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下序
第七编 城乡建设
编下序
虎林县设治之初始形成市镇与村落。市镇如大屯,村落住户星散。房屋建筑草木土结构,三间屋,对面炕,不少的户还住着原始的“马架子”,县署办公也是草木结构的土房。1920年后,县城、安乐镇、独木河的商户及县城小学、少数富有人的住宅开始建木头克的两层楼房,墙壁抹泥刷灰。上盖白瓦楞铁,楼梯设在房一侧,有的还带小走廊,呈俄式建筑。这时一些民房也有改进,取消对面炕,中间作厨房,两头为居室。人口多的家一幢十余间,中间开门,两头为筒子屋。再大的家是正房加东、西厢房、四合院。1928年后,县城开始建一幢二层红砖楼,一幢红砖大戏院。
伪满时期,虎林县城已形成十字形街道,其余属曲街小巷,二层搂已发展到10余幢。1938年县城迁至安乐镇(今虎林镇),新盖的伪县公署为红砖白铁盖结构的二层楼。新县城基本形成四条街,绝大多数是草木土房。县城铁路车站建有自来水管道和一批青砖白铁结构的住宅。城镇也出现了一些红砖的楼房及平房。乡村归大屯后。院套内最多的七趟房,最少的一趟房。城镇盖房临时雇瓦匠班、木匠、小工,农村是邻里互帮。1940年后,虎林、虎头镇内道路换上了沙石路面。
1945年光复,虎头被炮火摧毁,剩下一片瓦砾。虎林镇伪县公署楼被焚毁。
建国后,百废俱兴,加上国家对边疆投资的加强,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镇增至5个,镇容具有一定的规模,形成街道数条,两旁绿柳成荫,电灯照明。虎林、东方红镇的主要街道水泥铺路。砖瓦结构房屋逐年增加,二至五层的楼房一批批建起,其中不少是住宅楼。绝大部分居民用上了自来水。镇设有专业卫生队伍。街道建有数处转盘路,小花园。乡村中的道路已经大部分是砂石化,两旁均已绿化。砖瓦结构房屋逐年增多。主要乡、国营农场所在地都有砖瓦结构的平房和高层楼房。农场和一些乡使用了自来水。
县城建筑专业队伍从无到有,而且素质不断提高,已掌握了建高层楼房的施工技术。由于不断开展技术革新,大部分用手工操作的已被机械代替。各农场及虎林、义和、伟光等乡镇都有自己的施工队伍。县建设局内有设计室,各施工队均有自己的设计施工人员。
1976年以来,建立了环境保护监测机构,进行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的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