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商业

第一节 商业


  一、机构设置
  1946年成立克东县贸易管理局,隶属于黑龙江省贸易管理局克山龙西分局领导。1947年改称克东县贸易公司(体制未变)。1950年7月贸易公司撤销,成立工商科,由政企合一改为行政管理机构。1953年工商分开,成立商业科,1956年6月改称商业局,1957年6月将服务业从商业划出,成立服务局。1958年6月商业局、县供销社和服务局合并统称商业局,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县城乡国营、合作商业和饮食服务业工作。1961年商业与供销社分开,成立商业科,1967年成立商业革命委员会。1968年10月商业科和县社合并,成立商业管理站革命委员会。1969年11月商业管理站革命委员会撤销,成立商业科。1984年商业科改称商业局。
  二、经济形式
  (一)私营商业
  中华民国时期,随着土地开发、人口增多,以及农业和手工业的不断发展,集中在二克山镇的商业贸易日趋活跃。民国6年(1917年)7月,成立二克山镇商会,设正副会长各1人,会董16人,管理全镇的商工业日常事宜。克东设治局成立后,商业贸易更克东县志加繁荣,到民国19年(1930年),全镇从事商业活动的已有210户,大小商号124家,最多的资本金哈洋1.5万元。其中多数仍是集资合股的小商号或夫妻店,部分是小铺摊床,还有少数肩挑叫卖的货郎担。他们主要经营当地的手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同时经营从哈尔滨、海伦、安达等地输入的棉花、棉布、食盐、煤油、火柴、毛巾、肥皂等生活必需品和干鲜果品。
  附:1.民国时期克东城内商业家数调查表
    2.民国时期医药行业简表
  
  民国时期克东城内商业家数调查表(1)
  民国19年4月



  民国时期医药行业简表(2)



  伪满洲国初期,由于日寇侵入,商业曾一度处于萧条冷落状态。全县大小商号下降到120家。到伪满康德3年12月,商户增加到186家,其中各种杂货铺55家,粮行15家,布庄11家,估衣铺8家,药店13家,山行庄5家,肉铺5家,文具书店4家,兽医桩8家,金店2家,大小饭馆37家,旅店18家,理发馆4家,染坊、照像馆、澡塘子、切面铺、大车店、炭店各1家。资本金总额共84413元(伪币)。其中100元以下的75家,100元以上至500元的83家,两者占商户总数的85%;1600元以上至1000元的有7家,1000元以上至2000元的14家,2000元以上的7家,三者占商户总数的15%。其中资金最多的福胜永布店为6000元。从业人员总数为727人,其中1至5人的有149家,占商户总数的80%;6至9人的26家,占商户总数的14%;10至20人的有11家,仅占商户总数的6%。小商、小铺占绝大多数。
  伪满洲国后期,日伪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商工业的统治,成立了克东县商工公会,承县公署实业科领导,负责掌管商工业的一切事宜。商工公会设会长1人,先后由吴风楼、吴景芳、蒋庆轩等人担任,副会长1人,董事13人,正副会长和董事由商工业各户中推选,均为义务职。另外由县公署委任常务理事1人,由金谷道春(日本人)担任,主事1人,由方凯岚担任。常务理事和主事是商工公会的实权人物,主掌一切事务。商工公会内设4个系,即棉布系,下有棉布组合,管理棉布、棉花及一切棉花制品,生活必需品系,下有商务组合、粮食组合和配给所,管理油、酒、米、面、酱、醋、茶、糖等一切生活百货用品,财务系,掌管商工业的一切财务事项,组合系,负责对组合会费的收缴等。每系设系长1人,办事人员若干人。

  附:1.伪满康德3年克东药商情况
    2.伪满康德3年克东商号一览表(1~4)

  伪满康德3年克东县药商情况
            资金单位:元



  伪满康德3年克东县商号一览表(1)



  伪满康德3年克东县商号一览表(2)



  伪满康德3年克东县商号一览表(3)



  伪满康德3年克东县商号一览表(4)



  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政府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对私营商业给予保护和支持。全县私营商业仍有140多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在党的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下,私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到1955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前夕,全县私营商业已减少到88家,其中百货业16家,食品杂货业28家,饮食业25家,理发业1”家,旅店业9家。从业人员195人,资金总额为9600元。1956年在全国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这88家私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少数商户实行了合作化,成为集体商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极“左"政策的支配下,公私合营商业和合作商业全部过渡到国营商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指引下,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全县个体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1980年3月20日,第一家个体商户开业以来到1985年末,全县城乡个体商户达1201户。其中:杂货业505户,小百货29户,饮食业99户,食品业15户,冰棍39户,理发业19户,照像业8户,旅店业4户,图书业1户,贩运59户,废品收购30户,市场商业259户,其他商业134户。从业人员1432人,资金总额1154600元。个体商业的发展,活跃了市场,繁荣了经济,方便了群众,补充了国营商业的不足。

