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青少年组织 一、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5年春,中共党的地下工作者毕于民同志,在九牌、十牌、忠诚等地建立九牌团支部,团员9人,支部书记刘广生。同年,毕于民同志在四方林子发展9名团员,成立团支部,支部书记单立志。同年5月,毕于民同志在13甲(今兴隆)发展5名团员,在三甲(今西岗),建团支部,支部书记季连章。
1936年,中共党的地下工作者毕于民、于化南在倒木沟成立团支部,支部书记杨吉庆。同年,共产主义青年团虎林县委员会建立,书记黄太浩同志。1936年中共虎林县委成立后,由县委委员金昌龙同志领导团县委工作。
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49年4月,在中共虎林县委的领导下筹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虎林县工作委员会,先在虎林第一完全小学校搞建团试点,后在企业、机关、学校、农村发展团员。到1949年底,建起团区工委3个,团总支1个。团支部21个,有团员491名。同年6月12日在虎林一完小建第一团支部,同年秋,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虎林县委员会,书记于保忠。
1950年5月29日,县委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
1950年6月4日至7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虎林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虎林召开,出席代表59人。会议听取团筹委会的工作报告,决定正式成立青年团虎林县委员会,选举团县委领导成员。于保忠当选为团县委书记,焉兆信为团县委副书记。
1953年4月1日至4日,青年团虎林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虎林召开。出席代表116名,代表全县56个基层团支部,1137名团员。会议听取了团县委的工作报告,选举新的领导成员。毛奎山被选为团县委副书记。
1955年9月23日至26日,青年团虎林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虎林召开,出席代表145人,代表全县70个基层团支部,1516名团员。会议听取了团县委的工作报告,选举新的领导成员,书记暂空,毛奎山、刘俊宝被选为副书记。
1956年6月8日,召开青年团虎林县第三届二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04人,代表全县85个团支部,1601名团员。会议听取了团县委工作报告,补选6名团县委委员,选出3名省团代会代表,补选耿国栋为团县委书记。
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57年7月29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虎林县委员会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虎林县委员会。
1959年7月15日至19日,共青团虎饶县首届代表大会在虎林召开。出席代表390人,代表全县977个基层团支部,23154名团员。会议听取了团县委副书记赵德全的工作报告,中共牡丹江农垦局虎饶县委第一书记王景坤到会作了指示,会议选出新的共青团虎饶县委员会领导,书记暂空,赵德全当选为副书记。
1961年3月6日至9日,共青团虎饶县第二届代表大会在虎林召开。出席代表237人,代表全县1426个基层团支部,27717名团员。会议听取了前届团县委的工作报告,布置了今后团的工作任务。选举新的团县委领导成员。选出团县委委员25人,张武生当选为团县委书记。
1962年9月12日至16日。共青团虎饶县第三届代表大会在虎林召开。出席代表176人,代表全县174个基层团支部,2232名团员。会议听取了团县委书记于银祥所做工作报告,县委书记张涌涛代表县委做重要指示。选举新的团县委领导成员。大会选举于银祥为团县委书记。
1964年8月8日至13日,共青团虎饶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在虎林召开。出席代表322人,代表全县191个基层团支部,2913名团员。会议听取了团县委副书记雷秀茹所做的工作报告,县委书记杨培君到会做了指示,选举新的团县委领导成员。大会选举于银祥为团县委书记,雷秀茹为副书记。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共青团组织停止活动。
1970年3月15日至18日,共青团虎林县第五届代表大会在虎林召开。出席代表328人,代表全县272个团支部,4077名团员。会议听取了建团领导小组的工作报告,选举团县委领导成员。孙继翔当选团县委书记,张吉品为副书记。
1973年4月11日至14日,共青团虎林县召开第六届代表大会,出席代表465人,代表全县398个基层团支部,4700名团员。会议听取了上届团县委的工作报告,选举新领导成员。大会选举孙继翔为团县委书记,张吉品、张吉秀、余美献为副书记。
1976年4月20日至26日,共青团虎林县召开第七届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55人,代表全县495个基层团支部,6097名团员。大会听取了工作报告,选举团县委领导成员。大会选出任淑兰为团县委书记,刘益强为副书记。
1980年9月27日至29日,共青团虎林县召开第八届代表大会,出席代表454人,代表全县527个基层团支部,6194名团员。会议听取了团县委的工作报告,确定了今后团的工作任务,选举团县委领导成员。大会选出张吉秀为团县委书记,徐延生为副书记。
虎林县几个年份共青团组织状况
表13—1
单位:个、人
四、抗日救国儿童团
1935年春,中共地下党的领导毕于民、徐凤山、于化南等同志,在九牌、四方林子、倒木沟等地建立抗日救国儿童团,组织站岗、放哨、送情报、撒传单,发挥了很大作用。
五、中国少年儿童队
1946年至1949年10月,各村均建立了儿童团组织。主要任务是反奸清算,参加土改运动,平时协助民兵站岗放哨,查路条等。
1949年10月13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做出决议,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1950年,全县已有6所小学建立了中国少年儿童队,以后逐渐在县内各中、小学校建立了中国少年儿童队组织。
六、中国少年先锋队
1953年,中国少年儿童队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文化大革命”中,全县各中学建立“红卫兵”组织,小学建“红小兵”组织,少先队活动中断。1978年各校恢复了少先队组织。1985年全县少先队组织有127个大队,558个中队,15441名少先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