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水害

第一节 水害


  虎林县由于地理位置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经常发生水灾,尤其是洪涝灾害。在建国前有历史记载的清末1910、1911年连续两年有水灾;在中华民国时期的1912、1915、1917、1927、1931年均有水灾;虎林沦陷时期的1932、1943、年曾遭受水灾;建国以后,1953、1956、1957、1960、1961、1963、1964、1965、1969、1971、1972、1981年均有水灾。建县75年来。平均每三年多就有一次严重水灾。
  一、建国前的洪涝灾害
  1910年7月,连日阴雨,乌苏里江江水暴涨,沿江一带90户被淹地285垧,颗粒未收。
  1911年农历六月十八、十九、二十日连降大雨,所有厅署南路松阿察河,并西路大小穆棱河、七虎林河及俄属呢吗河,水势猛涨,使沿江、河一带地方水深五到六尺,至廿八日大水才退。西路凉水泉子至黑咀子各屯,虽地势较高,但月初连日大风,吹伤禾苗,遭受灾害。自第一区桦树林子到六区阿布沁河上,沿江、河80余里160户401垧地禾苗被水灾,颗粒无收,成灾10分,农民只好以鱼充饥,勉强度日。
  1912年5月13、14日,厅属四乡及俄属呢吗,连日阴雨,再加上深山积雪融化,雨水并雪水,由穆棱河、呢吗河并乌苏里江夹泻而来,平地水深3—6尺不等。直至6月13日始退,沿江一带所种大田苗根全霉烂。
  1915年自春种以来,阴雨连绵,十分之七八的大田未播上种。6月30日,降暴雨,江水又涨三、四尺,所种田地多被水淹,沿江居民受害严重50余家。8月18日夜暴风雨,致江涌河涨,虎林沿江各村屯又被水淹。一、二、三、四各区未种的地仍然有水,810余垧纳租地灾情8分以上,未升科地(指新开不久的不纳租地),约有2800垧颗粒不收。灾民350余家,583人。成灾地12210亩,房屋倒塌50余间,损失共折羌洋6000余元。
  1917年,秋雨连绵,暴风时作,作物受灾,大田只收七成。
  1927年7月15日开始,连天降雨,江河涨发,水流遍野。17、18日两昼夜,暴涨5尺有余。至23、24日平均水深1尺有余。除山地外,全被水淹,房屋倒塌,牲畜货物被水漂没,有的搬家到山上,有的渡宿在船中。8月14日,开始降雨,涌涨六、七尺、城市沿江商铺多被淹没。从倒木沟到独木河,被淹人口1551人,房屋515间,土地1522垧,淹死1人、淹死马74匹、牛11头、猪517口,大田只收四分。
  1931年入夏以来霪雨连绵,5月中旬乌苏里江水涨过岸,20日才见回消。一、二、三区均被水患。自6月下旬穆棱河涨水,数日始通,第二、四区受水灾严重。前后两次水患,县内所有沿江、河一带均被水淹,水浅的三、四尺,深的七、八尺。一至四区合计,被水灾有592户、淹没耕地3333垧,冲毁房舍354间,淹死猪5940口、牛2头。
  1932年水灾无档案记载。但据县内凉水泉村群众回忆:“那时站在凉水泉山顶一看,东西南北全是水,坐风船从穆棱河北可以直通七虎林河、石青山、大小青山、凉水泉山、良德(共乐村),看南山好象大海里的小岛一样。”
  二、建国后的洪涝灾害
  1953年5月上旬石头河上游连降暴雨,该水库于5月11日开始汇洪,当时堰顶水深达0.5米时,土坝北端与泻洪槽壁连接处,由于坝体渗径不足,产生严重管涌,5月12日上午8点土坝北端决口,下跌水头达7米多,决口直径迅速扩大到10米,下泻流量达150米/秒,情况十分危急。经县、区组织人奋力抢修8小时,堵住决口。
  当年6月上旬,乌苏里江上游连降暴雨,15、16两日水势突然暴涨,水头高达2米。
  第四区(庆丰)安民、安兴两村受灾严重,房屋全部进水,受灾群众120户,人口500人。
  淹没农田200垧。平均水深1.5米以上。县于16日组织人去该地抢险救灾,7月将安民村全部居民动员迁出,安置在第五区富国、湖北两村。
  1956年8月初穆棱河上下游连降大雨,8月9日杨岗水文站最高洪水位99.28米(超过警戒水位0.28米)洪峰流量为827立米/秒,因沿穆棱河无堤防守,全县发生了较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中,杨岗、宝东、富国、义和、忠诚等乡的杨树河、杨岗、永信、湖北、合民、宝东、同和、忠诚、忠信、仁爱等村,共被淹没绝产农田达36420亩,其他全县各乡村受洪减产农田达105000亩。
