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化工、配件

第四节 化工、配件


  1957年5月,自行车修理社内设了橡胶车间。1958年县与农垦局合并,橡胶车间并入地方国营农机修配厂,为该厂橡胶车间,人员增至12人。并增加了油封、胶垫橡胶杂件的生产,进行轮胎翻新。1962年县与农垦局分开,恢复集体所有制,改为橡胶修配合作社。1964年10月14日,工业实行调整,与五金生产合作社合并,改为橡胶车间。1966年7月,归集体所有制的红卫机械厂,仍作为橡胶车间。
  1970年2月,由县财政投资,扩建为地方国营橡胶制品厂,人员发展到23人,年轮胎翻新能力为1000条。1976年至1980年,共翻新轮胎12600条,工业总产值470万元,总利润93000元。1979、1980两年,经县财政投资,购进18英寸炼胶机1台,整圆硫化机12台,2.5吨液压平板硫化机4台。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81年的7738元上升到1985年的19896元。轮胎翻新由原来的6个型号发展到12个型号。汽车配件和农机配件由原来的零星加工发展到定型系列产品。1985年已能生产汽车配件47种,农机配件85种127个规格。杂件产值,1980年达19000元,1985年增加到227000元。至1985年,全厂职工已发展到96人,固定资产净值增加到80万元,流动资金增加到466000元。
  除橡胶制品厂外,1982年,义和乡综合厂开业,主要生产橡胶杂件,职工10人。1985年生产3万件杂件,产值60万元,利润6000元。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百厂县,曾发展了几十个化工厂,因无原材料,成本高,技术差,巩固不住而下马,1970年,虎林制酒厂设磷肥车间,有职工60人,从西林子购硫铁矿砂作原料,生产硫酸和磷肥。县房产处建烧碱车间生产液体碱。县酱菜厂建玻璃车间生产玻璃瓶子。这3个厂均于1971年停产。1975年5月,建地方国营腐植酸胺肥厂。1976年改为钾肥厂。因产品无销路,1978年12月停产。
  1983年5月,为供本地需要,建地方国营北方化工厂,生产沥清,职工16人。后因质量不过关,至1985年5月1日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