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公路

第一章 交通

第一节 公路


  一、公路建设
  民国4年(1915)以前,虎林县无定型旱路。冬季依赖马爬犁通行。解冻后江河横溢,塘甸潋滟,夏秋雨大地洼,积水面积大,泥泞不堪,道路交通困难。农民在冬季备够一年的简单生活用品,然后,在春夏秋季自家耕种,不出远门。
  1915年,由省、道、府投资,修建虎林至密山的道路。是将民间原有的短、曲、窄、荒路段衔接起来,原地伐木,修65孔木质桥涵,基本接通自蜂蜜山,经老等窝、大青山、苏尔德、黑嘴子、半拉窝集至虎林县城(今虎头)的道路。全程173.5公里,路宽4.5米。途中有孙家店(大青山孙大烟袋)、王家店(老等窝)、丁家店和黑嘴子等地可供食宿。但是,经穆棱河并无桥梁,路人渡过需搭船筏。此路沿途村屯稀疏,也少商旅,举目荒凉。百姓称此路为“官道”。
  民国17年(1928年)至民国19年(1930年),由虎林地方与密山裕华汽车公司共同集资,把10余年只走不修的密山至虎林的“官道”又进行了一次改造。利用了部分旧路段,开辟了新路段,维修和新建了一些木质桥涵,使畜力车辆能比较顺利地通行。据史料记载,改造后的“官道”为“弧形土路也”。当时沿途有如下站点:县城西南10公里首经乡村高力营,再走2.5公里是马家店,再5公里是杜家店,12.5公里是杨木桥村,渡过杨木桥河又12.5公里是柞木岗,又12.5公里而达安乐镇(今虎林县城),西行7.5公里而至清和镇(今太和乡),再走2.5公里是宝太东,再7.5公里是苏尔德,再1公里是大穆棱河渡口,再6.5公里经小山,再1.5公里过小穆棱河渡口,再6公里而抵老等窝,此为县境终点。从老等窝至密山县城60公里,密山至犁树镇180公里,是虎林西行旱路唯一要道。但是,由于“官道”路基偏低,有的路段处于洪水淹没区,路面又未铺砂石,雨过路泞,再加仍无财力在穆棱河上架桥,因此,为数很少的客货汽车只能在冬季通行,并且必备铁链防滑。
  日军侵入虎林县后,出于侵略战争的需要,于伪满康德3年(1936年)2月,强迫大批中国劳工赶修军用公路。密山至虎林(今虎头)公路,共160余公里,同年6月完工,并于1937年12月全线通车。继此路通车后,至1939年,虎头至饶河,虎林(今县城)至通化,半站至通化,水克至通化,通化至大青山的公路都先后修通,冬季投入使用。在虎林县境内的穆棱河段,架有5座大型木桥。有共乐南桥、同和桥、忠诚桥、水克桥、半站桥。重点桥梁和道口,都设有日寇哨卡,盘查行人。此外,凡在顺乌苏里江西岸长300公里的县地有利地形处,都修有警备道和兵舍。所修公路总计约1500公里。公路完工后,路上通行的均为日伪的军车和军人,而中国百姓仍走又低又绕的“官道”。
  伪满时期县内修筑有130公里区道(乡道),但据史料记载,此路“如蜀道坎坷万分,非冬期驾驶雪橇不得一往直前。若待春融解冻,泥水成渠,舍步履跋涉断难通行。”
  1945年日寇投降后,公路的桥涵或被日寇炸毁,或被当地匪寇焚烧,或吞噬于野火,或因建时未作防腐处理,加上通风不良,自行腐朽塌落。因此,此时虎林县交通,处于极其闭塞和与世隔绝状态。
  光复后,人民政府为保证交通,发展生产,剿灭土匪,支援解放战争,在1946年至1948年间,组织人力整修虎林至密山的公路和桥涵,使全线公路基本通车。
  1949年,省政府给虎林县拨款19.5亿元(东北流通券),用于维修密虎公路。当时从伊春调拨松木560立方米,出动3635个马车台日运料。此年正值干旱,5至10月份降水量不及100毫米,道路上无桥涵也无水流,材料运输及时,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经施工,改建木桥16座,木涵60座,并全部进行了防腐处理。共整修公路70.5公里,当年全部竣工。竣工后的公路,设计时速30公里,桥梁荷载为汽车8吨,净宽为6米,最大跨径为6米,仍系木质结构。从此,虎林至密山的公路基本良好。
