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标准计量 一、机构设置
1959年6月成立计量管理所,配两名干部,与科委合署办公。1962年组建计量局,人员增加到8人。1965年改为标准计量科。1968年“文革”期间改为标准计量委员会。
后在斗、批、改中合并为农机系统的一个车间(第七车间),一个多月后又合并到工商管理站。1969年与工商管理站分开,成立克东县标准计量所,1970年职工干部增至9人。
1978年改为标准计量管理科,职工干部14人。1984年改称局,1985年职工干部增加到23人。
二、计量管理
建所当时,由于人员少设备简陋,仅开展了城镇部分企事业单位和各粮库衡器的检定。1963年,衡器检修面由城镇扩大到农村部分分销店和大小队。1964年开展检修压力表。1966年开展城镇各医疗单位和农村各大队卫生所血压计的检修。1974年开展对容器的检修工作。到1985年衡器、压力表、血压计、容器、万能量具等检修面已从城镇到农村全面铺开。20多年来,检修项目不断增加,衡器受检率由1959年的30%提高到1985年的100%,衡器在用合格率由1959年的20%提高到1983年的87%。
多年来还通过广播宣传、印发文件、召开会议、学办衡器检修短期训练,以及台案秤调修技术表演等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计量管理工作。到1985年已有12个乡镇建立了
科技成果表
1985年
计量管理站,商业、粮食、供销等系统的132个单位建立了计量领导小组,有专职计量员25人,兼职计量员317人。许多单位设立了公平秤、公平尺、公平提,形成了以标准计量局为中心的计量工作群众管理网。曾荣获嫩江地区计量先进单位称号。
三、标准化工作
1961年3月,在县机械,一、农机具修配厂开展了以农机具修造和小农具生产为中心的标准化工作,基本实现了机引、马拉农具等部件的标板化、胎型化、小农具标准化。省在我县召开了农机具和小农具标准化工作现场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此项工作中断。
从1978年标准化工作又开展起来,县成立了有13名成员的领导小组,由1名副县长担任组长。1979年各有关科局、企事业单位成立了有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参加的标准化领导小组。1980年成立了食品、粮谷、建材、医药等8个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站,同时成立了轻纺、农作物种籽、医药、机电、建筑工程、食品等7个鉴定委员会,负责全县新产品和移植产品的鉴定工作。到1985年,全县共有专兼职标准化工作人员67人(其中专职27人)。在开展标准化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方面,1979年5月举办了《机械制图》、《形位公差》两项国标学习班,培训干部37名。1980年先后举办了有关科局长、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质量检查员和监督检查人员参加的标准化和全面质量管理学习班,共培训技术骨干122人。到1985年已有合格的检验员24人和质量检查员78人,全县标准化队伍初步形成。
1978年,对全县64个工厂、企业单位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进行了大清查,在清查的214种产品中就有161种无标准,从而为开展标准化工作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以后,帮助工厂企业制订了企业标准54种,修订标准33种。到1985年末,全县76种主要产品都有了标准,其中执行国标产品5种,执行部标产品42种,执行企标产品29种,使生产有遵循,检查有依据。同时还协助腐乳厂、食品公司、药厂等17个单位制定了腐乳、红肠、心口疼药等36种产品的工艺标准。
为使标准化工作坚持经常,使企业产品按标准化进行生产,计量、科协同各监督检查站和专兼职标准化工作人员,采取自检(即发动企业本身进行自我检查)、专检(即对同类产品进行检查)、联检(即会同有关部门联合检查)等不同形式,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对检查出不按标准化生产,不合乎质量标准的产品,提出改进措施和处理意见,限期改进;问题严重的报领导部门批准实行停产整顿。不仅把住了产品质量关,而且使企业对标准化工作更加重视。由于加强了标准化工作,使企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1983年末。有腐乳、红肠、机制饼干、线手套、双台桌、变速箱等13种产品被评为地区优质产品,1984年又有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天然轻骨料、电动水磨等8种产品被评为地区优质产品。截止1985年,全县76种主要产品中,创部优1个,省优5个,地优28个,优质产品占44.7%。
鉴于标准计量科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1978年被评为地区科技战线标兵单位。1981年被评为标准化先进单位。1982年至1984年连年被评为省地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