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企业管理 1946年1月至1948年4月30日,虎林县地方电话局收入如数交县政府,费用全由县政府的预决算经费开支。
1948年5月1日成立邮电局归省局管理后,即做为省局的报帐单位。发生的各项收入款,足数上缴省邮电管理局。支出部分,大部分由省局核发实物,少量支出单据由省核销。县局只记收付帐及备查簿。1948年9月,县局才做为一级核算单位,设置了借贷复式帐簿记帐。月终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收支明细表,一切支付凭票证送省局财务部门审查、保管。电信器材、业务用纸均由省统一发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企业管理逐渐完善,形成了计划、财务、技术、质量、物资等主要管理制度。
建国初期,曾几次建立生产责任制,都是不深不透,致通信质量较差。出现电报来报积压、译电书体不清。每天20点后发来的电报大部分不投递;长途电话接通率慢;手续制度混乱,投递信件有时分错,有时分错报刊,汇总剪格出错。1954年以来,以局长、邮政组长、会计、发行员为主制定了生产责任制,使职工转变了服务态度,增强了工作责任心,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通信质量逐渐加强。
1957年,建立局务会议制度。由局长、副局长、局长助理、工会主席、青年团负责人组成局务会议,领导全局的业务、技术、经济管理。由局务会议拟定年度计划向全体职工部署,组织讨论实施,并按季进行完成计划大检查。1961年,整顿了技术队伍,成立了7个专业维修小组。
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工业七十条》。强调了计划管理、按劳分配、经济核算和物资鼓励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使业务管理、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大有改善。按月统计生产财务计划完成情况。及时公布,以促进相互学习,完成计划。1963年,贯彻了会计人员工作条例、邮电企业开支标准和各项财务制度,贯彻主管技术人员深入生产参加生产。1965年,在全县邮电职工全面开展了大练基本功活动,使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把合理的规章制度当成“管、卡、压”来批,有章不循,管理混乱,通信质量降低。1973年4月,贯彻中央交通部邮电总局新规章制度,组织大检查大整顿,进一步严密了各项手续制度。下半年.又开展了以乡邮“五固定”(定人员、定班期、定路线、定交接点、定出归路时间)的整顿。通过几次大整顿,使1973年的通信事故比1971年减少了79%。1975年,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工业三十条》。举办了一期各分支机构兼职财务人员学习班。组织两次贯彻规章制度的大检查,使全县44个支局、所、班组,有40个无通信事故。
1976年批判了“四人帮”破坏企业管理的罪行,进一步健全了各种原始记录、质量统计,各班组做到质量上墙,逐月比较,研究分析,采取措施。基本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开支有计划,消耗有定额。物资消耗以货币形式将核定生产班组的经费卷发放到基层去,年终由计财组结算。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行了恢复性和全面企业整顿。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质量月”活动,及时评比、检查、总结、实行班组核算。建立健全了财务审批制度、材料领取制度、业务收入稽核制度。扭转了支出大撒手的现象。
1980年,根据省邮电局17次工作会议精神。召开了职工代表会,制订了整顿企业规划,企业整顿工作全面展开,进行了思想、技术、业务、质量、财务管理一的整顿。
1981年初,召开了支局、所、班组长代表会议,传达了省局召开的地市邮电局长会议精神,制定了1981年工作要点,落实了财务计划,制订了巩固提高企业整顿成果的方案,分片包点,定期检查。通过企业整顿和两次复查验收,健全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报、话、包裹等费的稽核,达到每张话单检查三遍以上,把住了计时、计分、计费的关口,减少了欠资,进一步贯彻了《技术维护规程》,执行了包线作业计划和预检预修、定期测试等制度。
1982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和省、地局关于企业整顿的要求,制定了《企业整顿规划》,开展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以搞好三项建设、“六好”要求为目标的企业整顿工作。根据中共中央经济改革的要求,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首钢经验,两次组织县局班组长去密山局学习建立经济责任制的经验,并结合本局具体情况进行了经济责任制试点。经济责任制的内容包括6个部分,即: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支局班组长经济责任制通用项目;职工个人经济责任制;班组长、支局长经济责任制;邮政部分中,有营业员、电信营业员、封发班、分拣封发班、分拣封发员、质量检查员、投递班、城乡投递员、投递挂号员、业务汇检班、汇总检查员、报刊零售员、机要班的经济责任制;电信部分中,有报务班、话务班、长机班、市机班、市线班、动力班、长话班的经济责任制。
1983年初,全面推行了经济责任制。把职工利益和企业经济成果挂上勾,实行了责、权、利相结合,层层落实责任和任务,正确处理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大大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84年3月,经过全局职工的充分酝酿,首先对行政管理机构进行了改革,成立了“六股三办”,由原来的两级管理制度变为三级管理。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之后,又制定了《工资奖金使用改革方案》、《干部制度改革方案》、《管理人员津贴实施办法》、《乡邮经济承包责任制》、《职工住房维修管理方案》、《汽车承包方案》、《锅炉用煤承包办法》等12项改革方案。在收入方面。制定了《财务收支改革方案》。规定年终收入超额完成分成奖励和欠收扣罚的办法,支出计划节支分成奖励,超支按超支部分的比例扣罚奖励的办法,制定实施了《支出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施行局、股办和支局所、班组三级使用管理。
1985年,实行了目标管理。在年初制定出完成财务收支计划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支局、班组、个人,形成单位和人人有目标,小目标保大目标,纵横连锁的目标管理体系。同时制定出各单位和个人目标保证措施与目标责任,因而使计划落到实处。目标管理的内容是:计费业务总量、业务收入、费用支出控制、收支差额、通信质量、扩大通信能力和邮电建设、服务文明礼貌、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加速率、职工培训、思想政治工作、劳动服务公司经营的目标管理。
由于进行了标准化支局的建设、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加强了生产指挥调度、信息反馈。认真执行责任制,使民主管理加强,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原始登记统计齐全,管理有章,生产有序,巩固发展了企业整顿成果。经市局企业整顿复查组检查,获得94.26分的好成绩。
1985年全局各项经济指标的效益是:业务收入增长率为33.45%,实现收支差额增长率为592.97%,通信质量稳定提高率为93.1%。收支系数为72.85%,给据邮件损失率为0,机要文件失密率为0,电报服务差错率为0.001%,电报投递愈限率为0.098%,电话有效接通率为69.68%,市话装移机及时率为100%。
邮电业务收支情况
表6—11
单位:千元
续表6—11
00014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