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食品
第十节 食品
县内食品加工业有粮油加工、水产加工、肉类、酿酒、糕点、糖果、清凉饮料、调味品、乳制品及卷烟业。粮油加工、酿酒、糕点、调味品发展较早,其余均是建国后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几个主要年份食品加工业的产值是:1949年18.2万元,1952年41万元,1957年166.1万元,1961年284.4万元,1965年232万元,1976年760万元,1978年916.8万元,1985年1824万元。至1985年,全县全民与集体的食品工业已发展到36家,个体食品工业已发展到113户。
一、粮油加工
远在民国元年(1912年),就兴起了油酒加工作坊。当年在黑咀子有“复兴东”烧锅开业。之后又兴建了几户油坊榨油。至1916年,私人油坊发展到12户,从业人员44人,年产豆油9吨。
1918年,宝东村大地主解启恩的“宝太东”烧锅兼油坊开业。至1921年,全县私营油坊发展到16户,年产豆油17.2吨。
1924年,地主景占武在黑咀子建立了“永盛和”烧锅兼油坊。1927年资本家肖鹤年、大地主李象山合股在安乐镇开设了“德盛泉”油酒综合作坊,拥有1台碾米机、6眼螺旋榨油机和全套制酒设备,是全县最大规模的作坊。1929年6月宋文贞在虎林县城(虎头镇)开设了“公正远”油坊。至1934年,全县酒坊已发展到21户。当时的油坊一般是冬季生产,夏季停工,间断性地生产。由于处于殖民地环境,民族工业逐渐被摧残。至1939年,大部分倒闭,只剩4户油坊,从业人员只有24人。至1941年,油、酒兼营的私人工厂只剩3户,年产豆油仅两吨。
1945年8月,“光复”后,“德盛泉”、“永盛和”油酒兼营的工厂继续开业,一直到1946年反奸清算时被没收归地方国营。至1948年,县内国营油坊发展到5家。1949年,经过调整合并,剩有民生油米厂。1950年10月,地方国营太和烧锅与民生油米厂合并,为虎林油酒厂,兼营粮食加工。
1950年,县联社在富国村建了油房。1951年3月6日,杨岗联社建了油房。1952年,县油酒厂的制酒车间停产,改为油米厂。这时油米厂进行技术改造,出油率不断提高。使用上24眼人力螺旋榨油机,增加了生产能力。
1955年5月,成立了地方国营制米厂。1959年建立了联产、稻谷两个车间,加工能力增强。1981年地方国营虎林制粉厂成立。
至1985年,全县已有地方国营油厂、米厂、粉厂3家。各乡、镇均有油米加工厂。
二、卷烟
1977年10月,二轻系统的皮革厂设立了卷烟车间,生产了“虎王牌”、“青松牌”两个品种的雪茄烟。至1978年7月,根据黑龙江省革发(1978)143号文件指示停产。
1982年10月,重建集体所有制的烟厂。当年生产了7个品种1千大箱雪茄烟。至1983年,人员达147人。当年共生产了6763大箱雪茄烟。其中“双猫牌”烟,由于质量好,远销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内蒙、贵州等省、市。
至1983年10月,按国发(1983)44号文件指示停产。
三、酿酒
县内酒厂的历史,与粮油加工业紧密相联,一般县内较大的酒厂均是油酒兼营。据档案记载:民国5年(1916年)有烧锅9户,年产白酒3.75吨。1917年有烧锅7户,年产白酒3.25吨。1921年烧锅9户,年产白酒4.78吨。伪康德元年(1934年)烧锅3户。1936年烧锅1户。1939年烧锅3户,从业人员只31人,这3户烧锅经营到1945年8月“光复”。
“光复”后的1946年,建了两家地方国营酒厂。1950年10月归并到一起,为虎林油酒厂。1957年10月,油酒厂分开,单建制酒厂。此厂一直生产白酒经营至今。1985年生产白酒770吨,比1949年81吨增长7.8倍。
1981年3月,建起地方国营虎林县乌苏里江啤酒厂,人员111人。1982年生产啤酒1000吨。至1985年,年产啤酒增至4385吨。
四、糕点
