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代驻军
第一章 驻军及武装
第一节 历代驻军
一、清以前的驻军
(一)金大定年间设呢吗河猛安。
(二)明永乐五年(1407年)置乌苏里江卫。
(三)明永乐八年(1410年)设立奴儿干都司呢吗河卫。
(四)清初以来在德克登吉(独木河入江之口,又名公司)曾驻扎清八旗重兵,统管乌苏里江两岸直至东海滨,初隶宁古塔副都统。雍正后,归三姓副都统辖领。至清末该屯扎地撤除。曾于雍正十年(1731年),在德克登吉等处所居之八姓赫哲打牲人中挑选甲兵1000名。
(五)清咸丰九年(t859年)于呢吗口(今虎头)建清军卡伦。
二、民初奉军时期
(一)民国2年(1913年)10月22日,密山二十三师步兵四十六旅九十一团二营七连,派一个排驻防虎林县境。
(二)民国8年(1919年)12月29日,陆军步兵第二独立团辎重营第四连来县驻防。连长韩升荣领一排驻黑咀子,二排驻虎林县城,三排驻凉水泉子。
(三)民国10年(1922年)6月,陆军第四旅补充营来县驻防,营长吴本植。
(四)民国16年(1927年)1月26日,东北陆军步兵第九旅四十二团十连,由饶河东安镇移驻虎林。
(五)民国19年(1930年)1月,东北边防军第九旅三十五团三营部及十一、十二两连驻县街,九连驻独木河口,十连驻七虎林,共计士兵400名,营长孙绍臣。
(六)陆军步兵第二十四旅六百六十八团驻虎林县,人员1358名,团长陈宗岱(即陈东山)。
三、伪满时期
(一)抗日救国军、自卫军
1、伪满大同2年(1933年)3月1日,日伪警察大队第一中队长高玉山率部起义,打死伪县署日本参事官、警务局日本指导官,夺回县政权,成立了东北国民救国军,进
行抗日,总司令高玉山。下设两个旅,当时有1000多人。攻打密山后发展到5个旅,三四千人。5月攻进饶河县城后,与中共饶河县委领导下的饶河工农义勇军联合,该军编为高玉山的东北国民救国军第一旅特务营。救国军最多发展上万人。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1月,攻打虎林县城失败后溃散。
2、陈东山率领的李杜自卫军第五旅驻军勃利,听说高玉山于伪满大同2年(1933年),3月成立救国军,便将队伍带至虎林县,仍叫自卫军。后发展到6000人。同年8月日军攻进虎林县城后又将队伍撤回勃利。
(二)中共领导的军队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8月间,中共饶河中心县委为了准备创建抗日武装,培训队伍,在宝清县小城子沟里秘密创办了军政讲习所。受训的学员是从虎林、饶河、抚远、宝清等县的党组织推荐来的30多名男女青年。到了秋天讲习所被敌人破坏,学员们返回各地。同年10月,饶河中心县委决定:由崔石泉、金文亨、金东天、崔龙锡、许成在、朴英根6名党员,利用仅有的一支手枪成立了特务队。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发展了40多名队员。至伪满大同2年(1933年)4月,根据中共饶河中心县委的决定,创建了饶河工农义勇军,队长崔石泉,政治部主任金文亨。同年5月,高玉山的东北国民救国军攻进饶河县城后,在同年6月下旬与高部联合抗日,被编为东北国民救国军第一旅特务营。这时已发展到100多人。营长金文亨、参谋长崔石泉、政治委员朴振宇。主要领导都由党员来担任,队员中还有许多党员和团员。同年7月,特务营随高玉山第一旅驻虎林独木河。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1月28日,随高玉山攻虎林县城失败撤出后,脱离救国军。于同年2月3日,改编为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李学福任大队长,崔石泉为参谋长,朴振宇为政治委员,在虎饶两县进行游击活动。伪满康德2年(1935年)9月18日,游击队根据吉东特委的指示,在饶河大叶子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团长李学福、副团长朴振宇、参谋长崔石泉、政治部主任李斗文,共250余人。游击在虎、饶两县。
伪满康德3年(1936年)3月25日,根据吉东特委指示,在饶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四团在饶河关门咀子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第二师。师长郑鲁岩、副师长李学福、参谋长崔石泉,队员500名。二师决定;由郑鲁岩率部分队伍到虎林、宝清方面开展游击战。同年3月15日,李学福在饶河召集“九省”、“保山”、“东胜”、“好胜”、“中山”、“天君”、“北海”、“永远”、“花牙子”等山林队和其他抗日部队头目会议,把他们编为六、七、八团,由王凤林、贾瑞富、君子人分别担任团长。在饶河、虎林坚持游击战。