  1980—1985年克东县个体商业情况统计表



(二)公私合营商业
  1956年初,根据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着手进行全行业的私改工作。经过普查摸底,登记造册、思想酝酿和形势政策教育等一系列工作,于11月26日完成了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根据党的政策与实际情况,在对私企改造中采取了两种不同形式。一是对资金较多,经营量较大的商户,实行经济赎买,其资本全作为投资,对投资实行定息,按年付给,人员留用,发给工薪,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公私合营企业,二是对小本经营的个体商贩和某些服务性行业,实行入股投资,按股分红,自负盈亏,变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商业。经过私改后,原有88户私营商业,除少数直接过渡到国合商业外,其余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与合作商业。其中合并成立合营副食品商店3处,合营百货商店3处,合营饭店4处,合营国药店、旅店、照像馆各1处。合作理发馆3处,合作饭店、合作食品杂货店各1处。对私方人员据其所长,进行了妥善安排,除少数调入国、合商业外,其余都进入了合营与合作商业,部分人担任了店的领导,实现了各尽所长,各得其所。1967年,在。在“文化大革命”中,合营与合作商业全部过渡到国营商业。
  (三)集体商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指引下,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全县集体所有制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85年末,全县各行各业兴办的集体所有制商业共有185家。其中食品业29家,饭店饮食业43家,百货业19家,土产日杂业15家,其他服务性行业79家,从业人员2527人。

