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卫生防疫 1950年至1955年,卫生防疫工作由县卫生科直接管理,业务由县卫生院负责指导。1956年建立克东县地方病防治站,有工作人员20名,1957年改为克东县卫生防疫站,1958年并入卫生科,“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撤而又复,1978年工作人员增加到23名。到1985年全站有工作人员50名,内设行政、公卫、防疫、地方并检验、卫生宣教等6个科。和1个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
1961年,在全县12个公社卫生院设有防疫医生,生产大队卫生所设防疫员,形成县、社、大队三级卫生防疫网。有效地开展了防治疾病的工作。
一、传染病的防治
伪满洲国时期,传染病由警察机关负责管理,各种防疫措施根本得不到实行,致使天花、麻疹、百日咳、白喉、霍乱、伤寒、痢疾等传染病不断发生和流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逐步加强了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建立了县、乡(公社)、村(生产大队)三级防疫网,一旦发现传染病,逐级上报疫情,做到及时隔离、及时治疗,防止蔓延。
为了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每年都进行预防接种工作。1950年在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中接种牛痘1.4万人份。1951年到1952年,在全县开展了全民性的种牛痘,共接种10.6万人份。1952年还在全县开展了伤寒、副伤寒甲、副伤寒乙、霍乱四联菌苗预防注射,接种6.5万人份。1957年到1966年,共种牛痘10次,接种人数达12万人份,接种伤寒菌苗2.4万人份;接种麻疹疫苗2.2万人份;投服小儿麻痹糖丸3.8万人份。“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曾中断此项工作,1970年又重新开展起来。1976年到1980年,全县共接种卡介苗4.5万人份,白百破疫苗3.8万人份;麻疹疫苗5.2万人份;狂犬疫苗0.5万人份;小儿麻痹糖丸4.1万人份,牛痘疫苗6.5万人份。全县自1980年起,对7周岁以下儿童实行计划免疫接种。由于长期坚持预防接种,1951年就消灭了天花,其它各种传染病也得到控制。
1950—1985年各种传染病统计表
二、结核病的防治
1980年县卫生防疫站设防痨科,1981年改为县结核病防治所,有工作人员6人,为全县结核病防治中心。各乡卫生院、村卫生所均设1名医生负责结核病防治。
结核病防治采取普查普治的办法。1980年县卫生防疫站同各乡、村医生,深入到全县12个公社进行结核病调查,全县有结核病患者5500人,其中排菌患者139人,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据1984年统计,排菌病人已治愈96%。
结核病的预防,主要采取卡介苗接种的免疫方法。从1981年开始,实行计划免疫,以新生儿为主,在15岁以下儿童中进行接种。
三、防盲和沙眼防治
1958年开始防治沙眼和治盲工作。县政府于1958年6月成立防盲防沙工作委员会,副县长张明经任主任,下设办公室,有工作人员3名。
1959年1月防盲防沙办公室组织医务人员对全县12个公社进行普查。在全县135566人口中,患沙眼病的有118400人,发病率为87%,其中1776人有程度不同的失明,占全县人口的1.3%。
1959年3月全县抽出45名医务人员,组成4个医疗队,每队负责3个公社,包宣传、包治疗、包培训防治员,对患各种眼病的患者对症施治。在1776名失明患者中,有1659名经过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的有1162人,占手术人数的70%。经过两年的治疗和预防,到1960年使沙眼发病率下降到25%。“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此项工作陷于停顿。1984年嫩江地区召开防盲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了眼病防治工作。1984年10月,县防疫站组织医务人员,对6所中学的4161名学生进行普查,患沙眼病的有823人,患病率为19.78%,在此基础上,各校均采取防治措施。
