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 一、医疗机构
(一)县级医院(公立、私立)
中华民国时期,民国18年(1929年),克东城内始有1家私人开设的克山医院。民国20年(1931年)有2家私立医院,即百川医院和奉天医院。
伪满洲国时期,康德3年(1936年)建官医诊所1处,康德11年改为县立医院。还有百川、奉天2家私立医院。康德10年(1943年)建立康生院(戒食鸦片所)。
军民医院——1946年8月解放军某部十旅后勤部第二、第三医务所与克东县立医院台,并为军民医院,有职工34人,病床100张。以医治病伤员为主要对象。1947年军队转移,复为克东县立医院。
精神病院——建于1951年,属东北军区后勤部第六军管局第五医管处。专治精神病伤员。设3个连,工作人员240人,病床100张。1952年搬迁外地。
克东县人民医院
1945年“九·三”后,在接管旧医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克东县立医院。1946年8月改为军民医院。1947年复为克东县立医院。1951年改为克东县卫生院,有医护人员21名,病床25张。只分设内科、外科、药房和处置室。当时医疗水平很低,只能做疝气、阑尾炎、外伤缝合等小手术。1955年划分门诊、住院、院部三部分。1964年卫生院迁至县城东南街新建3464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改名为克东县人民医院,科室有了很大增加。1968年曾与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合并,这期间外科手术可做胃次切除、脾切除术。1970年中西医院和保健院复分设三院。1976年以后开展心电、超声波仪器诊断,并增加了生化、细菌等化验项目。到1979年有职工198名,其中医护人员154名。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外科可做普外手术,诸如胃大部切除、甲状腺切除、骨结核、子宫外孕、子宫瘤、子宫卵巢囊肿切除、输卵管吻合、自内障、扁桃体切除等大中型外科手术。儿科的常见并多发并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愈率也逐渐有了提高。1980年扩建了制剂室,能生产5%和10%的葡萄糖、盐水、甘露醇、普鲁卡日、碘酒、红汞、止咳糖浆等十几种西药制剂。到1983年,克东县人民医院内设四股二部一办,下设36个科、室、房、处,有工作人员246名,其中医护人员201名。这些卫生技术人员,经过多年实践锻炼、培训和进修,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主管医师13人,西医师23人,护师4人,中医师1人。1983年7月,新建县人民医院门诊部大楼(东二道街西南拐角)2160平方米,1985年初建成使用。人民医院分为统部、门诊部、住院部三部分。院部设人秘股、医务股、财会股、总务股和总护办;门诊部设17个科、室;住院部堤7个科室。工作人员增至267人,其中医护人员204人。有寤床180张,年均收住院患者4330人次,日均门诊量为150人次。主要医疗发备计42种,76件,逐步向现代化医疗技术方向发展。
克东县中医院——1956年克东县中西药房并入县卫生院为中医科。1962年4月,中医科与克东镇卫生院合并,10月建立克东县中医院,有职工2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9人,病床10张。1965年搞中西区结合,中医院设西医科。1971年增设按摩科。1975年成立了化验室。1977年设西药房。1978年设X光室。出于事业不断发展,医疗设备不断增加,在1978年已成为以中医中药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到1985年底,有了健全的科室机构。日均门诊量为120人次,病床50张,年均收住院患者265人次。全院职工156人,其东县志中医护人员139名,这些人员经过老中医带徒弟的办法,在实践中学习,定期培训和进修,现有主治中医师5名,中医师5名,西医师5名,中药师2名,中级卫生技术人员39名。院内的中药制剂室,能制内、外、儿、女1科中成药剂丸、散、膏、丹、酒、浆等29种。
(二)乡镇卫生院
1952年在孝悌区(今昌盛乡)首先成立了克东县第一个中医联合诊所——孝悌区中医联合诊所。1958年宝泉镇首建卫生院。到1961年,乡镇卫生机构达11处,共有病床110张。1977年乡镇卫生院达12处。1985年底,全县有镇卫生院2处,乡卫生院10处,建业农场卫生院1处,农林牧场卫生所6处,达到了乡乡有卫生院,病床达到269张,多数卫生院有手术器械包、计划生育器械包、X光机、心电图机、显微镜、消毒器、氧气瓶、冰箱、手术床、产床等设备。
乡、镇卫生院建立初期,只设中医内科,1958年科室设置逐渐增多,到1985年乡卫生院普遍设有中医科,西医内、外科,妇产科,化验室,放射科,注射室,中、西药房,妇幼保健室,计划生育指导室。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的医务人员,通过老中医带徒弟,定期培训,自学和送外地进修等办法成长起来的。自建国以来到1978年共培养中医113名,其他中级卫生技术人员117名。到1985年,全县乡镇卫生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23人。其中,主治(主管)医师3名,中医师5名,西医师12名,检验师1名,中级卫生技术人员102人。
村卫生所——50年代末有41个,1985年增到145个,基本达到了村村有卫生所,做到了小病不出村,有医有药;大病不出乡,可以及时治疗。
(三)部门卫生所
随着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各系统的卫生事业发展也很快,先后在工业、商业、粮食、农机、供销社、二轻工业、火山灰矿务局等系统建立了卫生所、医务室,开展工业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饮食卫生、劳动保护等各方面的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职工的疾病防治。1960年,县人事部门建干部疗养所1处,病床30张,1970年停办,1974年重建,病床40张。到1985年底,系统卫生所有17个,各单位医务室5个,街道卫生所2个。此外,还有城乡个体开业医36人,其中中医29人,镶牙技工7人。
二、医疗制度
(一)公费医疗
根据国家卫生部(1952)卫生字第831号文件规定,自1952年7月起,国家机关、全民事业单位职工实行公费医疗制度。经费由国家及地方财政支付。1953年2月,县成立公费医疗预防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到1985年公费医疗办公室设正副主任各1人,会计、现金员各1人,负责日常工作。
(二)劳保医疗
劳保医疗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经费由本企业或单位自筹,享受劳保医疗的范围只限于本企业或单位职工(有的企业家属半费)。
(三)合作医疗
1969年开始在农村实行,初时只有两处,1980年发展到145处。资金由生产队公益金和社员个人承担。享受范围只限于加入合作医疗组织的社员(有的大队照顾五保户)。1982年合作医疗只剩2处,1983年全部停办。
三、医疗队伍
1949年,全县城乡有中西医人员15名,1959年为85名,1969年为280名,1979年为508名,1985年增到904名。这些卫生技术人员,经过多年实践锻炼,培训、进修和技术考核,医疗技术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985年全县有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2名,中医师29名,西医师65名,中药师6名,检验师3名,护师4名,其他技师1名。1985年全县有高级卫生技术人员131名,中级卫生技术人员316名,初级卫生技术人员457名,平均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3人。
全县有农村医生324名,按农村人口平均每千人有2名医生。
附:克东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和卫生队伍发展情况表
克东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表
克东县卫生队伍发展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