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鱼类养殖
第三节 鱼类养殖
1958年,虎头渔场抽调1名干部,3名工人,从兴凯湖养殖场购进鱼苗18万尾,当年建池20亩,组建7个鱼种生产点。饲养几个月,当年放于石头河子水库。同年,义和村民在穆棱河自捕鲤鱼种900尾,在村边池塘饲养,当年每尾长到9两。这是我县首次在鱼种和成鱼养殖上获得成功。
由于种种原因,虎林县养鱼事业中断了多年。直到1980年,农村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人工养鱼又在农村普遍开展起来。这一年,团结水库20亩水面,亩产130公斤,创全县养鱼亩产最高纪录,带动了全县养鱼事业的发展。1982年养鱼点发展到24处,水面达5226亩,养鱼产量由1980年的20吨,猛增到62吨。1983年养鱼生产点达到78处,水面达6586亩,产量达150吨。并出现了两个县内高产户。一个是宝东公社共乐大队朱森龙放养7.3亩水面,亩产312公斤。另一个是义和公社义和大队社员夏广玉,经营5亩水面,亩产265公斤,获利2500元。
为适应养鱼生产的发展,做到苗种自给,1982年省投资4万元,在东风公社复兴大队建立全县第1个社队鱼种点。这个点有鱼种池100亩,越冬池70亩。转年投产25亩,生产秋片鱼种26.3万尾,获利7100元。1982年省给小水面改造款3.5万元,在湖北、耕农等13个村屯共改造水面12800亩。1983年省又给虎林县养鱼扶助资金46万元(内有周转金28万元),建社队鱼种点资金36万元。在杨树河、六人班等15个大小队建鱼种池900亩,越冬池270亩。1984年投产465亩。1985年全县实现春片鱼种自给有余。
1985年,全县共有养殖水面9199亩,其中池塘3046亩,水库4480亩,河沟1673亩。
虎林县养殖水面可划为以下几个区
一、乌苏里江沿岸泡沼自然捕捞养鱼发展区
本区位于乌苏里江西岸,北至七里沁岛。南至松阿察河口,包括小木河乡、新兴乡、虎头镇、虎头渔场。境内有大木河、小木河、独木河、七虎林河、阿布沁河,下游的大、小穆棱河水面。再因本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雨水充沛,积水丰富,因此有大小泡沼452个,有可供改造成养鱼的大面积沼泽地。本区水面约为137204亩,占全县水面总面积的63%。可养鱼水面9589亩,占全县可养鱼水面的59%。本区自然捕捞水面为127615亩,占全县自然捕捞水面的63%。本区产量占全县总产量的80%多。主要用亮、网、钩捕鱼,有挂网、翻网、拉网、圈网、快钩等。
二、山地库塘养鱼区
本区包括迎春、东方红镇、阿北、新政、永红乡和杨岗镇部分村屯以及石青山周围山地。有阿布沁河、七虎林河、独木河、小木河、七里沁河以及它们的支流,西北河、西南岔河、小西南岔河、东、西半截河、小七虎林河、小青河和石头河上游水面,又有石头河水库和云山水库。地区地势较高,有一定的养鱼条件。本区水面总面积约27631亩,占全县总水面17%,可养鱼水面4600亩,占全县可养鱼水面的28%。因本区水流多经密林、山谷,水温较低,因此特产冷水性自然鱼类,如细鳞鱼、狗鱼等。
三、穆棱河沿岸保护繁殖养鱼区
本区为平原,包括县良种场和忠诚、东风、义和、新乐、宝东乡以及杨岗镇部分村屯,有大、小穆棱河的中上游和北大通河、大莲泡河以及松阿察河、石头河、杨木河、杨树河的一部分以及泡子13个。本区总水面1827.5亩。占全县养鱼水面的11%。
穆棱河沿岸人口稠密,过去渔业发达,鱼类资源丰富,特产大鲤鱼。现在庆丰农场大桥和湖北闸一带的穆棱河段为常年禁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