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克东县供销合作组织,是在农村完成土地改革以后,为了繁荣农村经济,支援农业生产的发展,发动广大农民入股投资,兴办起来的集体性质的合作经济。建国30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现在供销合作商业。已在全县城乡星罗棋布,成为整个商业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机构设置
  1947年7月建立县供销合作总社,下辖7个农村区供销合作社(1951年改称办事处)。1952年县供销合作总社改称县供销社联合社,职工30人。设有秘书、财务、计划、干部、采购、供应、组织检查、信用合作、生产合作等0个科,另有一个训练班。统管全县供销商业、城镇手工业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工作。1956年,全县撤销7个农村区,建立21个乡(镇),供销合作也随之撤销了原来区级办事处,新建21个乡级供销合作社。1958年4月,县供销联社与服务局合并,改称第二商业局。1961年8月,从商业局分出,恢复县供销合作社,共有职工35人,并增设了保卫科,副业科,下辖公社级供销社17个,1个贸易贷栈,两个采购供应站。1963年3月,成立县供销合作社革命委员会,下设办事组、政工组、生产组。同年8月与商业科合并,成立商业管理站革命委员会。1971年11月,从商业分出,成立农副产品采购科,并将下属3个业务栈(站)改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土产公司和果品公司。1973年6月,撤销农副产品采购科,恢复县供销合作社,下辖公社级供销合作社19个(包括农林牧场)。1983年县供销合作社设有干部、保卫、基层、财会、秘书、计划,业务、生产指导等8个科,共有干部职工33人。下辖农业生产资料、土产、果品、贸易4个公司,1个蚕业站,公社供销社12个。到1985年县供销合作社人员增加到42人。
  二、基层供销合作商业
  1946年冬,在四区(今千丰乡)成立第一个基层供销合作社——大众合作社。1947年至1948年又先后建立了市民社(城区)、群众合作社(今昌盛乡翻身村)、玉岗区兴华村供销社。此后逐步发展,到1949年末,全县已有基层供销社53处,股金达41325元。1950年增加到59处,股金达62780元,购销总额为230.1万元。1956年在乡一级建立供销门市部22个,管理区分销店35个,股金达14.7万元,年销售额608.2万元,农副产品收购额41万元。1957年又发展社员代赡代销点38处。1958年随着人民公社化的实现,在8个农村公社所在地建立8处中心商店,在生产大队建立49个分销店和社员代购代销点239个,年销售总额达711.42万元。1959年至1965年处于三年经济困难和三年经济调整时期(1963年由社员入股改为公办),供销合作社的购销业务发展不大,1965年销售总额只有855.55万元,比1958年略有增加。在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供销合作商业受到了严重破坏,经营管理一片混乱,亏损额达65.6万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的供销合作商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83年全县农村有12个中心社,66个供销部,81个代购代销点,两个生产资料门市部,5个专业收购部,1个副食品门市部,1个医药门市部,共有职工264人,年销售额达1526.3万元,实现利润2万元。另外在宝泉镇还有1个饮食服务总店,下设旅社、理发、饭店等7处。
  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又把公办改为社员入股。到1985年社员入股28505个,股金达184525元。并分别实行了“联产计酬”和“大包干”的方法,使企业真正有了自主权,改变了过去统的过死,吃企业大锅饭的弊端,使农村供销商业越搞越活。