  克东县集体商业情况统计表
  1985年



  (四)国营商业
  克东县的国营商业是解放初期建立的,当时只有几家,大多数是私营商业。到1956年,国营商业取代了大部分私营商业,才在市场上占了统治地位。多年来,国营商业承担了城乡人民的物资供应任务。国营商业通过它的购销活动,对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生产,稳定市场物价,打击奸商对农民的中间剥削发挥了巨大作用。1954年,国务院决定由国营商业对棉布、棉花实行计划供应。克东县从9月份开始对棉布、棉花实行发票定量供应。1958年,对烟酒实行专卖,由国家统一经营。到1959年,国营商业网点遍布城乡,社会商品零售额达904.7万元,是1955年的1.6倍。1960年对部分商品,如自行车、钟表、猪等实行高价出售。同时,对鞋帽、食品、白酒、蔬菜等商品实行包销。1961年对猪、禽、蛋、烟、牛、羊、土豆、小油料等农副产品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1964年对毛巾、香肥皂、袜子等商品实行凭票供应。
  1966年,各项指标都比以前有大幅度的增长,国营商业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012.5万元,比1959年增长11.9%。“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至1976年),国营商业机构几经变化,但在经营范围及性质上都没有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营商业开始实行责任制,把企业的盈亏与职工个人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使整个国营商业出现了新局面。
  1983年,商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拥有百货、糖业烟酒、五金、石油、医药、蔬菜、食品、饮食服务等8个公司。全系统共有独立核算单位36个,非独立核算单位11个,职工人数已达1.229人,社会商品零售额提高到3016万元。1985年有百货、糖酒、五金、饮食服务、食品5个公司,全系统共有职工1028人。
  百货公司
  百货公司于1950年初成立,归工商科管辖。下设第一百货商店、第二百货商店农村服务股(批发兼零售)、宝泉第三百货商店。全系统有职工110人,营业面积1200平方米,经营的商品有棉布、格线、袜子、煤油、毛巾、火柴、肥皂等300多种。
  1953年,第二百货商店农村服务股撤销,成立批发部;宝泉第三百货商店撤销,成立第二批发部。
  1954年,根据中央对棉花和棉布实行统购统销精神,纺织品从百货公司分出,成立花纱布公司(1957年又与百货公司合并)。
  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成立公私合营百货商店。
  1958年,成立百货大院和被服厂。
  1961年1月,百货公司与批发分设,1967年又重新合并。
  1963年,被服厂划归手工业管理科经理部。
  1970年,由百货公司系统30名职工家属组织起“五.七””被服厂,年产值10万元,有砖瓦结构厂房500平方米。
  1983年,百货公司内设人秘、业务、物价、计统、财会、集体企业等6个股和1个棉布办公室。公司下属1个批发站、两个批发零售商店、3个零售商店(即第一百货商店、向阳百货商店、第三百货商店)均属国营企业;下属集体企业有联营商店和被服加工厂。全系统共有职工372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126人。
  附:百货批发站
  百货批发站建于1950年,当时为克东第二百货商店农村服务股(批发兼零售),经营品种1500余种,经营面积230平方米。有职工20多人。
  1979年新建一栋两层480平方米的营业楼。到1983年底,全站已有职工65人。站内有计统、财会、总务、样品室等。经营品种4800种,定型仓库5栋,面积为4900平方米。担负县内11个公社、9个农林牧场两个城镇的日用百货采购、供应任务。1983年销售总额达1071万元,实现利润5.8万元。
  1985年百货批发站合并百货公司,内设人秘、业务、物价、计统、财会、集体企业等6个股。公司下属1个批发零售商店,1个青年大集体商店。全公司共有职工312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82人。
  烟酒公司
  烟酒公司是经营烟、酒、糖,茶、糕点、罐头等商品的业务管理机构,并设专人负责烟、酒商品专卖管理。公司设人秘、业务、计财、集体企业等4个股和1个批发部,负责全县城乡烟、糖、茶以及副食品的采购、供应、批发业务。经营商品240种,货源除二级站统一调拨和自行采购外,每年从县内地方工业部门购进一部分。1983年末,购入地方工业品总额达230万元,占全年总购进额的48.1%。
  公司下属两个国营零售商店、两个集体所有制零售商店、1个集体所有制糕点加工厂。
  到1983年末,烟酒公司系统共有职工201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94人。固定资产总值20.6万元。年商品销售额达536.6万元,实现利润20.4万元。1983年卷烟业务交给烟草公司。烟酒公司改称糖酒公司。同年1月成立烟草公司,设人秘、计财、业务3个股,1个采购供应批发部,共有职工15人。5月设立烟草专卖局。
  1985年将蔬菜公司合并到糖酒公司,内设人秘、计财、业务、集体企业等4个股。下辖1个为民副食品商店(大集体),1个日新青年商店,1个第三副食品商店,1个糕点青年厂,共有职工326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126人。年商品销售额为447万元,实现利润14.5万元。
  五金公司
  五金公司经营五金、交电和化工商品。其业务原来由百货公司经营,百货批发设有五金部。1958年,五金业务从百货公司分开交给工业器材经营站,隶属县商业局管辖。
  1961年11月,为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正式成立五金公司。
  1968年11月,与生产资料站合并。1970年3月,又从生产资料站划出,恢复五金公司。
  1983年末,五金公司设有人秘、业务、计财等3个股,批发直接由业务股管理。公司下设1个国营零售商店,1个集体所有制青年商店。全公司共有职工104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28人。企业全部固定资产为33万元,经营商品2400种,商品销售总额为322.2万元,实现利润3.7万元。
  1985年五金公司设有经理、综合两个办公室,批发业务由综合办公室管理。公司下辖1个国营零售商店,1个集体所有制青年商店。全公司共有职工108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29人。经营商品2500种,年商品销售总额为351万元。
