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机械

第六节 机械


  建国前,只有修自行车、修钟表、铁匠炉、洋铁铺、铧铁炉等行业。
  建国后,始有机械加工业,而且发展较快。包括机械加工、机械设备修理、金属品制造和铁制小农具加工。建国后几个主要年份机械工业的总产值是:1952年8.5万元,1957年8.1万元,1961年68.7万元,1965年48.3万元,1976年459万元,1978年645.5万元,1985年817万元。至1985年,县、乡、镇全民和集体机械工业已发展到23家。
  一、机械加工
  1954年县供销社农具厂购置了1台8尺的机床。不断增添新设备,至1958年改为全民所有制地方国营机械厂,担负拖拉机等机械修理和制造零配件的任务。1962年改为农机修造厂。1966年6月,集体的小农具社和铁业社合并成立了红卫机械厂,开始担负机械修理与零配件加工任务。1970年至1974年主要生产扬场机。1976年至1985年主要生产饲料粉碎机。1969年成立了地方国营虎林县机械厂。建厂之初,搞些对外机械加工和自我装备简易机床、牛头刨等。1973年以来,进行石油配件生产。1971年成立了地方国营虎林县工具厂,1973年改为机床附件厂,1984年更名为牡丹江万向节厂。从1971年到1975年主要生产机床活顶尖产品。1977年以来主要生产万向节总成,兼生产机床配件。1976年成立了地方国营虎林县汽车修配厂,主要进行汽车的大中小修。1984年5月县地方国营农机修造厂和虎林县机械厂合并为石油机械厂。全县至1985年底,共有石油机械厂、汽车十字轴厂、汽车修配厂、红卫机械厂4家机械加工厂,共有职工807人,固定资产581.4万元。
  二、机械修理
  1954年前,虎林镇有从事钟表修理的8家,自行车修理的3家。1952年有从事工具仪表修理的2家,自行车修理的3家,钟表修理的2家。1956年成立了自行车修理合作社,钟表修理户成立合作小组,并入该合作社以后又单独成立了钟表刻字社。
  乡、镇机械修理企业有:太和修配所(1969年开工生产)、虎林镇铁业修配厂、新乐农机修理所、义和修配制造厂。这4个乡、镇修配厂,1985年工业产值共16.3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机械修理行业发展迅速。至1985年末,全县有机械修理个体户18户,(1982年开工3户,1983年开工1户,1984年开工6户,1985年开工8户)从业人员18人。自行车修理13户(1982年开工1户,1984年开工5户,1985年开工7户),从业人员共13人。家用电器修理28户(1982年开工2户,1983年开工3户,1984年开工13户,1985年开工10户),从业人员28人。小五金修理8户(1982年开工4户,1983年开工1户,1985年开工3户)从业人员8人。钟表刻字25户(1980年开工1户,1982年开工10户,1983年开工1户,1984年开工7户,1985年开工6户),从业人员27人。合计机械修理个体户92户,从业人员94人,资金8.4万元。
  三、金属制品
  1935年县内洋铁铺已发展到10户,还有3户银炉。
  至1945年“光复”前,全县从事黑白铁加工兼自行车修理行业3户,12人。专门从事黑白铁加工的5户10人,主要生产水桶、水壶、水舀子、炉筒、喷壶、铁皮炉子、各种油流子,豆油灯、火油灯等黑白铁器。
  1950年,县内黑白铁加工发展到16户。至1954年降至14户,有19人。
  从1956年1月手工业合作化到1980年,全县黑白铁加工基本是五金生产合作社独家经营。1979年,五金合作社转产改为锅炉厂后,还保留了黑白铁车间。此时黑白铁车间加工水桶、洗衣盆等较大的器皿。该厂1982至1985年共生产锅炉82台,其中1985年生产锅炉49台。
  1982年后,县内出现了黑白铁加工个体户。1985年统计,共有6户,从业人员6人。
  四、铁制小农具加工
  县内铁制小农具加工业(群众称之为“铁匠炉”)发展较早。
  清宣统三年(1911年),县内有德盛炉1处,从业人员4人。
  民国4年(1915年)铁匠炉仍是1户,以生产二、三、四齿子和挂马掌为主,基本是农工兼作。
  民国17年(1928年)开设兴顺铧铁炉1处,生产犁、铧与大镐,6人从业,5天开1次炉。
  伪满康德2年(1935年),铁匠炉发展到3户。至1945年“光复”前,全县烘炉已发展到21户,每户从业人员一般2至3人。铁匠多从山东、辽宁迁来,打铁技术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已能满足全县农业生产对铁制小农具的需求。
  1945年和1946年,因战争原因,铁匠炉停业。1946年12月1日,县政府成立了铁木工厂,从业人员12人。1947年以后,虎林县从事生产铁制小农具的共有18家。虎林镇内从业人员有25人。
  1949年9月,县铁木工厂移交给县湖北农场。1951年,县供销社在杨岗组建了农具厂,从业人员8人。1952年4月,在虎林镇成立了农具修理厂(即今石油机械厂),人员12人。有1台皮带车床。兴顺铁铧炉在1953年归到农具修理厂,为铸造车间。生产犁铧、大镐和炉具。
  1955年1月25日,杨岗农具厂转为集体所有制,改称铁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5月23日,虎林镇成立了铁业生产合作社(即今红卫机械厂),在太和成立了烘铁炉组。这3个铁业生产合作社、组,均于1959年7月1日,随着全县成立“人民公社”转为全民所有制工厂。
  1962年10月,县手工业联社,从5个农场接收了原手工业社的铁匠炉,相继在虎林镇恢复铁业生产合作社。杨岗、新乐、伟光3个公社接收了铁木工厂,成立铁木生产合作社。1964年7月,迎春镇成立了综合服务社,人员32人,都是集体所有制。杨岗、新乐和伟光3个公社与迎春镇承担全县的锹、镐、锄、镰、铧等铁制小农具生产任务。杨岗铁木社生产的镰刀,曾广泛受到好评。1976年以后,因多以机器生产小农具,因此,杨岗铁木生产社和迎春综合社被迫关闭,移交给杨岗公社和迎春镇。由县手工业联社(红卫机械厂)1家承担铁制小农具和半机械化农机具生产的任务。
  1981年以后,个别烘炉再次开业。至1985年,全县共有9户,从业人员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