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第五章 卫生
章下序
克东在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团:西期,缺医少药,直至民国4年(1915年),二克山镇(今克东镇)才有1名中医。一旦发生疫病,人们都为朝夕难保的生命惶恐不安。
据克山县衙署1921年统计,东大岗(今玉岗乡境内)30个井发生“克山脖,死亡男性332人,女性849人,有3个井幸存的人全迁外地,成了无人区。另27个井也有270户居民流落他乡,已耕种的肥沃土地竟撂荒了882垧。民国18年(1929年)始有西医迁入克东,创办1所私立的“克山医院”。到民国20年(1931年),县镇有私立西医院2家,西医4人;中药铺4家,城乡共有中医30人。
伪满洲国时期,卫生工作点县公署行政科保健股负责。伪康德3年(1936年)县城设官医诊所1处,还有百川、奉天2家私人医院,私人中药铺11家。到伪康德12年(1945年),伪县公署强令“医不准兼商”,使中药铺只剩4家。全县共有西医3人,助产士2人,中医50人。
1945年克东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王生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卫生管理机构,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到1985年已有中西医院、卫生防疫站、结核病防治所、药品检验所、妇幼保健院等医疗卫生单位,初步形成了全县医疗卫生技术指导中心。各乡村、农林牧场和县直较大的系统都有卫生院所,基本形成了有医有药,能防能治,抢救及时的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