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机具改革和推广 1963年,为解决大豆机播、机管和机脱问题,伟光机耕队把播种机加上小铧播种大豆,把播种机与中耕机串联垅作大豆,全县15台脱谷机有13台改了脱谷轮进行脱粒,大豆破碎率不超过0.5%,脱净率达95%以上。1969年。试制虎头苗耙和忠诚的三角苗耙,当年推广150台。1971年改为悬挂苗耙,之后达到每大队1台。班次作业量达500—800亩,代替人工150至250个,灭草率达80%以上,并推广到全牡丹江地区。1974年试制草炭机和颗粒肥机。到1976年,全县草炭机达到25台,颗粒肥机60台,两机受到有草炭资源的队的普遍欢迎,并投入使用。当年在富荣大队改制第1台五铧犁深松铲和七铧犁深松部件,到1975年,改制深松犁50台,1977年改制深松七铧犁、播种机35台,以后每队都应用这项技术,玉米垄沟深松增产13.7%,大豆增产5%—11%。1974年试验和推广马拉双垅旋转疏苗器100台。1977年。试制推广护苗器8台,移行器14台,冻土犁两台。冻土犁冬季开沟可达20至30厘米,又可用于刨冻粪,一天工效等于100人的工作量。
对大豆机收,1972年开始试验,1980年推广大豆低割装置70台,并生产脱粒机部件,搞皮带轮改装。1982年,机收和拣拾占大豆面积的46.4%,地区局在虎林县召开现场会,把经验推广到全区。
1972年,改良牵引收割机第三清洁室之后,全县普遍采用这一经验,并推广到外县。
1975年,试制和推广“三双”(双盘、双铧、双杯)部件。新乐公社机管站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七铧犁、扣种机的破茬、掏墒、深施肥、下种、深松、起垄、镇压多道工序一次完成的革新。全县推广了这一机械120台。可双条播大豆,平条播玉米。应用这一技术,大豆亩增产11斤。
虎林县农业机械增加情况表
表3—21
单位:台、马力
虎林机械化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3—22
单位:万亩、马力、亩、标准亩、公斤、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