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治涝工程

第六节 治涝工程


  一、大莲泡涝区治理
  大莲泡河发源于辉崔西南,穆棱河北岸,东北流向,经大连屯、兴华、宝东、平原、新乐、伟光、新兴、大坎子汇入七虎林河。全长83公里,河宽3—10米,深1—2米,异常弯曲,无连续性明显河道,仅有地表径流通过重湿地组成的水泄泡沼洼地向下横排,每遇暴雨河水出槽与两岸沼泽连成一片,丰水年两岸连接水面达100—300米,排水极为不畅,汛期其下游与七虎林河洪水顶托。
  大莲泡河沿岸涝区,南至石青山北麓,西至穆棱二干,北临云山中干,东滨七虎林河南岸,总面积为457.6平方公里。其中丘岭山区为80平方公里,其余全部是平原。涝区内有宝东、太和、新乐、伟光、新兴等5个乡,13个村,2680户,12236口人,87446亩耕地,是虎林县重点产粮区。
  建国以来至1985年国家投资425.4万元,治理大莲泡涝区完成土石方310万立方米,投工280万个,完成36公里总排干1条,铁东、铁西45.7公里大型载流沟两条,130公里配套支渠91条,小型截流沟11条,小型排洪道6条,大小桥涵162座。
  涝区经过治理效益十分显著。排水后可垦荒地有27万亩,已开荒5万亩。粮食产量稳步上升,1985年涝区内粮食平均单产达到500斤。涝区耕地面积占全县25%,而总产却占全县40%。1985年水稻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涝区治理后基本解除了涝灾威胁。
  二、阿北涝区治理
  阿北涝区位于虎林县东方红镇以东的阿布沁河左岸的山前倾斜平原。其范围:东至虎饶公路,西部和南部以阿布沁河为界,北临完达山南麓。整个涝区呈东西窄长形,南北平均宽12公里,东西长33公里,涝区总面积399.9平方公里。
  中共黑龙江省委在1978年作出了“阿布沁河以北50万亩左右荒地,由地县开发利用,以解决牡丹江地区粮食自给问题”的决定。同时,牡丹江地委在虎林组建“牡丹江地区阿北垦区指挥部”。从1979年3月开始勘测设计,于1982年5月动工,土方工程全部采用机械施工。截止1985年完成截流沟1条,全长20公里,排水干渠8条,全长85公里,永久性建筑物13座。以上工程共完成土石方352.5万立方米,完成国家开荒投资370万元,动用人工6.5万个,机械施工班次3.5万个。
  该涝区经过治理,在尚未完成配套工程的情况下,效益亦较为显著,基本解决了阿北涝区的排水出路。使阿北、新政两个乡,东方红镇、小木河乡的一部分和东方红林业局的三个作业点,共13个村屯受益,人口4103人。截止1985年已开垦荒地16.6万亩,现在达到三年一遇除涝标准的耕地2万亩,其它耕地涝情亦大为减轻。东部截流沟有效地控制了坡洪,做到了高水高截。据初算建成后的三年来共截坡洪总量1.2亿立方米,减轻了西北河(阿布沁河的一级支流)流域的洪涝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