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开始建设社会主义

第三节 开始建设社会主义


  一、整风、反右派斗争
  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改进党的作风,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新的整风运动,于1957年4月27日发出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整风中出现右派分子向党猖狂进攻的情况。为此,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布置了反击右派分子的步骤、策略。
  1957年10月30日,县委召开常委会议,吸收有关人员参加研究机关整风计划,决定成立县委整风领导小组,下设机关、商业、农村三个办公室。
  11月20日整风正式开始,到1958年2月8日为止,已连续掀起三个鸣放高潮,参加整风运动的1731人,共提出31268条意见。2月9日至16日,转入一般辩论。2月22日,集中到大是大非问题的辩论。
  2月26日,在整风运动的基础上,开展了反右派斗争。从3月5日到4月5日,历时1个月的时间。
  至1959年1月16日,全县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经过13个月的时间已经结束。参加运动的共有144个单位,2371人,共搜集鸣放意见42416条,划定右派54人。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些知识分子、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二、大跃进
  1958年5月中共八届二次会议后,大跃进运动由酝酿发动进入全面开展阶段,“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起来。在经济建设理论上,批判了所谓“消极平衡论”,片面追求所谓“积极平衡论”,片面追求高速度。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干劲冲破天,定叫指标上云端”的中号。农业搞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1958年3月11日,县委提出:苦战三年基本改变农村自然面貌;五年内实现“五化”(机械化、电器化、水利化、化肥化和绿化);三年内消灭“四害”。1958年必成计划垧产6000斤,争取过黄河(垧产7500斤)。11月县委在农业总结中估计:1958年可以完成征购4800万斤。提出“不过黄河不甘心,过了黄河再上奔,实现八千奔万斤,实现万斤再跃进”的口号。工业搞以钢铁为中心的突击运动,县委要求全县18个单位在10月末前建土高炉212座,炼铁309吨。1958年9月,县建立了132人的炼铁厂,本地没原料到宝清县尖山子取矿石,先后建立了两座3立方米的小高炉,当年仅炼出高硫生铁(俗称铁巴巴)17吨。由于经济建设指标越抬越高,浮夸风也严重起来。农业上有的上报一天铲三遍地;有的夜间组织人打灯笼铲地;命令群众昼夜苦战。无限制地深翻密植。深翻地8尺,搞“卫星田”把生土翻上来,种啥也不长。白天组织大帮检查团坐着大汽车到处去“促进”,大反“暮气”、“保守”。谁要迟交粮和稍有不满即被戴上“右倾”帽子,“拔白旗”。在商业上,搞国营商业与供销商业大合并,县供销社并入商业局,5个基层供销社和17个供销部下放到人民公社。
  三、人民公社化
  1958年7月16日,第四期《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八月上旬,毛泽东视察河南、山东时说:“还是叫人民公社好,它可以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人民公社好”传遍全国,各地出现了办人民公社的热潮。
  8月24日,虎林县委作出建人民公社规划方案。28日,县委、县人委,根据上级指示,开展了建设人民公社的试点工作。当晚7时,县委召开了有城镇机关干部、工、农、商、学、兵和义和社全体社员、庆丰社和和平乡代表等共3500人参加的以掀起建立人民公社高潮的广播动员大会。
  8月31日,各乡召开农业社党员干部会议,对地委召开的县、乡书记会议精神作了详细的传达和讨论。又召开县直机关500名干部大会,进行传达。抽调110名干部,由县委统一编成5个工作组,分赴各乡协助建立人民公社。
  9月1日到3日,各乡召开党员、团员、生产积极分子会议,传达人民公社化问题,组织38000人收听县委广播宣传。
  9月2日,县委发出《加强建立人民公社领导的通知》,要求在9月15日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在建公社前,实行了虎林镇与义合乡合并、太和乡与宝东乡合并、富国乡与杨岗乡合并、庆丰乡与忠诚乡合并,至9月7日建成了虎林镇、义和、杨岗、庆丰、和平五个人民公社。至9月15日,友好、独木河、安兴三个人民公社相继建立。全县在43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建成8个人民公社,实现了全县人民公社化。
  这时,大人小孩全吃不花钱的“共产主义大食堂”,全县共办了102个这样的食堂。不少人在到大食堂就餐前,宰杀自己家的猪、鸡。小孩集中起来送托儿所,女劳力到公社参加劳动,全县共办了191个托儿所。原合作社的集体财产和社员的全部自留地及私有房基、牲畜、林木等。统归公社所有,管理区管理生产进行经济核算,但由公社统一负责盈亏,一切听从公社统一指挥调遣。办“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实行平均分配。搞“一平二调”,随便平调社员和生产队的劳动力、资金、土地,劳动不计报酬,出现了穷富拉平,搞过多的义务劳动和过高的积累。
  四、反右倾运动、整风
  1959年8月2日至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了八届八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和《为保卫党的总路线、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而斗争的决议》。庐山会议后,随着全党性反右倾运动的开展,党内“左”倾思想重新发展起来。
  9月12日,县委召开各农场、县直各党委书记、局直机关部、局、科、院长以上党员干部大会。由县委书记柳圣一在会上传达了中共八届八中全会的两个决议,并要求将中央决议精神在9月15日前传达到基层党支部。
  从9月22日开始,在全县分片召开党内支书以上的党员干部会议,或分场书记参加的总场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八届八中全会和省委十二次扩大会议精神。同时,分别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历时13天,于10月4日全部结束。党内有3350人,党外有631人听了传达。