民国时期,县内就有二、三家糕点铺,伪满后期,只剩“洪源涌”糕点铺一家。并且规划较小,因实行粮食配给,开工不正常。1952年4月县供销社设立1处糕点作坊,职工3人。当年生产糕点12吨。当时还有两家私人开张的糕点铺。1956年1月24日,手工业实行合作化,3家合并为集体所有制的糕点厂,人员增至15人。1952年至1957年,共生产糕点233吨。
1957年1月11日,糕点厂划归商业局,转为地方国营。1958年3月增加了糖果车间。1958至1962年,共生产糕点612吨。1963至1965年,生产糕点582吨。1966至1970年,生产糕点1872吨。1971至1975年,生产糕点2560吨。1976至1980年,生产糕点2368吨。1981至1985年,生产糕点2624吨。1985年,该厂职工281人,设饼干、面包、油炸、细点、冰棍5个生产车间。
五、肉类加工
1949年建国前,虎林县城仅有1家屠宰户,从业人员3人。1950年发展到5户。
1953年建地方国营县牧养场,职工4人。主要收购和屠宰猪、牛、销售肉类等。有3间土草厂房,大锅、大缸、摘肠案各1件。
1955年,经过不断改造,年屠宰能力达到生猪2000头,牛、马200头。1957年增加了熟肉类。
1966年8月,自制了电麻工具,一次可电昏10头生猪,屠宰效率比以前提高1倍。
1977年,建了100吨的冷库。1978年新建屠宰车间430平方米。1979年改为肉食加工厂,自己安装打毛机、提升机,自制水槽、管道,实行屠宰生产半机械化。1976至1980年,生产猪肉3690吨。1981至1984年,生产猪肉1678吨。至1985年,职工数58人。
六、糖果
地方国营糕点厂,于1958年3月建立了糖果车间。1958至1962年生产糖果50吨。1966至1970年生产糖果62吨。1971至1975年生产糖果373吨。1976至1980年生产糖果219吨。1981年改为食品厂,以生产糕点为主。
1981年成立地方国营糖果加工厂,当年生产糖果66吨。1984年与地方国营乳品厂合并,改名为三江食品厂。
七、乳制品
1976年建地方国营乳品厂。当年生产全指乳粉0.6吨。1984年与糖果加工厂合并,改名为地方国营三江食品厂后,下设了乳品、糖果等3个生产车间。
八、调味品
伪康德2年(1935年),在虎林县城(今虎头镇)有酱园子2家,豆腐坊1家。四区(今虎林镇)有酱园2家,豆腐坊1家。独木河有豆腐坊1家。
1945年“光复”后,虎林镇有2家酱园,3家豆腐坊。
1952年,虎林镇周围的豆腐坊发展到7家,从业人员10人。虎林镇酱园有1家。
1954年12月2日统计,城镇有粉豆加工户3户,从业人员7人。
1955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虎林县几家酱园,均作为私营工商业,合并为公私合营的县第三食品商店。
1958年5月,13人的县第三食品商店的酱醋酿造车间,连人带设备,转交给虎林县新建的地方国营酱菜厂。至此,虎林的调味品加工业就归县酱菜厂独家经营,酱菜厂当年生产酱油103吨,大酱69吨。经过不断发展,至1985年底,已有职工100人,固定资产50.5万元,有酱油、醋、豆制品、固体酱油4个车间,当年生产酱油61吨,豆制品110吨,还有腐乳、五香豆腐、臭豆腐等品种。
1982年调味品个体户重新开业。1985年底,已有酱油酿造个体户4户,从业人员10人。制豆腐41户,从业人员41人。
九、清凉饮料
虎林制油厂于1962年开始生产汽水,当年生产3174箱。停顿一段后,又于1964年开始生产。
1962年建起地方国营冰棍厂。1968年并入糕点厂为冰棍车间。1975年从糕点厂分出去,恢复地方国营冰棍厂。1979至1984年共生产冰棍2409万支。
1983年8月,集体所有制的打包纸带厂转产雪糕,改为冰山雪糕厂。至1985年,雪糕的生产能力达到200万支。
除上述两厂外,县城内还有格瓦斯厂、小香精厂、乡企局汽水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