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县城

第四章 县城乡镇

第一节 县城


  虎林镇位于境内中南部。西至安乐桥,东至东风桥,北至德胜屯铁道口,南至穆棱河,东西4.4公里,南北4公里,共17.6平方公里。全镇共4个街道,23个居民委员会,406个居民组。镇内现有居民9044户,33087人。汉、满、苗、僮、蒙、回、朝鲜七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7%。
  虎林县委机关、县政府位于中心大街北端,占地10余亩。
  虎林镇原名东街基(又名黑嘴子),中华民国末期为四区区分所所在地,后改名为安乐镇。日本入侵后,1936年即将铁路修至虎林县城,后感到原虎林县城临乌苏里江畔,地处中苏边境,故于1938年7月1日将原县公署从今虎头移入安乐镇,更名虎林镇。原县城改为虎头村。日本关东军驻扎一个师团兵力,军需物资的东仓库设于镇内。1945年8月光复,仍为县城。
  1958年11月至1962年3月,曾为牡丹江农垦局、虎饶县委、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64年6月5日虎饶县分开后,仍为虎林县城。
  建国前,城内只有烧锅、油坊、铅印局、铁匠炉、木匠铺、皮铺等手工作坊。建国后已发展成有食品、粮油加工、酿酒、造纸、印刷、鞋帽、被服、建材、机械等各类工业。
  建国前,城内只有国营百货、粮食、土产三大公司和几家私营小商店。建国后已发展成百货、粮食、食品、烟酒、五金、燃料、医药、土产、果品、外贸、服务等沟通城乡物资交流的贸易、服务网。
  建国前,被苏军拆毁的铁路未恢复,公路桥涵亦不能畅通,密虎公路跑的汽车缺汽油以烧木袢作动力。建国后有了东北至东方红西至省城的铁路,有通往密山、宝清、饶河的公路干线与县内公路。
  建国前,没有中学,没有书店、电影院,只有1处卫生所,3处中药铺,医疗技术水平低,割阑尾还得去密山。建国后.有体校1所、中学4所、小学6所、聋哑学校1所、幼儿园4所、电影院4所,有工人文化宫、文化馆、书店、图书馆各1处、中西医院6处,妇幼保健站、卫生防疫站各1处。
  由于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城镇的面貌大为改观。建国前,房屋以草土结构为主。建国后,即改换了以砖瓦结构为主,并建了50栋二至四层的楼房,分布在镇的4条大街,街两旁绿树成荫,环境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