克东县中学生沙眼患病调查表
(1984年10月)
此外,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劳动卫生也进行了监督,发现问题,督促改进。
四、地方病防治
克东县境内有克山并甲状腺肿大、大骨节三大地方性疾病,对人民健康威胁最大,流行面也广。而克山病又是危害特重的恶患地方病(俗称吐黄水病),发病急,死亡快,死亡率高,有的发病24小时死亡,急者发病8小时就死亡。发病时间集中在十、冬、腊三个月。“头场雪”、“三九天”、“过小年",是发病的三个关键时刻。重病区主要分布在土质劣、水质差的玉岗、新农、宝泉、昌盛等乡。外来户、不卫生户、困难户、居住条件差的户、冒烟户,是克山病的多发户。克东县也是黑龙江省的重点病区。
克山病——解放前有多少人被它夺去生命已无详载。据查证:1940年冬的丁家屯(今新农乡新发村)有40多口人,遭受一场克山病的灾难,只有幸存的7人远走他乡。1941年头排头屯(今爱国乡东兴村)有42户,120口人,冬季患克山病死去68人,有28户因亡人而家散;1944年冬仅3天时间又有27人患克山病死去,令人忧心忡忡,“今天脱下鞋和袜,不知明天穿不穿"。1944年冬,王显屯(今名山乡致富村)孙玉祥家11口人,患克山病死了7口。当时克山病造成一些地方村屯萧疏,人口锐减,凄惨之景骇人听闻,哀痛之状目不忍睹。解放后,经采取多种防治措施,收效显著,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1958年11月7日,成立了中共克东县委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公社党委也设专门领导机构,生产大队有防治医生,生产队有防治员。各医疗单位都备有急救的中西药品。
在预防方面,把装三关"(即头场雪,三九天,阴历腊月二十三的严寒季节),抓装三早”(早发现,早报告,早抢救),常年作好“四改”、“三防”。
“四改”的内容:一是改良水质。全县的1306眼水井,水量不足的有86眼,水质不好的有486眼。60年代,增加了水井的防污染措施,实行井底放砂石,井上过滤,住家用明矾沉淀;1976年重点在水质不好的36眼井搞了大型砂石过滤。1977年,克东镇内挖自来水管道9000米,建水点30处,有4290户居民用上了自来水。到1985年,城镇自来水入户率达94%,农村有深机井26眼,手压机井2125眼,城乡吃水:有了进一步改良。二是改善环境卫生,大兴“五有三勤”(院有厕所、户有灰仓、鸡鸭有架、牛马有棚、猪羊有圈,勤起、勤垫、勤打扫),搞好“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造厕所、水井、炉灶、畜禽舍、环境),植树造林,绿化村屯。三是改善居住条件,凡阴暗、潮湿、寒冷的趴趴房、破马架都改成正房,“缺门少窗不透光,夏天潮湿冬上霜”的状况已基本改变。四是改善饮食习惯,提倡主副食多样化,防止偏食。1982年、1983年在克山病的重病区,有4万多人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效果良好。
“三防"的内容是防烟、防寒、防潮湿。入秋扒好炕、抹好墙,打够烧柴,入冬掏好炕,严封窗缝、炕缝、墙缝,设防寒门窗帘,达到“炕热屋子暖,好烧不冒烟”。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方法是:春抓种菜和托坯,维修“五有”数补齐;夏锄田间喝开水,大拆大洗做棉衣;秋初扒炕抹好墙,抢收蔬菜窖里藏;冬抓防烟和防寒,常年预防保健康。1974年以来,对慢型和潜延型克山病施以中西医合治方法,已收到良效。至1981年急性克山病已消灭,慢型、潜延型克山病患者已逐渐减少。
地方性甲状腺肿——全县各地多年间都有发生。其中,金城、润津、昌盛3个乡是重病区。1980年对全县723个自然屯逐家逐户进行普查,患者有23513人,发病率为9.6%。经用碘油注射液和碘糖丸治疗,有效率达83.6%。现采取普服碘盐防治。
大骨节病—全县均有发病,重病区分布在新农、玉岗、爱国、宝泉4个乡。1981年县防疫站进行普查,有患者20640人,患病率为8.8%,3至13岁儿童居多,高达17.9%。大骨节病因主要是水质硬度低。经天然石膏改水防治,已大见成效。
急性克山病逐年发病情况表(1952——1985)
地甲病防治情况表(1980年普查)
大骨节病普查统计表(1981年普查)
克东县近年三大地方病患病人数统计表(1977——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