  1949年,在县民政科内增设两名路政助理员,加强公路管理。随着1950年6月交通科的成立,使公路建设与管理逐步正规。
  1952年,虎林至虎头的公路修复工程动工。时值“三、五反”运动结束,且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正大力提倡增产节约,并考虑到当时交通量不大,因此,在设计上改为四桩七梁式木桥,荷载汽车8吨,桥净宽4.5米。这次国家投资7000万元,修木桥6座,木涵6座,于当年竣工。
  1953年,国家投资4000万元,改建虎林至虎头木桥两座。其中在虎林县城头道街东大沟建起1座石台木面桥,这是虎林县修建半永久式桥梁的开始。同年,开始在兴凯(当时属于虎林县)预制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并在全县铺设。
  同年11月,交通科公路勘测队为荒芜10余年的虎头至饶河旧路进行了勘测。其间50余公里山路,丛林蔽日,人迹罕至,成了野兽栖息之地。勘测时,虎啸鹿鸣之声,不绝于耳,黑熊野猪足迹,时隐时现。至12月25日,终于战胜艰难险阻,完成勘测任务。1954年2月,干部、工人进山采伐桥涵用材,他们融冰饮水,雪地就寝,至4月按计划完成了3100立方米的采伐任务。同时完成了阿布沁桥和七虎林桥的基础工程。接着,工人顶着密集蚊虻的叮咬,人带面罩马穿衣,进行了45公里的路基路面施工。1955年完成了虎饶线上80道木涵洞建设,木材全部剥皮并做了防腐处理。1956年,完成了路基土石方两万立方米任务,进行了两公里路基改线。经过3年施工,修通了虎饶公路。
  这时,通过密山一虎林、虎林一虎头、虎头一饶河,共210.9公里干线公路,已可与邻县通车。
  针对虎林地区农场群建立后车辆增多、载货量大、公路和桥涵负荷已不适应的情况,1957年,国家投资83万元,对密虎公路进行大修。1958年,国家又投资23万元,继续增铺密虎公路砂石路面,新建木桥4座,将密虎线上的共乐、西岗和太和西3座险桥改建为半永久式的石台木面桥。
  1966年,在方虎公路(方正一虎头)水坝桥道班以西的石头河子上,建造了1座双曲石拱桥一工农桥。这是虎林县第1座永久式桥梁。桥身4孔,每孔跨度8米,全长47米,净宽为6米,可以并驶双车。1967年又修了第2座双曲石拱桥一东风桥。
  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之后,积极抢修边境国防公路,修建了21公里三小线,以及此路上的独木河桥、三岔路桥、小北河桥,修建了其它公路上的革新桥、清河桥和忠义桥。改建了大王家桥、二道亮桥和凉水桥。
  1976年以后,修建永久式桥梁的工程逐年增多,至1985年,实现了专养路线桥涵永久化。
  从1957年开始,县交通科开始抓地方道路建设,首先修通了虎林经焉家大岭、团结大队至伟光乡的道路,全长15公路。从此时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虎林县地方道路建设工作发展缓慢。全县13个公社,只有地方道路146.1公里。94个生产大队就有40个没有砂石路,仍依赖泥泞的田间小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到1985年,国家对虎林县地方道路的投资达149.2万元,农民修建地方道路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因此,这期间全县修建了连接小木河、阿北和新政3个公社31.6公里的阿北公路。修建了穆棱河大桥、穆南开河和伟光太平桥。各乡村民也积极修建了大量乡村道路。截止1985年,全县17个乡镇都修了公路,134个行政村有123个铺设了砂石路,地方道路里程达到207.6公里。

