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土壤
第五章 土壤植被
第一节 土壤
虎林县自然条件复杂,土壤类型多样。共有5个土类,即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河泛土。土类下分12个亚类。由于成土因素及成土过程的差异,各类土壤肥力特点和生产性能也各有不同。
一、暗棕壤
暗棕壤又名暗棕色森林土。面积1009912亩,占县总面积的23%,已开垦为耕地19924亩,垦殖率为1.97%。占县耕地面积2.06%。暗棕壤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低山丘陵和中部丘陵漫岗区、中部七穆平原和东部低平原也有零星分布。县属各乡镇中除了迎春镇、新政乡以外,其它各乡镇均有。其中小木河乡最多,占县属暗棕壤面积约43.4%,其次是七虎林林场、永红乡、杨岗镇等。由于成土因素和成土的过程不同,暗棕壤分3个亚类,即典型暗棕壤亚类、白浆化暗棕壤亚类、草甸暗棕壤亚类。
典型暗棕壤,有石质暗棕壤和砂石质暗壤两大土属。是发育在地势较高、坡度缓、森林茂密的山地土壤。面积为2502442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7.88%,其中县属面积为492402亩,占县属面积的11.27%,成土母质是岩石风化残积物或坡积物,土层较薄,下有碎石层。地表枯枝落叶层是0—5厘米,平均1.5厘米。黑土层8—21厘米,平均11.5厘米。自然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杂木林、柞木林等。
白浆化暗棕壤,有白浆化暗棕壤和砂质白浆化暗棕壤两个土属。主要分布在地势较平缓的坡地、平顶山和漫岗顶部排水较差的地方,七虎林河、穆棱河上游冲积平原稍高处,以及乌苏里江低平原的微高地。总面积为281807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9%,其中县属面积197728亩,占县属面积的4.51%,并已有8804亩垦做耕地,成土母质多为岩石风化物上覆盖第四纪沉积物,老的河流淤积物。土质粘厚,地表有。一5厘米枯枝落叶层,黑土层一般在6—23厘米,平均在12—14厘米。黑土层下面有不太厚的灰白色或黄白色的白浆化层,平均在16—20厘米。自然植被以杨、桦、柞次生林为主,群众称之谓岛状林或称孤独林子。
草甸暗棕壤,还包括有砂质草甸暗棕壤,分布在低山丘陵基部的坡积裙上或低平原微高地和近河边丘上。面积为1077249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7%,其中县属150520亩,占县属面积的7.3%,已有8840亩垦做耕地。主要分布在小木河、虎头、东方红、阿北、新兴等乡镇。自然植被为柞、杨、桦阔叶林,林下为榛柴、胡枝子、以及大量的草甸植物。母质为老的河流冲积物,黑土层厚度平均在13.6厘米左右。
二、白浆土
白浆土在虎林县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是主要耕地土壤,总面积1627788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7.1%,其中有614294亩已垦为耕地,垦殖率为37.1%,白浆土耕地占县属乡、镇、场、队耕地的43.4%。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白浆土分布在低山丘陵与沼泽草甸过渡地带的山前漫岗以及平原和低平原上,其中比重最大的有迎春、伟光、新乐、新政、阿北等乡镇。白浆土类分白浆土、草甸土白浆土、潜育白浆土3个亚类,下分5个土属、10个土种。
白浆土又称岗地白浆土,棕壤型白浆土。面积1176073亩,占白浆土总面积的21.2%,其中全县面积424895亩,占全县白浆土面积的26.1%。白浆土主要分布在山前漫岗洪积台地,低平原中的微高地也有零星分布。成土母质是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物,粘土层厚度一般2米左右,厚的可达10—20米。自然植被多为阔叶杂木林,林下为榛子、胡枝子灌丛和草甸草本植物。现在大部分已开垦为耕地,垦殖率41.9%。白浆土亚类是白浆土中发育年限较长,白浆化过程较深的亚类。白浆土按黑土层的厚度分薄层、中层和厚层白浆土3个土种,薄层白浆土17961亩,占白浆土亚类的4.2%。中层白浆土340256亩,占80.1%。厚层白浆土66678亩,占15.7%。
草甸白浆土又称平地白浆土,主要分布在地形较高的平原,面积县属639717亩,占县属总面积的14.6%,耕地216141亩,垦殖率为33.8%。成土母质是第四纪沉积物.质地粘重。在成土过程中,由于植物生长茂密,生物残积量高,草甸化作用旺盛。所以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较高。
