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畜牧饲养管理

第二节 畜牧饲养管理


  虎林县的畜牧业生产,以养马、牛、猪、禽为主。饲养方式随着生产发展而不断进步。1957年以前,生猪主要是个体饲养,一直沿用粗放的饲养方法。如:夏季集群放牧,放牧归来后补喂饲料。冬季圈养,定时饲喂。饲料主要有黄豆、豆饼、豆皮、玉米杂粮、糠麸、蔬菜、秕谷糟渣等。饲料加工水平很低,主要靠刀剁锅煮,之后给粥料,喂温食。猪圈多用木杆或木板夹成,扣一猪圈帽子,以使防寒遮雨。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转为集体养猪,当时饲养方法没有大的改进。1970年,猪舍建设被逐年重视起来,加强了猪舍防寒设备,新建简易猪舍10251平方米,确保仔猪安全过冬。有的大队实行分群养、分槽喂的方法,母猪有了产仔房。1974年全县普遍能够使用机械粉碎饲料。1975年,全县推广凉水泉大队养猪经验,实行机、井、房、舍、库、室6配套,饲料精、细、青搭配,常年不断青。管理上实行定产、定酬、超产奖励方法,推动了养猪大发展。至1976年,全县已有143个生产队建成“三舍两室一库”,有38000平方米永久性的砖瓦结构的猪圈和暖室。1978年,在200多个猪场精简了98名饲养员。淘汰了700多头劣质母猪和40多头劣质公猪,选留1000多头后备母猪和50多头种公猪。改造了5500平方米的旧猪舍,新建一批暖舍。60%的猪场舍、机、库、井房5配套,其余的实行了舍库两配套。8个猪场办了小型制药厂,做到及时防疫,基本控制了猪的疫病发生。
  从1981年开始,出现了一批养猪专业户,饲养管理水平逐年提高。
  1952年搞互助组时,是个体养马。1956年合作化以后,马匹为集体所有。变长期分散饲养为集体饲养。各生产队都建大畜舍,能容纳百十匹马。这一时期,小家小户的牲口聚在一起,由于饲养经验不足,有少数牲口生病或死亡。由于不断的总结经验,培训饲养员,建立各项制度,实行分槽饲养,老弱适当加草加料,细铡草,精心喂,注意圈舍和马体的清洁。每年留足饲料,加强对马匹的饲养管理,使马匹饲养越来越好。1983年以来,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各种生产责任制的普遍落实,马匹承包或卖给个人,由集体饲养又转为各户饲养。由于马匹成为各承包户的主要生产工具,所以,饲喂十分精心。
  县内黄牛多为使役牛。本地农民一般对黄牛持有偏见,饲养管理都比役马差。合作化前,个体饲养时管理稍好,有部分家养牛夏有棚,冬有圈,饲草以农作物的秸杆、羊草、豆皮等为主,饲料有豆饼和豆渣子等。合作化后,对黄牛实行集体饲养,有的队常年不给精料,多无圈棚。因为饲养粗放,管理不善,犊牛成活率也低。由于1983年以来集体黄牛作价卖给农户,使农民增加了责任感,饲养管理改善,因而也加快了养奶牛事业的发展。对奶牛的饲养管理优予黄牛,牛舍保温,饲草以羊草、稻草、谷草为主,饲料以黄豆、麸子、青贮饲料为主。
  养鸡多年沿用传统方法,即夜间圈进鸡笼,白天散放。主喂小颗粒粮食和糠麸、菜类。80年代初乡村城镇一批养鸡专业户开始出现,城镇养鸡户可以购买混合饲料和添加剂饲喂,提高了养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