  虎林县公路里程表
  表6—1
           单位:公里



  1985年虎林县省、地、县级公路详表
  表6—2



  1985年虎林县乡级公路详表
  表6—3



  1985年虎林县专用公路详表
  表6—4



  续表6—4



  二、公路养护
  建国前,虎林县没有正式公路养护机构。1950年3月,首次成立了由密山养路段所属的养路队。当时,从省里调来了养路技术员。由于经费缺乏,其小修保养计划和大中修工程设计都由交通科直接往上报批。
  1953年,省政府设立了密虎宝养路段,段部位于3县交叉路口的兴凯,直属省养路总段,负责3县干线公路的养护工作。
  1958年,由于虎林县境内建立了国营农场群,交通量剧增,公路养护任务量空前加大,使原来跨3县的养路机构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省里拆散了三县合一的养路段,各县自成养路段。人财物3县分开,虎林县养路段分得1台汽车。从此,虎林县有了自己的养路专业队伍和专设机构。
  从虎林县养路段的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公路养护事业进展缓慢。运料汽车少,机械化程度低,养路工人的工作是笨重的体力劳动,“三九”严寒和“三伏”酷暑陪伴着野外的养路工人,运力紧张时,还经常人拉爬犁运料。
  至1969年,有两条专业养护线路,即方虎线虎林县内段136.5公里和迎大线(迎春——大和镇)南段18公里,两条线路共有道班16个。分别是:杨树河子、杨岗、水坝桥、红星、辉崔、凉水、宝东、太和、东风、清和、火石山、半站、月牙、虎头道班;迎春、虎宝桥道班。1970年,变动了养护路线。原迎大线交给农场养护,又新接了虎饶线的虎头至五林洞段、五公线(东方红桥一公司亮子)、三小线(三岔路一小木河),虎迎线(东风岔口—18公里)南段。至1985年,公路专业养护路线一直没有变化。
  1971年,原养路段改为公路管理站。
  1977年,公路管理站被交通部和省政府分别命名为先进企业。
  1978年,公路管理站实现了半机械化。养路工作逐步由重体力劳动型向机械化技术型发展。并由过去的季节养护进展为全年养护。至1985年,公路养护专业车辆已达8辆,推土机3台,其它各种小型机具30多台(件)。为了改变野外工作条件,公路管理站花了3万多元为工人制做了两辆大蓬车,内部安装了电风扇、彩电、电褥子并有食堂和修理间,改善了野外居住条件。在活计安排上,也由过去的冬季备料改为夏季备料,使养路工人免受冰雪风霜之苦。
  在养路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国家把养路工作列入技术工种,其工资水平和生活福利高于一般工种。1975年时,职工平均工资41.60元,生活水平人均不足8元。到1985年,职工平均工资为82.30元,人均24元。职工住房条件也得到改善,从1979年到1985年,国家为职工建房52栋,共4660平方米,解决了98户职工的住房,使职工住砖房的由1979年以前的40%上升到1985年的85%。1985年又制发了统一的养路工人工作服装。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养路事业投资不断增加。1985年总投资为58.51万元。在养路实现半机械化的同时,逐步实行科学养路。自1984年开始,公路管理站严格实施科学养路的八步工序,改善了路况,至1985年,好路率达到75.1%。虎林县城东的东风道班,1985年交通量为每昼夜1336混合台次,汽车平均时速可达50公里。
  至1978年时,公路共植树25000株,只绿化了少部分路段,大部分路段光秃秃的。从1978年到1985年,公路共植树109570株。后7年相当于前25年的4倍多。使公路除低洼沼泽地段外全部绿化,郁郁葱葱。人工绿化里程已达134.5公里。有些地段还植了花灌木,花香袭人。
  从1984年开始,公路管理站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调整了站内机构,实行了目标管理,开始了PDCA(计划、执行、检查、总结)的工作程序。实行了站与道班两级核算以及站、工区与道班三级管理,五定一奖管理办法,明确落实责任,兑现经济利益。管理站汽车队实行了单车核算,定生产任务,定上缴利润,定机件油耗指标,实行节余分成和超节余分成的办法,调动了司机的积极性。汽车吨公里成本因此一般稳定在0.17元,最低时达到0.146元。对干部实行百分考核制,以分定奖,工作效益显著。机务管理工作从1974年开始在全省公路系统名列榜首,至今保持。
  由于公路管理工作成绩突出,1985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六好企业和省级文明单位。省交通厅授予厅级文明标兵单位的称号。