潜育白浆土又称低地白浆土。主要分布在七虎林河、河布沁河流域地势较低的部位。全县面积557996亩,占县总面积的12.7%,其中耕地213578亩,占耕地面积的22.9%。各乡镇均有分布,以阿北、虎头、小木河等乡镇最多,其次是义和、新乐、伟光、新兴等乡。由于该亚类所处地势较低,母质粘重。内外排水不良,地表往往有季节性积水,经常出现土壤内部滞水,长期缺氧而形成嫌气状态,造成还原淋溶条件。其成土:过程是白浆化和潜育化过程。
三、草甸土
草甸土类主要分布在沟谷平原,高河漫滩上,群众称之为黑土、黑朽土、油砂土。全县面积155689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5%,耕地86940亩,占耕地面积的9.0%,垦殖率达55.8%。全县除新兴、忠诚、阿北、小木河乡以外,其他均有分布,以杨岗、宝东、虎头等乡镇最多。这类土壤由于所处地形部位不同,水热状况差异,导致土壤理化性质不同。形成草甸土、白浆化草甸土、潜育草甸土以及白浆化潜育草甸土等4个亚类。
草甸土亚类亦称典型草甸土。总面积77640亩,占草甸土类的50%,其中耕地33117亩,垦殖率为42.6%。
白浆化草甸土是在草甸化成土过程中,又附加白浆化过程而形成的土壤。根据黑土层厚薄又进一步分为薄层和中层两个土种。总面积36832亩,其中耕地14449亩,占耕地面积的1.45%。主要分布在杨岗、新乐、宝东等乡,义和、伟光两乡也有零星分布。
潜育草甸土又称沼泽化草甸土,是草甸土向沼泽土过渡类型。总面积32577亩,占县总面积的0.7%,已垦耕地20254亩。主要分布在沿河低平原和岗间谷地上,杨岗、宝东、义和、新乐、伟光、迎春、新兴等乡镇较多,东方红、东风、阿北也有分布。
白浆化潜育草甸土也是草甸土向沼泽土之间的过渡类型,但又附加白浆化过程。其分布地形部位在平原中,比潜育草甸土稍高的部位。呈零星分布。全县26983亩,占总面积的0.6%,耕地有21137亩,垦殖率为83.3%。主要分布在宝东、东风、伟光、迎春、新乐等乡镇和七虎林林场等地。
四、沼泽土和泥炭土
沼泽土是虎林县第三大土壤,面积仅次于白浆土和暗棕壤。全县沼泽土面积1018759亩,占县总面积的23.3%。已开垦为耕地的有91576亩,垦殖率为9%。县属乡镇中,除了东风、迎春镇以外,其它乡镇都有分布,其中以虎头、新政、小木河最多。主要在乌苏里江及穆棱河、七虎林河、阿布沁河下游低平原中牛轭湖、碟形洼地、线形洼地上。根据泥炭化、潜育化程度的差异。沼泽土分为草甸沼泽土、泥炭殖质沼泽土和泥炭沼泽土3个亚类。
草甸沼泽土是草甸土向沼泽土方向发展的一个过渡类型。其地形部位,较其他沼泽土地势高一些。全县总面积627233亩,占县总面积14.3%,已垦耕地38050亩。除了杨岗、永红、太和、东风、迎春等乡镇以外。其它乡镇均有分布,其中以小木河、虎头两乡最多。
泥炭腐殖质沼泽土地处低平原较低的地形部位。常年积水。面积257698亩,占县总面积的5.9%,已垦耕地39813亩,垦殖率为15.4%。主要分布在虎头、小木河、东方红、新政、新兴、太和、新乐、宝东、永红、阿北等乡镇。自然植被为毛果苔草、乌拉苔草、小叶樟漂筏苔草、水木赋、睡菜、泥炭藓等。
泥炭沼泽土分布在较泥炭腐殖质沼泽土地形更低的洼地。多呈零星分布。面积133828亩,占县总面积的3.1%,其中垦为耕地的13713亩,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如新兴、虎头、阿北、新政、小木河以及东方红等乡镇。泥炭沼泽土按其泥类积累过程和剖面特点的不同,划为泥炭沼泽土和漂筏沼泽土两个土属。
五、河淤土
河淤土又称泛滥地土壤或冲积土。是发育在河流泛滥地淤积物上的非地带性的幼年土壤。总面积391234亩,占县总面积的8.9%。主要分布在穆棱河、乌苏里江沿岸的杨岗、宝东、太和、东风、忠诚以及虎头、小木河等乡镇。根据河淤土发育程度和附加成土过程不同,可分为生草河淤土、草甸河淤土和沼泽河淤土3个亚类。
生草河淤土多发育在河流沿岸淤积风积的砂包地上。全县3673亩,其中耕地1601亩。主要在义和、东风两乡,杨岗、太和、虎头等地也有零星分布。这类土壤表土层平均15.6厘米,层次分化不明显,通体含砂。地表生长着柳毛、小叶樟、茅草、蒿类。
草甸河淤土也称泛滥地草甸土。全县草甸河淤土总面积153915亩,占县总面积的3.5%,其中已垦耕地59542亩。垦殖率为38.9%。草甸河淤土分布在沿河两岸地势平坦的地方,自然植被以小叶樟为主的杂类草。
沼泽河淤土分布在河泛地中地形低洼部位。总面积233646亩,占县面积的5.3%,耕地为35055亩。垦殖率15%。主要分布在宝东、义和、东风、新乐、虎头、小木河等地,杨岗、忠诚也有零星分布。自然状况下生长着小叶樟、塔头苔草等沼泽植被,受河水泛滥和内涝危害,地表常有积水,土壤过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