1936年11月15日,以抗联第四军第二师为基础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全军分三个师。军长陈荣久,参谋长崔石泉。第三师长景乐亭,主要活动于虎林、宝清两县。三师曾在虎林县独木河设师部密营,还在马鞍山、迎门顶子设密营。
1938年春,毕于民领导独立团在秃顶子建立了密营。三师独立团是由收编的山林队“德胜”、“七省”、“中央”等百余人所组成。李一平夏季到密营后,将独立团改为三师补充团。11月,七军三师与五军三师一起活动于虎林,驻秃顶子。1939年3月,王效明率三师补充团在虎林与五军三师联合活动。
1940年1月,王效明率七军从饶河转入虎林县。3月,根据二路军总指挥部的指示,崔石泉和王效明到虎林县小木河北部。3月28日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带小部队到达,与七军取得了联系。周保中主持,在小木河北部召开了七军党代表大会。把东北第二路军第七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第二支队。王汝起任队长、王效明任政治委员。崔石泉这时已任第二路军参谋长,仍然与王效明,率二支队和教导大队活动于虎林地区。至1941年11月,二支队主力转移到中苏边境地区整训。
(三)伪军
1、伪满大同2年(1933年)初,驻密山县平阳镇伪吉林省军警备骑兵第四旅旅长郭宝山,派王振升等团驻虎林县黑咀子,因与汉奸李庆云(即李象山)矛盾,驻不久回密山。
2、伪满大同2年6月12日,郭宝山又派独立营长陶冶部(后称陶团)驻黑咀子。同年7月8日,黑咀子被高玉山、陈东山部攻克,将陶击毙,该团溃回密山。
3、伪满大同2年8月,伪吉林省军警备骑兵第四旅十四团(团长阎成珠)、补充团(团长张云阁)驻于虎林县城。
4、伪满大同2年夏,伪吉林省军警备骑兵第四旅部由平阳镇移驻虎林县城。旅长少将郭宝山(蒙族)。
5、伪满大同2年8月12日,伪吉林省军警备骑兵第四旅,改由伪军混成21旅驻虎林。旅部设于县城,少将旅长徐海,下设28团(团长李云集)、32团(团长戡振兴)。共1580名,分驻城乡,至1939年全部调走。
6、伪江防航队虎林办事所
1936年设,负责来往舰队的燃料、物资供应。在虎林县城(虎头)乌苏里江左岸修筑了船坞,停泊炮艇4艘。所长开始是少校,日本人。1940年后改江上军,上校所长,中国人。1945年光复时所长是上尉,日本人,在苏军解放虎头炮击败退时,被所部伪军击毙。
(四)日本侵略军
1、关东军铁道守备队
1934年12月21日,满铁警备队侵占于安乐镇(今虎林县城)驻20名。后改关东军铁道守备队,至1939年增至一个中队(等于连)的兵力。
2、满洲第四国境守备队
日本关东军为了把守虎头地下要塞,于1938年3月14日编成第四国境守备队。该守备队的司令部为满洲第31部队,少将司令官仓茂周藏。整个守备队为满洲第948部队。下辖步兵队(队长大佐,下设3个大队,12个中队);炮兵队(队长中佐,下设5个中队);工兵队(队长少佐,下设1个中队)。
1938年12月25日改编,下辖3个地区队,即3个团。第一地区队下辖4个步兵中队、1个炮兵中队;第二地区队下辖4个步兵中队,1个炮兵中队;第三地区队下辖4个步兵中队,1个炮兵中队;炮兵队(团的编制,下辖3个大队,14个中队);工兵队(为营的编制)。总兵力最多到过12000人。
继仓茂周藏之后,先后有早测四郎、仓林公任、秋草俊少将任第四国境守备队司令官。
1945年3月30日成立第122师团。第四国境守备队的司令部主力编入该师团司令部调往掖河。第一地区队主力编入该师团第265连队(团、下同),调往掖河。第二地区队主力编入该师266连队,调往穆棱。第三地区队之一部编入该师团第267连队,调往桦林。炮兵队主力编入野炮兵第124连队,工兵队主力编入工兵第122连队。第四国境守备队建制由此撤销。
3、满洲第15国境守备队
于第四国境守备队整编之后的1945年7月20日,以该守备队第三地区为主力,重新编成了满洲第15国境守备队。通称满洲第948部队城第13097部队。守备队长由原第四国境守备队第三地区队长西胁武大佐(上校)担任。下辖步兵队(下设4个中队、1个高射炮中队、1个步兵炮中队)、炮兵队(下辖2个中队、1个水克列车炮队)、工兵队,总兵力1400名。1945年8月26日,被苏联红军解放虎头时歼灭。
4、善通寺第十一师团(满洲第410部队)
日本关东军在西岗、太和、宝东、虎林建成了大批营房后,于1939年11月,第十一师团驻进了上述地区。师团部(师编制)设于西岗,对外称满洲第410部队,又因来时的师团长是牛岛满(来时是少将,走前升中将),也叫牛岛部队。下辖6个联队(团编制)。即:步兵12联队(驻宝东,为满洲第936部队)、步兵43联队(驻虎林,为满洲第712部队)、步兵44联队(驻太和,为满洲150部队)、骑兵联队(驻宝东,为满洲52部队)、山炮联队(驻西岗,为满洲第251部队)、辎重联队(驻太和,为满洲930部队)。该师团至1945年4月,共换了三任师团长。继牛岛满之后,1941年10月鹰森孝(中将),1945年4月大野广一。
