一渠道、环节繁多的体制向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方向转变,扩大了商品市场,活跃了城乡经济。
集市贸易市场一角黄金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