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采集

第一节 采集


  在县境内的森林丘陵,生长着种类繁多的可供食用的山野菜、野果、食用真菌和可供入药的中草药材,当地人民在很早即从事采集。
  在野果方面,采集山葡萄、山核桃、榛子和松籽等。建国初期产量较多。1949年榛子收购5000公斤。到1955年增收到14000公斤。松籽、核桃、榛子、橡子、山葡萄5个品种,每年收购量达30吨。
  在食用真菌方面,采集木耳、蘑菇。山木耳每年能收500公斤以上。1967年收购的最多,为844.5公斤。1973年以后就减少了,仅收75.5公斤,数量不断下降。蘑菇种类繁多,主要采集猴头、元蘑、榛蘑、松蘑、花脸蘑、油蘑、榆黄蘑、口蘑、白蘑等。也是在建国初期收购量高。1949年收购1500公斤,1955年收购3000公斤。60年代后每年能收1500公斤左右。1966年最高,为4920公斤。
  1973年以来,随着山野菜采集增多,开始向日本出口薇菜和蕨菜。采集的山野菜,有薇菜、蕨菜、黄瓜香、剌嫩芽、山花菜、土当归、猴腿等10个品种。供销系统1973年收购35600公斤,至1985年增至88550公斤,收购量一年比一年高。其中薇菜、蕨菜采集较多。1980年6月在独木河村试制薇菜干,当年生产200多公斤,但不合格。第2年合格菜达到6吨,因此吸引群众为出口积极采集。供销系统薇菜收购的数字,几乎年年上升,至1985年收购量达57500公斤。蕨菜也是盐渍后销往日本。外贸局1973年收购蕨菜105吨,1980年增至258吨。
  中草药材的种类很多,有77科198种。根茎类有人参、平贝、桔梗、苍术、独活、灵仙、柴胡、龙胆草、百合、玉竹等30种。果实类主要有牛错籽、水红籽、车前籽、苍耳等30多种。花叶类有大蓟、小蓟、木贼草、血见愁、老鹤草、透骨草、鹤仙草、泽兰、圈百、艾蒿等40个品种。皮木类有黄柏、白鲜皮、榆树皮、寄生、松节、接骨木等十几种。
  其中山参、龙胆草、细辛为珍贵药材。1949年收购山参70两。1952年收购量较高,为200余两。1959年收购60余两。1965年至1970年,每年收购量下降到20苗(计量单位源于史料,无法与两统一)左右。1970年以后又有所下降,每年仅收2—5苗。龙胆草1957年仅收0.5公斤,至1978年增至4696公斤,1979年后逐渐下降,1985年仅收87.5公斤。细辛1959年仅收1公斤,1984年增至167公斤。黄柏、鲜寄生、剌五加、北五味子是闻名国内外的大宗药材。1956年到1985年底,黄柏累计收购量102万公斤,鲜寄生累计收购量47.2万公斤,刺五加累计收购量11.9万公斤,五味子累计收购量4.1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