  1985年克东县基层供销商业网点分布情况表



  克东县基层供销社社员股金统计表



  克东县基层供销社历年财务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单位:万元



  三、下属单位简介
  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建于1951年5月,原名叫供应科,有职工10人,承担全县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杂品、小农工具的供应。1958年改称工器供应站,有职工30人。1961年工器供应站划分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站和五金公司两个单位。农业生产资料站下设宝泉办事处和牲畜交易市场。
  1968年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站和五金公司合并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站。内设政工、业务、财会、支农等4个组,下设宝泉办事处、农业生产资料商店,五金商店和牲畜交易市场,职工85人。
  1971年3月,五金公司再次分设。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站内设的4个组未变,下属单位有宝泉农业生产资料分站、农业生产资料商店和牲畜交易市场。
  1974年5月,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站改称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以后机构未变。职工增加到60人。
  1983年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内设政工、业务、财会、支农等4个组,下设宝泉农业生产资料分站、农业生产资料商店、牲畜交易市常公司全员职工135人(其中合同工10人)。
  50年代初,这个单位只经营农木家具、生产资料、锅、碗、缸等20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44万元。到50年代末期,增加了农药、化肥和日杂等品种,年销售额增加到316万元,实现利润7.8万元。
  60年代,公司经营的品种达600多种,新增加了喜庆品、家具和牲畜等。年平均销售化肥930吨、农药64吨,平均年销售额210万元。60年代末期,公司成立了支农服务队,帮助农村生产队大搞草炭肥,年平均生产草炭肥10万吨左右。
  70年代,公司经营品种近千种,又增加了机械农具、塑料制品、小三机等新品种。年平均销售化肥2760吨,农药52吨,平均年销售额250万元,实现利润5万元。公司还多次举办化肥、农药使用技术学习班,推广化肥、农药的使用技术,从而扩大了化肥、农药的销售量。
  70年代初,公司在金南公社权力、国富大队和名山公社春富大队建立颗粒肥生产点,并总结推广全县,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县年生产颗粒肥15万吨左右。
  从1973年起,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地、县的先进单位。1976、1977连续两年出席全国供销系统仓储工作会议,并被评为全国仓储先进单位。
  1981年,公司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指导下,在多种经济并存、多种渠道经营的竞争中,又有了新的发展,公司将全部业务划分为化肥、农药、铁农、木农、炊具、家具和日杂品等6个部,经营的品种达1087种。销售化肥2863吨,农药186吨。年销售总额330万元,实现利润6万元,人均卖钱额达4.5万元。
  1984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机构也有了变化,公司内设总务、财会、日杂业务、生血资料业务、支农技术服务等5个股。下辖两个生产资料商店,1个生产资料青年商店,1个家具用具青年加工厂。1985年公司内部又改设人秘、总务、财会、日杂经营部、生产资料经营部、农副产品建材经营部、农业技术咨询服务队、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宝泉分公司。将原来两个生产资料商店划为县社领导。同时,兴办了第三产业,新成立1个批零商店,1个青年新新家用电器商店。共有职工159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79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普遍实行了“指标到部,定额缴利,超利分成,完不成受罚,工资下浮,年末兑现”的办法,对大中商品实行“定费用率,定损耗率”,使经济越搞越活。1985年经营的品种达1300种,销售化肥13888吨,农药30吨,年销售额494.3万元,实现利润13.8万元,人均卖钱额达6.1万元。
  土产公司
  土产公司的前身为县供销合作社推销股,是县供销合作社对基层供销合作社在农副产品采购业务上的指导机构。1952年转为供销经理部,职工7人,年收购额37.1万元;1952年改为县供销合作社采购科,职工3人;1958年供销合作社与商业机构合并,该科改为商业局土产废品采购站,职工增加到28人,收购总额126万元,商品销售总额176.4万元,利润总额11.1万元。收购产品有:大麻、晒烟、蜂蜜、皮张、废品、青麻、绵羊毛、废钢铁、谷草、草袋和柞蚕等。1961年国合分设时,将土产、废品采购站改称采购经营科,共有职工41人“当时国家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群众收入,减轻群众生活负担,采购经营科千方百计地发展副业生产,扩大收购品种,对一些一时找不到销路的品种收购上来以后,派出专人积极寻找销路。年末收购总额达242万元。1966年采购经营科改称土产采购供应站,共有30名职工,商品销售总额为173.5万元,实现利润3.9万元。
