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技术与施工

第三章 建筑业

第一节 技术与施工


  解放初期到1957年虎林县没有专业建筑队伍,没有专业设计人员,施工工具也极为简单,因为几乎全是土木结构的草房。
  1958年到1962年,虎林来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一部分是部队转业来的和打成“右”派下放来的。一部分是建工学校毕业分配来的。当时正处于“大跃进”年代,成立了“工程团”,承担当时一轰而起的建筑任务。如虎林糖厂、虎林钢厂、杨岗罐头厂等较大型工程。施工设备较齐全,如混凝土搅拌机、钢筋加工设备、提升设备等。但是,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破裂,虎林的土木工程全部“下马”。“工程团”也随着局县分家而拆散,施工机械也被调走。
  1963至1974年,虎林县组建了自己的建筑队伍,即虎林县工程队(现一建公司的前身)。工程队成立以后,几乎承担了虎林镇内的全部施工任务。他们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这时期的建筑特点是:建筑结构上由土木向砖石发展,由平房向楼房发展,施工方法从手工向半机械化发展。由于设计人员跟工程队是一家人,所以多为边设计边施工。承包形式是包工不包料。这也出现了弊病:独家买卖,工程工期长、质量差、造价高、造型单一。
  1974年,成立了虎林县第二工程队。他们白手起家,很快成了第一工程队的竞争对手。
  这一时期,虎林县第一工程队的“代表作”是县招待所楼。这是一座混合结构的楼房,室内刷油漆。
  在施工期间,第一工程队组建了革新车间。他们利用“工程团”遗留下来的一个旧混凝搅拌机滚桶,自行加工支架,制成了我县第1台混凝土搅拌机。接着他们又组装了1台小车床,做为工作母机。先后制成了砂浆搅拌机、木工平刨、裁口刨、下料锯等机具,使我县施工机具初具规模。
  1975年至1985年,在建筑技术上有了突破,对“肥梁、胖柱、深基础”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在基础设计上,废除了过去的用量大,材料浪费的带形基础。采用了墩桩圈梁基础,毛石墩桩拱碇基础。当时,农机厂热处理车间工程、第二工程队(现二建公司)的办公楼、木工车间、机修车间工程采用了毛石墩桩基础,三中教室工程采用了毛石拱石旋基础,这比采用带形基础降低造价30%。县运输公司客运站是改革“肥梁胖柱”的工程。该工程跨度为15米,在虎林首次采用混凝土拱板屋架,比采用传统的梁柱结构降低造价40%。
  施工机具也有了改进。第二工程队为解决虎林县师训班工程的材料提升问题,自制了龙门吊。第二工程队结合外地经验自制了两面上料的井字架,并制了卷扬机与之配套。他们自制了其它不少小型施工机具。到1985年,全县(不包括林业局和农场)拥有大小混凝土搅拌机26台,吊装设备30台件,木工平刨、压刨及其它配套设备50台件,大小汽车20余辆,水平运输机具总功率3万余马力。还解决了一个与提高建筑技术有密切关系的设计隶属问题。过去设计人员在施工企业,起不到设计与施工相互制约的作用。1981年,将设计人员单独抽出组建了虎林县设计室。设计室共有5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3人。购置1台自动晒图机,他们负责中小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任务,可以完成土建、暖通、电照和上下水等专业设计。设计室自成立到1985年,共完成设计任务60000多平方米,其中平房10000多平方米,楼房50000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