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铁路
第三节 铁路
日本侵略虎林之后,按计划修筑了林口至虎头的铁路,名日林虎线。从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开工,先修林口到密山的一段。康德3年(1936年)6月30日竣工,7月1日开始营业。
第二段修密山到虎头的铁路。1935年1月下旬实地测量完毕,立即着手设计,2月中旬进行了工程投标,确定了承包者。2月中旬成立了黑嘴子工区(今虎林县城)。分两期施工:先从密山至水克附近,125公里区间共分4个工区。1935年2月末,各工区同时开工,至10月末路基竣工。第二期工程于1936年3月开工,向虎头修筑,7月路基竣工。1936年2月1日从密山车站开始向虎头铺轨,10月31日完成,即开始临时营业,1937年12月1日开始正式营业。
林口至虎头铁路全长331.8公里,其中密山至虎头为160.9公里。虎林县境内从西向东共设9个火车站:辉崔、宝东、黑嘴子(今虎林县城)、仙鹤、清和、水克、月牙、完达、虎林(今虎头镇)。
1945年光复后的9月,苏联军队将密虎铁路的铁轨和桥梁等铁路物资设施全部拆除,运往苏联国内。
1958年,铁道兵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为搞好交通,繁荣边疆经济,农垦局利用旧铁路路基,动工恢复密山至虎林(今县城)的铁路。经转业官兵和铁路职工艰苦奋战。于1958年8月1日,密山至虎林铁路正式通车。密虎铁路全长100公里。1958年这段铁路除密山外设8个车站,由西向东是裴德、兴凯、杨岗、凯北、辉崔、凉水泉、宝东、虎林。1962年又开设卫星和西岗站。
密虎铁路通车后,原计划再修通至虎头的铁路,而且桥梁已接近完工。后来考虑垦区主要农业和林业生产基地都在大和镇和饶河方向,所以,放弃了东线,改修北线。1958年7月开始施工,直通迎春854农场。
这段铁路,其中虎林至106公里(德胜屯)段利用的是日伪铁路专用线路基。106公里至114公里(新乐)段为新筑路基。114公里至137公里(迎春)段是日伪旧公路为路基,重新架设了桥梁。虎林至迎春段铁路长为37公里,1959年初正式通车。这一段除虎林站以外,设5个车站。由南向北是:东风(后撤销)、新垦、红岗、富荣、迎春。后来又增设迎南乘降所。
1960年,又开始修建迎春至东方红铁路。这段铁路33公里,大部分通过沼泽地,工程十分艰巨。修筑这段路的主力军是山东支边青年,在当时口粮不足等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当年完成路基土石方任务。1961年10月开始铺轨,1962年5月正式通车到东方红。这段铁路除迎春外设4个站1个乘降所。它们向北是:东山(后撤销)、迎北(后撤销)、曙光、东方红站和小清河乘降所。
1963年,因东方红站场地狭窄,东方红林业局和贮木场开始南迁小清河。1966年1月,小清河乘降所沿用东方红站名,原东方红站改称东林。同年,拆除原小清河乘降所至原东方红站的铁路。至此,密东铁路干线自密东线3公里至终点站东方红站全长163.8公里,桥梁71座(864.5米),成为密东地区交通动脉。这条铁路在虎林县境内部分为121公里。
密东铁路建成后,当时线桥质量很差。钢轨有每米24公斤至38公斤的13种28个类型,桥梁和涵洞都是木制结构,枕木也是轻、老、杂各样。虎林至东方红间有55公里还是用元木略加一个平面的代用枕。养路工作也全是手工劳动。因当时是地方铁路,受财力、物力限制,至1965年10月以前,只有7座桥梁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局面无明显改善。
1965年10月密虎铁路纳入国家铁路哈尔滨铁路局管理。从此,国家每年投资,对线桥逐步改造。以平均每年20公里的进度进行换轨大中修。1975年。代用枕被全部淘汰,桥涵全部实现钢筋水泥结构,把密虎线运行速度提高到每小时50公里。虎东线提高到每小时45公里,开始用铺路机械作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线桥质量又有提高。工务系统开展优质道岔、优质曲线、安全优质等活动,推动线桥改变面貌。至1985年铺上油枕116公里,122组道岔中锰钢整体道岔设110组,有养路机械29台。1958年配备的日伪旧牵引机车经几次更新,到1971年8月,配属了建设型蒸汽机车10台,并有其他运用车辆500辆。1982年冬天,列车运行速度密虎线达每小时60公里,虎东线达每小时55公里,达到现在地形条件的最高限度。1984年,密东线线桥质量成为全国铁路152个工务段中的6个优质工务段之一。
1985年又获得安全优质工务段称号。
密东铁路运量逐年增加,1958年开行混合列车1对,货车1对。1971年改为客车2对,货车3对。1985年,货运量121.7万吨,客运量达155.5万人次。
虎林火车站是虎林地区最繁忙的一个火车站。站级3等。站内设线6股,专用线7条,道岔27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