  1968年成立采购站革命委员会,职工增加到48人。在城内成立了收购部,负责自营商品的收购和销售;在宝泉建立宝泉草场,除收草外,还开展农副产品、废品收购和销售业务。1970年撤销采购站革命委员会,成立土产站,职工51人。内设业务组、畜产组、废品组、土产组、副业指导组、财会组、秘书组、收购部,下设草场全站有砖瓦结构仓库1500平方米、土草仓库1100平方米、货场3000平方米。商品购进总额117.7万元,商品销售总额131.9万元,实现利润2万元。这一年重点发展了编织生产。共收购土篮子14100付、簸箕8000个。
  1973年将土产站改称土产公司,职工增加到58人,全年销售总额为122万元,实现利润4.1万元,根据上级指示,谷革成为收购的重点品种,实行派购政策,每亩地收购10公斤。1975年收购谷草3900吨。完成了谷草派购任务。同时,还收购大麻3597担、青麻100担、蜂蜜161担、山羊皮1749张、元皮1000张;在废品收购上增加了废塑料、酒瓶子、废玻璃等品种。1978年是土产公司销售业务最活跃的一年。商品销售总额达256万元,大麻、蜂蜜、晒烟、土篮子、牛(马)皮、羊皮等产品的收购都是1966年以来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一年。连续5年猪皮收购超过了万张,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料。
  1981年土产公司内设财会组、土产组、废品组、畜产组、总务组、业务组,下设草场和门市部,共有职工76人。全公司共有砖瓦结构办公室680平方米、仓库2700平方米,门市部的营业面积为320平方米,货场3000平方米。并配有解放牌汽车1台、日野汽车1台、12马力四轮拖拉机1台、28马力轮式拖拉机两台、双杠电动废品打包机两台、草秸捆包机3台、地上衡两台。全公司商品销售总额达239万元,实现利润1.5万元。全年收购羊毛7万斤,蜂蜜11500斤,大(小)笤帚4900把,大麻27300斤,麦秸4000吨,羊皮3900张,废钢铁153万斤,杂骨12.6万斤,破布19万斤,酒瓶子8万个;在发展生产方面,按不同季节抽专人深入到生产基地,传授技术,指导生产。在销售品种上也有增加,销售大(小)笤帚23500把、竹扫帚9100把、面碱262400斤、纯碱73.2万斤,笤条27万斤,草袋810万条,炕席8300领。
  1984年公司下辖草场门市部各1处。并兴办了第三产业,新建1个青年加工厂,两个青年商店。到1985年共有职工190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82人。全公司年商品销售总额327.4万元,实现利润2万元。特别是废品收购工作成绩显著,收购额达324.6万元,为计划收购的125%,比历史最好年份1982年提高28.2%,突破了历年最高纪录,并被市、县命名为文明单位。
  果品公司
  果品公司是1964年4月在原贸易货栈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其主要业务是干鲜果品、调料品的供应和榛子、蘑菇、干菜、白瓜籽、木耳等地产果品的生产和收购工作。全年销售苹果10万斤左右,梨20万斤左右,大柿子5万斤左右;收购白瓜籽3.4万斤,干菜3.1万斤。
  1968年果品公司和蔬菜公司合并,增加了蔬菜的经营。1970年随着“国、合”分家,恢复了果品公司,职工增加到44人,各种水果的销售量都增长一倍多。在收购上,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收购品种和收购数量都大幅度下降。全年仅收白瓜籽7000斤,干菜、蘑菇等品种都没有收购上来。
  1977年在农场和林场人工培育木耳成功。除在农场林场培育外,还在千丰公社钢铁大队、玉岗公社新乡大队、新农公社林河大队发展人工培育木耳生产,全县共培育木耳5万段,生产木耳5000多斤,收购商品量142斤,补充了市场的不足。全年还收购干菜12万斤。在多种经营生产和重点品种收购上也都有很大的增长。但是,由于管理不善,损失浪费严重,造成了1976、1977年连续两年亏损。
  1978年,调整了公司领导班子,加强了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大力组织货源,扩大了水果的销售,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扭转了亏损局面,盈利5100元。
  1981年果品公司职工增加到70人,内设政工组、地产组、财会组、业务组、门市部和宝泉办事处。有砖瓦结构办公室350平方米,仓库700平方米,储果窖650平方米,门市部营业面积420平方米,新建水果窖1栋,面积375平方米,可储暖果350吨。并配有解放牌汽车1台,牛车1台。全年销售苹果80万斤,梨90万斤,大柿子20万斤,桔子6万斤,花红40万斤。年销售总额达182万元,比1964年增长1倍多;利润总额达17,200元。成立两处青年商店,安排大集体和待业青年28人,年销售额达20万元。
  1984年公司内设政工、业务、总务、计财4个股,下辖干鲜果品批发部,食杂调料批发部,农副产品批发部,建材批发部,1个批零商店,宝泉水果站,青年一、二两个商店。到1985年共有职工119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54人。全年销售水果200万斤,食杂调料150斤,农副产品100万斤,建材180吨,销售额173万元。
  贸易公司
