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牲畜繁育
第三节 牲畜繁育
1949年以前,虎林县牲畜一直处于杂交杂配,自然选配的状态。品种混杂、血缘不清。农民饲养的马、牛多属蒙古马、蒙古牛品种。猪禽多为当地的土种。伪满康德4年(1937年),日本开拓团、关东军、各株式会社等先后从日本带进各种品种畜禽与地方畜禽杂交,使当地畜禽逐渐改良。到伪满康德12年(1945年),马的品种主要是“英纯血”,数量较少,为日本军人乘骑,与现有马无血缘关系;重型挽马“潘秀龙”为开拓团的主要挽马。此时本地品种的“蒙古马”、“杠子牛”、“二民猪”、“大骨鸡”已不复存在。饲养的主要有“巴克夏猪”、“来亨鸡”、“荷兰奶牛”、“绵羊”等。
1950年,县成立配马站。配马站负责选留、串换、调剂地方良种马。淘汰劣质公马,实行孕马保胎繁育措施等。同年成立了县种马场。马场从农村收购了日伪遗留下来的纯种“潘秀龙”和“英纯血”种公马5匹。1953年后又陆续购入“苏重挽”和“阿尔登”马30匹。1967年兴办工人授精站,1977年发展为12处。其中社办1处,大队办5处,大队联办6处。办起输精点11处,拥有种公马18匹。因此,使全县大批马匹得以改良。改良的马比一般马体高且长,胸围增加2—10%,挽力提高50%。人工授精使马的受胎率也比从前提高,1972年马的受胎率为81.9%。1975年,全县改良马占30%,至1978年达64%。70年代末期,由于机械化的发展,马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被机械代替。从1957年以来,引入了“朝鲜牛”、“短角牛”、“西门达尔”牛、“海福特”荷兰牛,共计270头。从1976年开始,采用冷冻精液配种新技术改良黄牛。引入了肉用型品种“利木赞”、“夏洛来”牛精液,兼用型品种“海福特”、“西门达尔”牛精液,役用型品种“朝鲜牛”精液,乳用型品种“黑白花”奶牛精液。每年改良当地黄牛200至300头,改良犊牛100至200头。
1976年,全县设冻精配种站4处,输精点6处。至1985年,冻精配种站发展到12处。用冻精配牛1100头,其中奶牛800头,黄牛300头。配种技术人员增加到30人。
县内猪的品种主要是以当地民猪为主。民猪属脂肪型,生长发育慢,瘦肉率低。从1955年开始,利用杂交优势,大力开展猪的改良工作。到70年代末,引入各品种种猪1300多头。引入的品种有3个类型:脂肪型有:“巴克夏”、“吉米洛夫”;瘦肉型有:“长白”;兼用型有:“哈白”、“苏白”。
这一时期,主要是用“哈白”、“苏白”猪改良地方品种。到70年代后期,纯地方品种猪已极少见。从7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引入瘦肉型猪种,主要品种是“三江白”猪。
到1985年,累计引入“三江白”种猪550头,约占全县种猪的一半。生产的商品猪约50%为瘦肉型,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