  石油公司
  石油公司(兼批发)担负全县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的石油供应任务。内设人秘、计财、业务3个股和1个节约办公室。下设1个加油站,1个油库,1个集体所有制的青年商店,1个石油运输汽车队。
  石油是重要能源物资,是国家一类商品,实行统购统配统销,执行“以农为主,农林牧结合,照顾一般”的政策。
  新中国建立初期,县内石油商品供应,主要是煤油,用于居民照明。开始由贸易管理局经营,以后由煤建公司经销。1970年9月,石油业务从煤建公司划出,成立石油公司。到1983年底,全公司共有职工135人,固定资产71.1万元,石油商品年销售总量达8500吨,销售总额为491万元,实现利润53万元。1984年6月石油公司划为县直单位。
  医药公司
  医药公司主要经营中、西药和医疗器械,担负全县医疗单位和城乡医药采购供应和、县内中草药材收购任务。公司是经营管理机构,内设人秘、业务、计财、地产4个股。公司下设批发部,负责药品批发。
  医药公司是由原药材公司和医药公司合并成立起来的。1955年以前,中药材业务由县供销合作社采购科药材经理部经营,1956年7月,由县供销合作社交给商业成立药材公司,同时接收百货公司经营的西药部业务。1958年,药材公司交给卫生部门领导。
  1964年7月,药材公司由卫生部门移交给商业管理,从此,中西药分设,单独成立公司,独立核算,归商业科领导。
  1968年,中、西药材公司合并。改称医药公司。下属克东国营药店、克东医药商店、宝泉国营药店,这3个零售店实行统一核算。
  1971年,医药公司再次交给县卫生科。1972年1月,复又交回商业科管辖。
  1983年全公司共有职工102人,固定资产29300元,商品销售额达290.3万元,实现利润2.5万元。医药公司下属8个零售商店,统一核算,共有职工46人。1983年末:划归县经委。
  蔬菜公司
  蔬菜公司于1959年初成立,1962年秋并入食品公司。1964年,由食品公司转交糖业烟酒公司管理。
  1970年3月,蔬菜业务从糖业烟酒公司分出,恢复蔬菜公司。同年5月,又与水果站合并,改称蔬菜水果站,归农副科领导。
  1971年9月,与水果站分开,恢复蔬菜公司。
  1980年,搬到南门外菜窖处办公。到1983年末,全公司共有职工82人。下设1个蔬菜商店,1个豆制品加工厂,1个集体商店。
  蔬菜公司主要经营蔬菜和调味品,既是业务管理机构,又是业务经营单位。公司内设人秘、计财、业务、生产4个股。公司以经营地产菜为主,同时承担土豆、粉条、淀粉收购和调运任务,年收购、调运土豆万吨左右。此外,根据市场需要,采购供应调味品和调剂市场蔬菜余缺,适当从外埠购进蔬菜。尤其是每逢新年、春节,从省外进一些,细菜供应城乡节日需要。1981年地产蔬菜实行改革,产销直接见面,公司主要任务是抓土豆、粉条、淀粉生产和收购、调运业务。全公司有固定资产17.2万元,年商品销售额97.4万元,实现利润8000元。1985年末蔬菜公司合并到糖酒公司。
  饮食服务公司
  饮食服务公司于1956年私改后成立,当时叫福利公司。下辖饭店13家、旅店2家、车店1家、照象馆1家,合作性质的理发所1家。
  1957年初,改称服务局。
  1959年恢复饮食服务公司。1960年8月,服务公司交给克东镇管辖。1961年又划归商业。公司内设有人秘股、计财股、业务股和集体企业股。全公司共有职工388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79人。全年卖钱额173万元,固定资产74.1万元。
  所属企业有;国营饭店7处,车旅店3处,理发所、浴池、照像馆、面包厂、冰棍厂各1处,集体性质的饭店、小吃部各1处。
  1985年饮食服务公司内改设人秘、财会、集体企业3个股。全公司共有职工397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128人。全年卖钱额97万元。
  食品公司
  食品公司是一个担负全县农副产品(猪、羊、蛋、禽)采购供应业务的管理机构,内设人秘、计统、财会、生产、贮运、集体企业等6个股。下属单位有:牧养场肉食加工厂、宝泉肉禽站、饭店(集体所有制)、汽车队和两个国营肉食商店、9个收购站。
  1954年成立时,除经营猪、牛、羊、蛋、禽等商品外还兼营蔬菜、水果、水产等。下辖副食品商店。
  1955年实行生猪派养派购政策,发放生猪预购款,各区派1名驻在员,约期收购,由农村供销合作社垫付收购款,食品公司按收购的总额付给手续费3%。
  1958年食品公司机构改革,原经营的猪、牛、羊、蛋、禽业务移变给县畜牧总站,其它副食业务(包括副食品商店)并入专卖局成立食杂经营站。
  1961年生产收购业务由县畜牧科移交给商业。同年4月,对生猪、鲜蛋收购实行奖售政策(即农民向国家卖1头肥猪奖给棉布票5尺;按猪重每2斤卖给1斤饲料粮)。
  1962年秋,接收蔬菜站的全部业务和人员。公司兼营土豆、粉条、淀粉收购和调运业务,以及水产业务。
  1963年初,实行生猪收购“一条龙”。同年8月,成立7个中心收购站:即克东镇收购站、金南收购站、润津收购站、千丰收购站、团结收购站、玉岗收购站、宝泉收购站。除宝泉收购站外,其它各站均实行报帐,不单独核算。
  1964年初,食品公司兼营的蔬菜业务移交给糖业烟酒公司经营。
  1966年生猪收购价上调,以毛斤定等,150市斤以上为一等,每毛斤价格为0.495元。
  1967年9月,糖业烟酒公司。水果站、食品公司合并,同年12月又分设,恢复食品公司。
  1973年7月,北安县食品公司在我县新农公社设收购站。是年,实行城镇居民卖猪回肉政策,每百市斤给肉票30市斤,以票面单位到指定地点购买猪肉。
  1975年经嫩江、黑河地区商业局研究决定,将北安县食品公司设在克东县新农公社的收购站划归克东县食品公司。原北安县配备的人员由北安县调回,原新农公社配备的人员留下。从此新农公社收购的猪、牛、羊、蛋、禽就地调给北安县食品公司。
  1979年经与北安县商业科协商,将新农收购站划归北安县商业科管辖。同年初,根据上级指示,生猪收购价上调,同时上调猪肉销售价格。生猪收购价以出肉率定等,出肉率达66%为一等,收购价由每斤0.485元调到0.685元。同年,生猪又实行超收加价,加价方法按原价加25%。收购超收加价猪9650头,加价总额为23.9万元,亏损12.2万元。
  1979年后,食品公司的机构再没有变动,到1983年全公司共有职工246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62人。生猪经营量1.5万头,农副产品购进总值192.1万元,产品销售额达400万元,上调生猪5200头。
  1985年食品公司下辖1个肉食加工厂,1个肉食店,1个饭店,1个汽车队,1个宝泉肉禽站,1个宝泉食杂店,10个收购站。共有职工261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71人。生猪经营量9006头,农副产品购进额170万元,年产品销售额137.9万元。

