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电信

第三节 电信


  一、网点
  (一)电报网点
  民国时期,自民国17年(1928年)只有虎林电报局。
  伪满时期,分设虎林、虎头两个电报电话局。
  建国前后,开始是县局用话传电报。1949年开始有报务员1人。各支局、所建立后,电报网点逐渐下通。东方红支局1971年开办了人工电报,1981年开办电传电报。迎春支局1971年开办人工电报,1983年改电传电报。新乐、伟光、东风、新兴、小木河、虎头、忠诚、宝东、太和、杨岗、永红支局、所相继开办了话传电报。
  至1985年,县局已有报务员11名、投递员3名,实行了三班制,昼夜营业。下属东方红支局、迎春支局,各有报务员2名、投递员1名,昼夜营业,但投递实行日班。卫星支局有报务员2名,兼投递,为人工电报,夜间不营业。全县共有22个支局、所办理电报业务。
  (二)电话网点
  1、长途电话网点
  民国时期,虎林县电报局附设电话局。只设1台电话单机,通至饶河县。
  伪满初期,伪满大同2年(1933年)3月1日,建立农、商会办的长途电话局,只通密山县平阳镇、穆棱县梨树镇。伪满康德5年(1938年)后,虎林、虎头对外长途电话业务开通,由电报电话局办里。
  1946年恢复了长途电话。各支局、所建立后,凡有电话交换设备的自办邮电机构均办理长途电话业务。全县有长途电话业务的支局、所1952年2处,1958年4处,1966年9处,1978年13处,1985年16处,并有委办长途电话网点19处。
  2、市内电话网点
  伪满康德5年(1938年)虎林开始设立了市内电话,主要用于各日伪机关、工商业。
  1941年虎头开始设立了市内电话。
  建国后,县邮局内有话务班,为市内电话服务。对象是县城内的党、政、军、群、企业、事业各机关、单位。
  3、农村电话网点
  1946年,农村电话交换点内有伟光、虎头2处,1956年增至4处,1958年6处,1965年8处,1978年12处,1985年17处(其中委办交换点3处)。
  二、电路
  (一)电报电路
  民国17年(1928年)虎林通饶河的电报电路1条,约240公里。均由饶河电报局经转佳木斯,然后通哈尔滨,再转向全国各地。民国19年(1930年),增加了从虎林县城(虎头)通往密山县城的一条电报电路。伪满康德3年(1926年)后,有虎林通往牡丹江的电报电路。1939年后,有虎林通往密山的电报电路。
  光复时,通信设备遭受破坏。1949年开始开通虎林至密山的人工电报。1959年开通虎林至牡丹江电传电路。至1966年全县电报电路共2条,1971年增至5条,1985年共有电报电路6条。即:牡丹江、牡丹江(无线)、气象站、东方红、迎春、卫星。电报话传电路13条,即:新乐、伟光、东风、新兴、小木河、虎头、忠诚、宝东、太和、杨岗、永红、西岗、青山。
  (二)电话电路
  1、长途电话电路设备
  民国17年(1928年),以通饶河的电报电路共用,也是长途电话线路。1930年,架设密山至虎林县城(虎头)的电话线路。伪满康德3年(1936年)后,有虎林通往牡丹江的长途电话线路。1939年后,有虎林通往密山的长途电话线路。
  1933年有虎林县城通往穆棱县梨树镇的长途电话线路。
  1947年秋,修复虎林至密山的长途电话线路。延长174公里。1966年,全县长途电话电路总数5条,1977年增至12条。至1985年,全县共有长途电话载波电路11条。即虎林至哈尔滨2条,至牡丹江4条。至密山2条,至鸡西1条,另有东方红至牡丹江、迎春至牡丹江各1条。长途中继线13条。即:虎林至哈尔滨2条,至牡丹江5条,至鸡西1条,至密山2条;东方红至牡丹江、迎春至牡丹江各1条。市中继线35条:虎林至东方红9条,至迎春3条,至虎头4条,至杨岗2条,至卫星2条,至宝东2条,至新乐2条,至伟光2条,至忠诚2条,至太和2条,至永红2条,至新兴1条,至新政1条,至西岗1条。
  2、市内电话电路
  虎林镇伪满康德5年(1938年)下半年始设市内电话。虎头镇伪满康德8年(1941年)设。
  1948年,市内电话杆路长度6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度68对公里。至1954年始设电缆1波长公里,电缆芯线144对公里。1958年,杆路长度增至10公里,架空明线条长度增至87公里,电缆长度增至2波长公里。电缆芯线增至214对公里。1965年杆路长度增至17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度增至79对公里,电缆长度增至4.7波长公里,电缆芯线长度增至348对公里。1978年杆路长度增至21.68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度增至96.43公里,电缆长度增至6.33波长公里,电缆芯线长度增至399.68公里。至1985年杆路长度增至23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度95公里,电缆长度增至13波长公里,电缆芯线增至890.2对公里。