  1985年虎林县公路管理站公路养护详表
  表6—5



  三、公路运输
  清朝时期,农民在冬季里用马爬犁经陆路或冰路将农副产品运往呢吗口集散地出售。
  民国期间,虎林至密山间的“官道”上始有汽车运输客货。
  伪满时期,由于公路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加上铁路修通,水运增多,虎林的联运可通至佳木斯、牡丹江、绥芬河和东宁等地。当时,与邻县密山、宝清和饶河都有公路相通。但是,干线公路只为日军军事运输服务,禁止地方民间运输。
  1942年,伪满“铁路自动车(汽车)营业所”的两辆客运汽车,经营虎林至宝东的客运业务。
  1945年光复后,虎林县大流量的交通运输基本停顿。这时期的冬季剿匪载运人员和物资只能依靠马爬犁。县内各农户所产粮食交送密山,要乘冬季封冻之机用畜力车运输,再从密山买回所需的火柴、食盐、布匹和棉花等生活必需品。
  1946年10月,虎林县工商管理局从密山调来两辆以木柈作燃料的日本产破旧汽车专营运输,当时以运货为主,兼以客运。1947年发展到5辆。同年,成立了运输队,年末拥有汽车7辆。1948年1月,以这12辆日产旧车成立了虎林汽车队,统由县财政领导,人员30名。同年,牡丹江省财政厅将车队调到密山,统由省贸易局领导,负责出口粮食和输入货物等运输。
  1950年春天,密山运输公司在虎林设立了虎林运输站,业务由密山负责。运输站里设站长、会计、出纳各1名,服务员两名。这期间,密虎公路上有密山的汽车搞运输。因汽车运力不足,又有许多胶轮马车参加长途运输。当时客运是以货车代客车(即货车上设避雨布蓬),每天由密山到虎林对开1次,单程须8至10小时,旅客可在杨岗吃午饭。
  1956年,虎林运输站与私方实行公私合营,并实行了独立核算。
  1962年成立虎饶运输公司(下设一个饶河运输站),隶属于合江交通局。运输公司有62人,货车8辆,客车两辆,跑两条客运线:一条跑虎头(冬季延伸到饶河),另一条跑安兴(安兴没有客运站)。同年又开设了虎林到密山的客运线。
  1963年冬天,由于省在饶河区筹建纪念碑,运输量增加,省厅调来5辆新解放牌汽车。同时开始淘汰和调走日伪时留下的破旧汽车和小吨位汽车。至1964年底,虎林车辆已全部换成解放牌,使货车达到13辆,客车4辆。
  1964年变为虎林运输公司后,至1969年,客车达到8辆,客运线也达到6条:有虎林至密山、虎林至青山、虎林至安兴、虎林至伟光、虎林至永胜和虎林至饶河线。虎林运输公司除了完成“份内的”艰巨的客货运输外,还圆满完成了虎林边防站建筑运输、边防电话通讯线路架设运输、协助沈阳后勤部木材运输、珍宝岛战事军需运输、珍宝岛护岸建设运输、边防筑路运输、虎林“三线”工程运输、县钾肥厂和县造纸厂建筑运输和抢险救灾、防火防汛等特殊运输任务。由于运输任务完成得好,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运输市场基本上控制在国营运输企业手中,客货运输是独家经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临改革、开放搞活的新形势,国家在政策上允许国营、集体和个体同时并存,国营运输行业独家经营的局面改变了。在改革政策的调动下,企业增强了活力,生产效益逐年好起来。
  虎林运输公司根据运输市场的新特点,实行了提高服务质量、减货增客等项措施。他们建立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8项客运管理制度,加强岗位练兵活动,增加服务项目和设施,进行优质服务。他们增加了6条早进城晚归乡线路,增设站点,实行了预售客票做法,解决了“三难”问题(购票、上车、乘车难),方便了旅客。全县16个乡镇,135个村屯,5个国营农场和两个林业局基本上都通了客车。
  至1985年,虎林县运输公司有货车13辆,客车13辆,客运线9条,职工149人,固定资产155万元,年产值94万元,年利润3万元,年货运量2.6万吨,货运周转量2124.7千吨公里。1980年至1985年,虎林县客运站被评为省最佳站、文明站和中央交通部级文明站,并出现一批劳模。
  1978年2月,成立了自负盈亏、集体性质的虎林县第二运输公司。当时有职工103人,布切奇货车1辆,195型小四轮车20辆,畜力车4辆。第二运输公司的成立,缓解了当时运输市场的紧张状况,成为虎林县不可缺少的一支集体运输力量,至1985年共创利润7.2万元。
  1985年8月,成立第二运输公司客运站,开辟了两条客运线路,每天运送旅客近400人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被县政府授予县级文明单位。
  至1985年底,第二运输公司有货车6辆,大客车两辆,北京吉普3辆,幽包车1辆,195小型轮式车7辆。
  1978年,个体车辆开始发展。当年有大型汽车4辆、小型汽车18辆。至1985年,太型汽车增至122辆、小型汽车增至52辆。