  1962年7月成立了贸易货栈,共有职工38人。经营鞋帽、服装、布匹、线衣、果品、食品和调料等;收购的品种有生猪(议价)、山野动物、干菜和山产品等140个品种。销售额达55万元,实现利润11700元。
  1963年市场猪肉紧张,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贸易货栈重点抓了生猪和猪肉的收购,全年收购生猪1000多头,猪肉5000多斤。销售额增加到82万元,比1962.年增加27万元,实现利润28,700元。
  经过三年国民经济调整,市场商品状况好转,于1964年4月将该栈撤销。人员、财产、商品全部并入果品站。
  随着经济政策的落实和流通渠道的变化,为了调剂市场余缺,把市场搞活,于1980年又重新成立了贸易货栈,与果品公司合署办公,一套人员,两个牌子。贸易货栈恢复后,积极开展四代(代购、代销、代储、代运)业务,补充了市场商晶不足,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共组织进服装、花生米、轻工产品等200多个品种,1981年销售总额达18.2万元。
  1984年贸易公司改称农商联营总公司,以农村供销社为依托建立12个联营分公司。农商联营总公司内设人秘、计财、工业品经营、农副产品运输等4个科。下辖1个批零商店,以及宝泉批发部。共有职工47人,其中集体所有制11人。在改革中,均实现了“计划承包,定额缴利,超利分成,完不成受罚”的办法。批零商店和批发部实行了利润大包干的办法,使企业放开经营,越搞越活。1985年购进畜力车、麻袋、大米、轻工产品等230多种,销售额310元,实现利润2.7万元。
  蚕业站
  1958年3月在宝泉公社北2公里处建立了蚕业站,开始叫克东县第一蚕场,职工27人,养蚕柞林地2250亩,房屋28间,水井1眼。同年10月,成立了克东县蚕业技术指导站,隶属商业局领导,职工6人。当年试放柞蚕卵3斤,产茧300粒,从而取得了在高寒地区放养柞蚕的经验。1959年全县开始大面积放养,放养的单位有:护路、得胜、清洁、向阳、兴华、新胜、建国、新和、兴安、新乡、群英、东兴、兴垄民富、宏大,花园(现双庆蚕场)等17个大队(场)。共放养247把剪子,产茧73660斤。1960年除放养柞蚕外,还发展了蓖麻蚕。全县有千丰、名山、润津、金城4个公社15个生产队放养蓖麻蚕300合,产茧1.5万斤,年均每合产茧50斤。1962年在县一苗圃种桑树100亩,养桑蚕10张,产茧600斤,平均每张产茧60斤。从此,克东县放养柞蚕、蓖麻蚕和桑蚕均获成功。1962年底,县蚕业站移交给县林业局管辖;1967年划归多种经营办公室领导;1968年移交县农业科所属;1970年交回商业局管理站;1971年11月“国、合”分开,划归县农副科管理。1973年蚕业站隶属县供销合作社领导,配备5名干部,单独核算,经费由省直拨。全县放养柞蚕60把剪子,产茧33240斤。1974年,加强了对蚕业工作的领导,把懂得养蚕技术的干部提拔为副站长。全县有10个场队,放养柞{蚕100把剪子,单产提高到801斤,总产达80100斤。
  1983年,蚕业场队普遍实行了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养蚕人员的积极性。全年共放养柞蚕97把剪子,平均每把剪子产茧1000斤,总产达100400斤,创造了我县养蚕历史上的最好水平。1984年蚕业站划归为经委。
  农村饮食服务业
  1955年9月,将宝泉镇内的“四合居”饭店和周永跃开的饭店合并,成立了宝泉合作饭店,年销售额达10万元左右。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将宝泉镇内的个体饭店、车店、旅店和理发店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原来的大车店、冷食店和宝泉饭店统一核算;原来的4家合开的小店合营为宝泉旅社;原来3人合开的理发店变为宝泉理发所;原来3人开办的豆腐坊变为饭店豆腐坊。宝泉镇内饮食服务业全员职工56人,年营业额达18万元左右。
  1957年,为了方便少数民族,在宝泉镇内增设回民饭店1处,同年,千丰供销社在公社所在地成立了饭店、车旅店和理发所。截止到1957年底,全县饮食服务网点已发展到9个,其中饭店3个,理发所3个,大车店1个,旅店两个。饮食照务人员增加到67人,卖钱额达20万元。
  1958年饮食服务业随县社合并到商业局;1961年“国合”分开,饮食强冬业又划归县供销合作社领导。1962年在宝泉镇成立了照像馆,1964年撤销。是年,宝泉饮食服务业单独核算,共有6]名职工。全年卖钱额达25.8万元。盈利28200元。1969年宝泉饮食业人员增加到103人,销售额增加到30.1万元。盈利34200元。
  1970年成立宝泉饮食服务总店,下设大饭店、站前饭店、回民饭店、理发店、大车店和旅店,共有117名职工,全年卖钱额306400元。1980年宝泉大车店移交给宝泉供销社,饮食服务总店出现亏损。
  1981年宝泉饮食服务总店下设旅店、理发所、大饭店,二饭店、站前饭店、包子铺、回民饭店、冰棍厂、共有职工54人,全年卖钱额为29.7万元经营亏损24200元,总店所属企业共有砖瓦结构营业室45间,面积为1512平方米,土草房7间,面积168平方米,并配有面条机、和面机、冰棍机、制蜡机等机械设备。
  1984年和1985年宝泉饮食服务总店,下设两个旅店,两个理发所,10个饭店,1个冰棍厂,共有职工112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55人。在改革中,普遍实行了利润大包干。1985年全年卖钱额为63.8万元,扭转了亏损,实现利润3000元。
  附:克东县供销社所属企业历年财务指标完成情况表
  克东县供销合作社所属企业历年财务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单位:万元