  10月9日,局、县党委成立了7人组成的县整风领导小组,下设整风办公室。
  10月31日,局、县党委书记丁立准,向900多名局、县直属机关干部作了整风动员报告。
  11月2日至4日,局、县党委召开了整风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26个总场级单位主管整风的书记、整风办公室主任,共47人。会上传达了省、地整风会议精神。
  11月13日至19日,召开中共虎饶县首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以整风的精神,传达八届八中全会精神,总结检查1959年的工作。
  11月23日,局、县党委开始整风。通过10多次常委会,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及谈心,于1960年2月2日常委整风告一段落。
  1960年1月15日至18日,局、县党委召开第四次整风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场整风办公室主任及负责材料工作的同志共43人。会上,先由各单位汇报整风情况。然后,由县整风办传达了省、地整风会议精神和国家直属机关党委制定的《划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标准及处理办法》,讨论了案例。
  2月5日至9日,局、县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党内三级干部会议),出席会议的除局、县党委委员外,扩大到部、局、院长、总场领导干部共167人,集中进行整风。重点解决领导骨干中的大是大非问题和粮食中的问题。会议用半天的时间征求意见,帮助局县党委常委整风。局、县直属机关530名22级以上党员干部,听取了局、县党委第一书记王景坤的会议总结。同时召开各场整风办公室主任会议,传达了整风的政策界限和划分右倾机会主义的标准。
  通过7个多月的学习文件,交心检查,重点批判,系统提高等阶段,至5月底,整风运动基本结束。参加整风的党员干部共16776人。运动中进行重点批判的对象118名,帮助对象430名。这场运动。错误地批判和处分了一些对“左”倾错误提了正确意见的人。
  五、新“三反”运动
  根据地委的部署,全县开展了新“三反”运动
  1960年4月10日地委电话会议后,局、县党委即召开常委会进行专题讨论和研究.
  对新“三反”做了安排、布置。4月12日召开全县各总场级单位电话会议作了布置。4月15日,局、县党委召开虎林地区全体职工代表大会,动员开展新“三反”运动。4月29日,局、县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地委电话会议精神,检查前段新“三反”运动的情况,安排下步运动。由5人组成了局、县党委“三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确定今后新“三反”运动,先重点。后一般,分期分批,逐步开展。由点到面,试点推行,先反官僚主义,后反贪污浪费。
  6月25日,县委召开有1539人参加的机关干部、职工大会,动员深入开展新“三反”运动。自6月26日起至7月底的35天,作为机关开展新“三反”运动的突击时间。6月26日,县委召开全县财贸系统全体干部大会,动员开展新“三反”运动。
  7月7日,局、县党委发出指示,要求从7月10日到8月10日作为各农场及直属厂矿、企业开展新“三反”运动的时间。
  新“三反”运动,自1960年4月开始至1961年3月13日,进行了11个月。揭发出贪污分子和有贪污行为及有其他错误的人1000多名。
  1961年4月27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加速进行党员、干部甄别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凡是在拔白旗、反右倾、整风整社、民主革命补课运动中被批判和处分错了的党员、干部,均应采取简便的方法,认真地、迅速地加以甄别平反,不要留尾巴。
  9月6日,局、县党委发出《关于甄别工作的指示》,提出“为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对几年来在政治运动中受批判、处分的党员、干部的案件和问题,进行一次认真的甄别。”在1962年局、县分家后,4月27日,成立了县委甄别办公室,对1958年以来受处分、批判的党员进行了甄别。
  1962年5月至1963年4月,对1958年至1960年反右倾、整风整社、社会主义大辩论政治运动中受处分、批判的362名党员进行了甄别。经甄别,对原处分、批判正确的172名,维持原议;对原处分、批判部分错了的62名,做了纠正;对原处分、批判错了的或基本错的128人,作了平反。
  六、“四清”运动
  1963年5月2日至12日,毛泽东在杭州召集有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大区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问题,制定并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作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纲领性文件。9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
  从5月14日开始,县委先后在兴隆、六人班、永胜、清和四个大队进行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
  7月25日至8月6日,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以东北局第五次扩大会议及省、地委的指示为指导,总结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
  9月23日至25日,召开虎饶县第三届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贯彻中央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指示。
  11月25日,县委对全县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作出了初步规划。本着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分批开展,先重点,后边境的原则,分五批进行。
  12月9日,县委在地委工作组的指导下,召开常委会议,就常委生活及作风问题,进行“洗手洗澡”,历时17天,至12月25日结束。
  12月26日,县委发出《关于结合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全面整党工作的方案(草案)》。