  3、农村电话电路
  1966年仅17路,杆路总长度162.1公里。1972年增至18路,杆路总长度增至172公里。1976年增至22路,杆路总长度增至195.2公里。1978年增至30路,杆路总长度196.7公里。1981年增至31路,杆路总长度增至244.4公里。1985年为31路,杆路总长度增至658公里。
  三、设备
  (一)电报设备
  1949年仅有人工(音响)发报机2部。1959年有电传打字机2部、无线电台8台。1974年6月,增设载波电报机1部。1977年,增设电传机1部。1981年增设电报打字机3部。1983年增设电报打字机3部。
  至1985年,共有电报打字机9部、电报双机头1部、四路载波机1部、自动发报机3部、短波发信机7部、15瓦发信机整流器1部。还有无线电设备短波发信机6部、短波收信机4部。
  (二)电话设备
  1、长途电话设备
  1958年仅有长途电话机1部、载波终端机2端。1969年增设6601型单路载波机2部。1973年增设B846C型单路具体载波机2部。1974年增设M三路载波机1部。1976年增设8M207三路载波机1部。1977年增设B847C单路载波机2部。1978年增设8M207三路载波机1部、12路载波机1端。1981年增设长途载波机1部。1985年增设3路载波机1部,长途交换机增至4席。
  2、市内电话设备
  1946年县局只有100门磁石交换机1台,全县装机30部。全是日本式摇把木制的挂式话机。1956年将日式人工交换机更新4部国产无人工交换机。1962又增加1部。1965年有交换机4部,总容量420门。1975年总容量增至520门。1977年自制800门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1部。1983年又将自制的800门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增容200门,总容量为1000门。
  3、农用电话设备
  1955年有交换机1部,总容量30门。1965年交换机增至8部,总容量325门,交换机实占容量114门。1966年增设载波电话终端机2部、会议电话终端机8部。1978年交换机总容量增至590门,交换机实占容量343门,载波电话终端机增至12部.会议电话终端机增至26部。至1985年,交换机总容量增至990门,交换机实占容量增至535门,载波电话终端机增至30部、会议电话终端机增至30部。
  四、业务
  (一)电报业务
  民国17年(1928年)县电报局建立后,有报务人员1人,受理官报、商报业务。电报业务分军电报、局务电报、私务电报、公益电报、特种电报5类。1929年收发电报通数2411份(收电报1055份、发电报1356份)。
  东北沦陷后,虎头电报电话局继续保留,办理电报业务。虎林于伪满康德5年(1938年)7月1日,建电报电话局,收理电报业务。其电报业务分:政务电报、公务电报、特种电报、寻常电报4类。国内电报、国际电报均办理。
  1947年恢复电报通信时,所收的电报,均用电话传到密山县局,由密山向外拍发。1949年12月开通人工电报。1958年设无线电电台4部。1959年开通电传报路。
  建国以后,邮电部对电报业务种类进行了数次调整。至1985年9月15日,规定电报业务为天气电报、水情电报、公益电报、政务电报、新闻电报、普遍电报、汇款电报、公电8种。
  电报的业务量,1952年去报2000件,1958年增至1.5万件,1965年增至2万件,1978年增至6.8万件,1985年增至10.1万件。
  (二)电话业务
  1、长途电话业务
  伪满时期长途电话分为寻常电话、至急电话、定时电话、预约电话、通知电话。
  建国后。对长途电话业务种类进行了几次调整。1985年9月15日。规定的长途电话业务种类是:代号电话、特种电话、紧急调度电话、政务电话、普通电话、公务电话6种。挂发方式分叫号电话、叫人电话、传呼电话。
  长途电话业务量。1952年去话1000张,1958年2000张,1965年增至1.6万张,1978年增至2.7万张,1985年增至7.3万张。
  2、市内电话业务
  伪满时期,虎林电报电话局、虎头电报电话局开始办理市内电话。市内电话分为加入电话、市内专用电话、市外专用电话、临时电话4种。
  建国后,市内电话业务分普遍电话、用线电话、合用电话、专线电话、临时电话。
  市内电话用户,1952年44户,1958年增至102户,1965年增至328户,1978年增至491户,1985年增至804户。
  3、农村电话业务
  农村电话收入,1955年275元,1965年增至21532元,1978年增至77564元,1985年增至276069元。

  邮电业务量(按计费计算)
  表6—10



  续表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