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国前的工业
第五编 工业
第一章 工业概况
第一节 建国前的工业
虎林,由于开发设治较晚,继有农业之后,于清末民初才有一些手工作坊。据宣统三年(1911年)虎林厅档案记载:当时有德盛铁炉、王家砖窑、天发宝砖窑、付振升木匠铺4户,从业人员23人。民国5年(1916年),虎林县公署档案记载:有油坊12户,烧锅9户,砖厂1户。铁匠炉1户。年产豆油9吨,白酒3.75吨,红砖3万块。至民国10年(1921年),县公署档案记载:有私营油坊16户、烧锅9户、黄酒1户、铁匠炉1户。年产豆油17.2吨,白酒4.78吨,黄酒3.3吨、三项工业产值7850元。至民国20年(1931年)全县从事工业的人口160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1940年,日本侵略军加剧了殖民地经济统治,使虎林的工业处于苟延残喘的境地。据伪满资料统计:1934年尚有烧锅3户,制粉厂6户,油坊21户,铁匠炉8户,铧炉1户以及靰鞡铺、洋铁铺、成衣铺、木匠铺、鞋铺、刻字店、表铺等。至1936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只剩3户油坊、5户烧锅、3户成衣铺、2户木匠铺、3户铁器厂。到1945年8月,日本侵略战争造成原料无来源,无法再生产,只剩下豆油、白酒兼营的工厂3户,年产豆油仅两吨。有印刷厂1户,铁匠炉29户(包括农村),自行车修理、洋铁铺5户,表铺8户,刻字3户,木匠铺3户,靰鞡铺两户,鞋铺1户,铧炉1户和成衣铺等,从业人员170多人。
1945年8月“光复”至1949年建国期间,在中共虎林县委、虎林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与扶持下,工业逐渐得到恢复发展。3户私营油酒厂有两户在1945年冬相继开业,并在虎林街内新建了1户私营酒厂。此时,自行车修理和黑白铁加工增为10户,修表刻字增为7户。1946年开展反奸清算运动,将大地主、汉奸李象山为股东的德盛泉烧锅,没收为地方国营工厂。不久,又没收了大地主景占武在太和开设的永盛和烧锅为地方国营企业。至1947年建立7太和解放炉、民生油坊等地方企业。至1948年底,全县共有地方国营油坊7户、烧锅1户、皮革厂1户、粉房1户、木铁工厂1户、肥皂工厂1户、铁匠炉1户、以上都是小型的手工业工厂。个体手工业、又有一些相继开业。在此期间,对私营的“文友”印刷厂拨给了资金,扶持其发展。为了加强对地方国营工业的管理,县政府于1949年2月,设立了企业公司。对地方国营工业进行了一次整顿(该公司于1950年10月撤销)。经过调整,地方国营工业只留民生油坊、太和造酒厂和民生皮革厂3家,其余全部关闭。因当年逢严重旱灾,精简机构和人员,所余3个厂至当年第4季度停产。1949年全县地方国营工业总产值18.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