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设治后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设治后的历史沿革
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二十日,吉林巡抚陈昭常奏请“密山府属呢吗口地方,设一分防同知”,此即呢吗厅,七月初二奉朱批批准,因厅同知未派,仍由呢吗口一带税务局兼交涉办理厅务。属吉林行省东北路道密山府。
宣统二年(1910年),因沿用呢吗口旧称与俄伊曼难分,而呢吗厅又在七虎林河之南,为“符名实,而垂久远”,陈昭常又于宣统二年(1910年)三月九日,奏请将呢吗厅改为虎林厅,四月十八日奉旨批准。
民国2年(1913年)5月,改虎林厅为虎林县。撤销密山府,虎林县直属吉林省依兰道。民国18年(1929年),废道制,虎林县直辖于吉林省。
伪满大同2年(1933年)8月23日,伪满政府仍设虎林县,属伪吉林省。
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12月,伪满洲国省制改革,虎林县划归伪滨江省所辖。
伪满康德4年(1937年)7月1日,属伪牡丹江省。康德6年6月1日,属伪东安省。康德10年10月1日,属伪东满总省东安区域。康德12年5月28日,属伪东满省。
1945年8月17日,设立虎林县地方维持会,属合江省。
1945年9月1日,虎林县地方维持会改虎林县政府。群众称“李象山政府”(李是伪汉奸,原名李庆云)。
1945年11月,中共东安地工委派姚忠达任虎林县副县长。李象山政府的权力被我党领导的人民群众所掌握。李象山只是挂名县长。
1946年4月12日,划归绥宁省管辖。
1946年5月1日李象山被政府枪毙后,姚忠达代理虎林县长,纯属我党领导下的县人民政府。
1946年6月,划归合江省东安地区领导。
1947年8月,划归牡丹江省东安地区领导。
1948年7月9日,划归合江省东安地区领导。
1949年4月,划归松江省领导。
1954年8月1日,划归黑龙江省领导。
1955年3月,改县人民政府为县人民委员会。
1956年3月,划归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领导。
1958年11月20日,虎林、饶河全县,宝清、密山部分,铁道兵农垦局(后改牡丹江农垦局),合并为虎饶县。
1962年2月28日,牡丹江农垦局与虎饶县分设。
1962年11月,划归黑龙江省合江地区领导。
1964年6月5日,撤销虎饶县,恢复虎林县、饶河县。
1967年9月30日,成立虎林县革命委员会。
1970年3月6日,划归牡丹江地区领导。
1980年11月29日,取消县革命委员会,恢复虎林县人民政府。
1983年9月,划归牡丹江市领导。
附记:县名来历考
虎林,设治之前名呢吗口。
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虎林设治,为呢吗厅。呢吗来源于呢吗河,满语意为山羊。呢吗河,清初为尼满河,就是现在虎头镇前汇入乌苏里江的苏方伊曼河。此河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之前为我国内河,后被不平等条约划给了沙皇俄国。
宣统二年(1910年)三月九日。《吉林巡抚陈昭常奏为吉林省添改民官各缺及添改双阳德惠两县折》文件中载:“呢吗口本因俄国境内之呢吗河,西流汇于该处,故有斯名。今设同知一缺,若仍循旧时称谓,深恐日久沿讹,国界未易分晰。查该处本在七虎林河之南,拟请定为虎林厅,以符名实,而垂久远。此拟改定名称者二也。”七虎林河发源于本县境内西部之老龙背和老岗山。该河贯穿县内中部,水势颇盛,由西向东流入乌苏里江。七虎林满语本音稀忽林,意即“沙鸥”。忽林与虎林是同音异译,从此,呢吗厅改为虎林厅。1913年5月,改厅为县,称虎林县。
1958年,在密、虎、宝、饶4县建机械化国营农场,于当年11月,将虎林、饶河两县合并,经国务院批准,改名虎饶县。1964年10月10日,虎林、饶河分县,经国务院批准恢复虎林县的名称,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