  12月30日,县委根据省、地委的部署,对县直机关部、局、院长以上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的“洗手洗澡”作出具体安排。
  1964年1月8日至17日,县委召开公社党委、农场区委委员“洗手洗澡”会议。会上,县委副书记张桂生作了动员报告,县委书记杨培君带头作了检查。在互相交谈,保膝谈心。准备材料的基础上,由各公社、农场区委领导,向到会的所属事、企业、机关干部作自我检查,听取意见。同时,县委将到会的县直机关69名部、局、院长分为7个组,由两名常委直接领导,组织“洗手洗澡”。
  (一)面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4年1月19日至2月7日,县委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议(虎林农垦分局及其所辖农场、生产队均参加),会议提出了学习文件,提高思想,懂得政策,划清界限,自觉革命,“洗手洗澡”,轻装上阵,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中共合江地委第一书记张林池在会上作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的辅导报告,县委书记杨培君作了《关于全面开展全县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报告。
  2月17日,根据县委面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部署,各公社先后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动员干部“洗手洗澡”、自觉革命,参加会议的三级干部共1895人。
  2月19日至3月2日,县委在太和公社进行面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
  3月3日至22日,为开展面上的社教运动,县委组织了324人的社教工作队,向群众宣读文件,受教育人数达到应受教育的96%。
  (二)点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4月6日,以县委副书记王桂林为组长的58人工作队,进驻太和公社,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教育试点,历时104天,至7月20日结束。
  12月30日至1965年1月7日,在地委工作组的指导下,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学习了中央的《双十条》,县委书记杨培君代表县委带头作了《对当前阶级斗争的认识及“四不清”问题的检查》,并当场作了经济退赔。在县委带动下,参加会议的各公社、各机关、事企业的领导干部,也都做了检查,并发动到会的贫下中农代表,帮助县委及各级干部“洗手洗澡”,清理“四不清”问题。
  12月15日至1965年1月1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了1964年6月中央工作会议以来的社教运动中的若干问题。讨论制定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规定,城市和乡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今后一律简称“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二十三条》下达后,各级党委对城乡的“四清”运动重新做了部署。
  1965年2月4日至5日,县委召开公社书记、社长,县直机关各部、局、科、院长参加的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地委会议精神,宣读中央规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组织科以上干部进行认真的学习和讨论,并向全县发出了《关于宣传贯彻<二十三条>的通知》。
  2月6日至10日,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原原本本地宣读了《二十三条》。根据学习、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作了重点解释辅导。
  2月22日,县委抽调县、社两级干部261人,组成工作队,深入全县农村,宣讲《二十三条》,共有19117人参加学习,占全县总人口的96.5%。
  7月23日,虎林社教工作团党委在县委常委会议室召开第一次常委会议,宣布经社教总团党委批准的虎林社教工作团党委委员、常委名单,研究了社教分团的编队、领导人名单,林管、农垦系统社教运动安排,工作团办公室组成人员,常委分工及近期工作安排。
  7月下旬,全县系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正式开始,由省委副秘书长张厘带领2300多名社教工作队员(部分省直机关干部、宝清、集贤县干部),进驻虎林。以《二十三条》为指针,进行“四清”,帮助领导干部“洗手洗澡”,整顿党、团、工会、民兵、妇女组织。党员进行登记。运动的范围包括虎林县、虎林农垦分局及其所属农场、完达山林管局及其所属各林业局等单位。虎林县直机关与各公社共设12个社教分团。
  8月29日,虎林社教工作团党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参加会议有的县、农垦、林管系统的三级干部1640人。首先解决县委常委洗澡下楼问题;其次解决县直部、科、局、院(农垦分局)和公社领导干部洗澡下楼问题;最后解决县和农垦分局一般干部洗澡放包袱问题。
  12月下旬,虎林社教工作团党委、虎林县委召开社教中第二次三级干部会议,进行阶级斗争、两条路线斗争问题大兜底的再教育、再认识、再提高。
  虎林县的社教运动历时10个月,至1966年5月中旬结束。运动中清理出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白吃白占的总金额为26万元。斗争四类干部48名,斗争有严重破坏活动的四类分子22名。中共虎林县委领导班子及各基层党委也进行了调整。整个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于解决城乡一些单位的干部作风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是在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使一些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造成不好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