  1957年8月中旬穆棱河流域受辽东半岛登陆北上的台风影响连降暴雨,当时测得穆棱水文站8月21日一次暴雨116毫米,鸡西水文站143.8毫米,虎林水文站108.4毫米,使穆棱河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大的洪水。全县其他涝洼地农田亦发生较重涝灾。8月28日杨岗水文站最高洪水位99.76米,高出警戒水位0.76米,洪峰流量达1850立米/秒。当年春修3500米长的低标准堤坊,于29日上午8点全段漫堤,并决口30处。县组织大量人员抢救,堵住杨岗、湖北两村的护村堤。并保住桦树村3000亩农田免受水灾。但穆棱河两岸被淹田仍有45850亩,受灾农户245户,9900人。其他各乡、村受涝农田9万亩。
  1960年虎饶垦区从5月上旬至9月中旬连续降雨达700余毫米,江河水位普遍上涨,全垦区耕地大部未能及时播种。全年整个虎饶垦区受内涝、河泛成灾农田面积达200万亩,其中原虎林县受涝成灾面积33.08万亩,减产6成以上。8月中旬穆棱河流域连降暴雨,穆棱河水急剧上涨。杨岗水文站于8月29日最高洪水位达99.44米,洪峰流量达1210立米/秒,穆棱河堤坊杨岗段在8月30日于罐头厂前决口两处,经组织人进行三天的抢修,将决口堵复。8月31日上午9点穆兴大堤湖北闸出现洪峰,最高水位达87.94米。闸北翼墙前后开始严重塌坡,翼墙随即倒塌,三孔小闸口前后出现翻水旋窝,小闸体亦随之下沉,至晚21点北三孔闸室全部沉没,大闸桥盖板北端亦塌沉河底。9月2日闸北土堤已决口50米宽,并继续坍塌扩宽,决口流量高达400米/秒。县里经组织人奋战五昼夜护住。
  1963年8月中旬穆棱河流域连续降50毫米以上的暴雨。穆棱河发生较大的洪水。8月24日20点湖北闸北出现洪峰水位为87.74米。闸上下水头差3米,流速为5米/秒,下泻流量达200米/秒。由于八字堤裹头块石护坡结构单薄,受到下泻高流速的水流淘刷,块石护坡严重下滑坍塌,危及八字堤裹头安全。县组织人力经9昼夜奋战,稳住险情。
  1964年8月19日至21日穆棱河流域受气象倒槽影响而普降暴雨,仅杨岗地区降暴雨117毫米、虎林地区降88.4毫米,洪峰于8月25日早2点到达杨岗水文站。最高洪水位99.86米,洪峰流量达2740立米/秒。8月23日早4点达湖北闸穆兴堤,闸前最高水位88.57米,虎林水文站最高水位99.73米,超过警戒水位0.43米。8月25日—26日,穆棱河洪峰先后到达杨岗、湖北闸、湖北闸八字裹头、穆兴堤全面告急。杨岗段杨树河东堤下游300米长段漫顶;罐头厂前段鼠洞管涌险遭决口;杨岗堤其他段60%堤水相平;湖北闸八字堤裹头护坡又开始下滑;穆兴堤堤顶漫堤段达1600米,其余50%段堤水基本相平,堤后严重散浸;闸南段子堤滑坡严重;一险段子堤后主堤堤顶数处管涌,险遭决口。县组织人力经过10昼夜奋战完成抢险。
  1965年8月初穆棱河流域由于受台风影响,连降暴雨,穆棱水文站8月3日、5日暴雨达189.8毫米,鸡西3日暴雨114毫米,密山124毫米。使穆棱河上下游发生了解放以来特大洪水,8月10日洪峰进入虎林县境内,当日2点到达杨岗水文站。洪峰流量达3090立米/秒。8月11日中午12点洪峰出现穆兴大堤湖北闸前,每小时上涨速度为0.7米,当日13点出现洪峰,最高水位达88.82米。全县全力以赴经过6昼夜拚搏奋战,加固了堤防,抢救了险段,安全渡过洪峰。
  1971、1972两年中由于冬雪大,春季多雨,秋季暴雨,连续遭受严重春涝。1971年包括农场部分遭受严重春涝,受灾面积80万亩,其中公社部分受灾面积20万亩。1972年受到严重春秋两涝,成灾面积110万亩,其中公社部分36万亩。
  1981年自6月下旬至8月初连续降了4次暴雨,最大一次暴雨值为197毫米,最低为80.9毫米。七虎林河、阿布沁河上下游普遍出槽,石头河水库连续6次溢洪。云山水库已数次溢洪,该库在第二次益洪时,加之七虎林河形成洪峰中游漫滩宽4—5公里,一片汪洋。当年县属成灾面积60万亩,其中绝产42万亩。农田水利工程水毁严重。西部杨树河、裴德里河、石头河回水堤决口15处。大莲泡涝区铁东、铁西截流沟渠堤漫堤决口24处。云山水库土坝发生严重滑坡,冲毁小型水库、塘坝各1座及各项水利工程建筑物34处,冲毁桥涵114座。7月21日大莲泡涝区铁东截流沟由手超设计标准连降暴雨而导致新乐西山段决口,泻流冲刷铁路,冲毁铁路200米,停车11个小时。县组织人力共分五片包干抢险救灾。
  虎林县受台风北上、江淮气旋东移和东北涡的影响,时常出现暴雨。1979年8月份,一场大暴雨,使穆棱河两岸60—70%的高棵作物倒状。虎林县暴雨历年总出现次数为50次。从6月—10月都可能出现。7、8月为盛期,占70%。持续不到1小时的占57%,大于1小时的占38%,大于4—6小时的占4%。暴雨分布,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略高于中部、东部、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