  四、经营管理
  供销合作社商业的经营管理除了购销业务之外,主要是资金使用,费用开支,劳动

  克东县供销社历年商品购进总值统计表
                单位:万元



  克东县供销社历年商品销售总额统计表
                单位:万元



  克东县历年农业生产资料主要品种销售情况表
  (表1)



  克东县历年生活资料主要品种销售统计表
  (表2)



  克东县历年消费资料主要品种销售统计表
  (表3)效率,利润的盈亏等方面。随着购销业务的发展,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十年动乱,造成的有章不守,无章可循的混乱状态一去不复返了,全系统经营管理出现了新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供销系统本着“发挥优势,保护竞争,搞活经济,推动联合”的方针,冲破禁区,放开手脚,大搞采购,打破经济区域,广开流通渠道,把生意做活。克服独家经营的官商作风,经济形式灵活多样,变坐商为行商,坚持放开经营,摆摊上市,扩大销售。有力地巩固了工农联盟,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
  1984年至1985年在管理体制改革上,采取了以承包为重点的管理形式。全县共有县以下12个基层供销合作社和1个饮食服务总店,所属86个部(店),其中实行联销计酬的有7个部,实行大包干的有71个部,本着简政放权的精神,大力减少了行政人员,由8人减少到5人。同时,减少了行政干预,把经营权、人员组阁权、费用开支权、工资分配权、福利待遇权、职工奖惩权全部放给了基层企业,使企业真正有了自主权,发挥了基层企业的经营积极性。改变了过去统的过死,管的过严,行政说了算,职工不计盈亏,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