  克东县国营商业历年四率完成情况表
               单位:万元、元



  克东县历年商品销售统计表(表1)



  克东县历年商品销售统计表(表2)



  克东县历年商品销售统计表(表3)


  
  克东县历年商品销售统计表(表4)


  
  克东县历年商品销售统计表(表5)



  克东县历年商品销售统计表(表6)



  克东县历年商品销售统计表(表7)



  克东县历年商品销售统计表(表8)



  克东县历年主要农副产品采购统计表(表9)



  克东县历年商品销售总值资料表
            单位:万元



  三、经销网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城乡除140家私营商业外,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共有7处,其中农村仅有3个兴办不久的供销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国营商业,特别是供销合作商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50年农村供销社增加到59处,平均每两个村有1个供销合作社。
  1957年,私人商业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城乡商业网点共有133处,其中农村有95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种所有制的商业迅速发展,到1985年末,全县城乡国营与供销合作商业网点达到158处,集体商业与个体商业网点达到977处(不包括摊床)。在城镇大街小巷和近郊都有零售商业网点,在农村每个村和屯都有供销部、代销店或个体商铺。由于商业网点显著增加,大大方便了群众,活跃了城乡经济。
  四、经营管理
  自有国营商业以来,其经营管理工作,一直处于不断完善之中。1946年至1949年绝大部分商业为私人所有。当时,商品的购进和销售就是上拨下卖,品种和数量都满足不了需要。国营商业对国计民生有影响的商品,发现因奇缺而涨价时,则采取集中调拨、竞争销售的办法,加以平衡,这对打击私商任意哄抬物价起了很大作用。
  从1952年起,在实行商品统一调拨、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实行了经济核算制,此后,虽然进行过多次改革,但始终未能触及企业自主权这个核心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营商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1984年至1985年,对商业零售企业,商办工业企业,全部实行放开经营。放开经营后,零售门点由28个增加到32个。有14个门点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有18个门点实行由租赁者全权负责经营。对较大的国营商业零售企业普遍推行了以定额管理为主要内容,以联销、联利、联质计酬为主要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同时,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改革了日用工业品公司和批发站体制,设立了批发公司,调整了零售商业的隶属关系;实行了开放式、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经济形式、多种流通渠道新的商品流通体制;各公司和零售企业都实行了两级核算,部组承包,全面落实了经理负责制。使全县商业体制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
  扩大了企业自主权,使商业企业在服从国家计划和管理的前提下,有权选择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有权安排自己的产供销活动,有权拥有和支配自留资金,有权依照规定自行任免、聘用和选举本企业的工作人员,有权自行决定工资奖励办法和在国家规定范围内行使商品作价权,使企业真正做到干部自癣经营自主、分配自定、盈亏自负。改革中,各企业都实行了人员定岗定编,定编后对76名岗余人员,除病体人员不能上班工作的以外,都通过出摊床,另开门点等办法,作了妥善安排。初步解决了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有力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两个积极性,企业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目前,一个一渠为主,多渠并存,各渠畅通的批发网络和多种多样经营形式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