  虎林县社会各种车辆拥有量统计表
  表6—6
              单位:辆



  续表6—6



  公路客货运输量统计表
  表6—7



  续表6—7



  四、交通管理
  由于社会车辆的增多,运输货物的增加,在1969年,成立了由铁路、银行、交通3个单位联合组成的虎林县铁路、公路联合运输办公室。1973年5月,改为虎林县运输管理站。当时有5人,负责全县的汽车、马车和人力车的运费与装卸费的结算,按规定收缴运输管理费,并负责大宗货源的管理。1982年6月,根据社会车辆增加较快的情况,以运输管理站原班人员成立虎林县车辆管理办公室,与运输管理站并存,其职责是对全县的机动车辆进行管理。1985年10月,又恢复过去的联合运输办公室。
  1978年以前,运输管理站人员少,工作范围小,运输管理费收缴额很少。1971年仅为13662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范围扩大了,在原来基础上,又增添了管理和服务项目。如:对客运实行“三定三统一”的管理,客运线路审批,运输市场秩序管理,客车服务质量和安全运行监督等。对装卸等货运工作,运输站提倡推广优质服务,经常开展竞赛活动,每年评选出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1985年,召开了优质服务表彰会议。这一年进行行业管理,又由单纯的管理工作转为服务性管理,纳进几项新的工作。如:机动车辆维修网点管理,装卸包装管理和价格的检查等。不过未设专人负责,属于兼管。
  1985年,运输管理费收缴到11.2万元。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运输管理站还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注意对职工进行法制教育和“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搞好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学习,被省交通厅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虎林县于50年代中期开展交通监理工作。那时只有1条密虎公路,县辖内只有几台汽车和拖拉机,交通利,设兼职监理1人。
  1958年,在国营农场和生产队大片建起,交通量增加,机动车辆增多的情况下,交通急需专人管理,县里把1名监理由兼职改为专职,并配有1辆两轮摩托车。
  由于农垦局和虎林县、饶河县合并,成立虎饶县,1959年,汽车增加到580多辆,胶轮拖拉机370多台,在交通处设两人管理交通安全。不过,当时由于管理地域广大,因此只能限于发放牌证和处理重大伤亡事故。
  1962年局县分家后,虎饶县交通局设两名专职监理,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工作逐步走向正规,交通秩序有所好转,交通事故明显下降。
  1963年,虎林县监理工作受到合江专署表彰奖励。1964年,有1名监理受到省人民委员会表彰奖励,并被授予“五好职工”光荣称号。
  在“文化大革命”中,虎林县监理工作遭到破坏,监理权被夺,职能无法行使,交通秩序混乱,交通事故严重。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1978年,虎林县组建了交通监理站,财务独立核算,并建立了党支部。至1985年,监理人员达到23人,执勤车增加到8辆,还装备了部分通讯器材,强化了监理机能。
  1985年监理站改为监理所(副科级单位),由原来的5个片点发展为五个站。分别是:
  东方红站、迎春站、虎头站、红星站和虎林站。在此期间,交通秩序明显好转(有两年无死亡事故),经济指标超额完成,被省交通厅授予文明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