5、关东军宪兵队虎林分队
1935年在县城虎头成立,当时叫关东宪兵队虎林分遣队。
1939年迁于西岗,后称关东军宪兵队虎林分队,连级编制,宪兵队长由上尉、中尉军官担任。角田、濑户广吉(中尉)、泷田(上尉)、吉田(上尉)、神官司(中尉)等曾担任分队长。归东安宪兵队管辖。分队内设:军警、监视、审讯、特务、视察、警务、事务系。在这七个系之上有一名班长,由准尉军官担任。各系头目绝大部分由士官担任,个别有准尉担任的。下辖有:虎头宪兵分遣队(队长准尉军官)、虎林街宪兵诂所、虎林车站取缔所。主要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满抗日活动和对苏进行谍报活动。并在各阶层的中国人中发展了大批密侦联络员,建立许多秘密联络点,采取各种方式,如种罂粟、伐木、打鱼、狩猎等形式,在县内大量发展“烟特务”、“鱼特务”、“狗特务”等。利用叛变的抗联七军交通副官国俊岭,任“北边公司”经理,在独木河一带设10几个特务据点,采取各种方式破坏抗日地下活动,逮捕抗日地工和苏军谍报人员。1940年4月,在新京(长春)宪兵司令部、东安宪兵队的直接指挥下,在县内破坏了我地下交通情报组织,逮捕了64人,至7月将其中张旭武、孙正藻、韩有才等26名地工人员送往佳木斯绞刑杀害,称之为骇人听闻的“虎林事件”(也叫“张旭武事件”)。平时被关东军宪兵虎林分队以“反满抗日”抓进监狱的人不计其数。将人抓进之后,施以往鼻子里灌凉水、灌辣椒水、灌汽油,装在麻袋里由两人抬起摔,用竹签子钉指甲,坐老虎凳,吊在半空用竹剑抽打,用烙铁烙,用子弹夹手指,用烟头烧等等酷刑,甚至扔到狼狗圈里撕咬,进行折磨。多数的受害者经过一番折磨后被押送到外地害死。
6、日本陆军特务机关虎林分机关建于1937年,后驻于虎林街,其正式名称为“关东军情报部”,主要是对苏联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进行情报、破坏、颠覆活动。隶属于哈尔滨特务机关和东安特务机关。虎林特务分机关长均由上尉军官担任。上尉西尾寿一、今泉、殿邑先后担任过特务分机关长,分机关内设主任、事务员及翻译3人。
下设若干特务据点。1939年,伪28团在虎林的退伍兵全被其吸收为特务,定期送往东安(伪省公署所在地)进行训练,交代任务。1944年将20余名赫哲人集中起来,驻大王家村,以打猎为名,做特务工作。并进行训练,称为“大王队”。分机关内设监狱,施酷刑,和关东军虎林宪兵分队一起,进行反苏、反共、迫害人民的罪恶活动。
7、关东军阵地司令部
1944年至1945年驻独木河三岔路,部队长大佐,归东安关东军第七部队管辖。
四、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20日,由光复前在关内与日本军作战被俘的八路军和抗战时期在关内外参加过革命活动的同志及一些光复后未走的劳工,在驻虎林苏军司令部的支持下,组成了一二○师三八支队虎林大队,开始与汉奸李象山县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0月上旬,改组了李象山政府,缴了其所属民警连的武装并进行改编。三八支队虎林大队成为虎林县统一的人民武装。为了取得我党我军的领导,派出联络代表至哈尔滨见到李兆麟与李延禄将军,接受指示改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合江军区虎林独立团。1946年1月1日改为东北民主联军合江自治军分区虎林独立团。团长常永年、副团长武廷山、参谋长孙轩华、政治部主任孙冀晃,下设3个营6个连。3月下旬,东安地委派红军干部梁定商任虎林独立团政委。该团高潮时期有3个营9个连800多人。5月参加东安剿匪作战。7月,该团与三支队警卫团合并。团长王景坤,政委吴美邦,参加了饶河剿匪。1947年春节后,王景坤调军分区任参谋长,刘振球同志接任团长。3月,编为主力部队,参加了解放东北的战役。
五、建国后的驻军
1961年在虎饶县境内设边境工作站,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省军区领导。总站设于虎林镇,下辖6个边防站。
1965年改虎林中心边防站。下辖4个边防站。
1969年由虎林中心边防站等3个部队抽调官兵共同组成珍宝岛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634部队,隶属于沈阳军区领导。同年10月,代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460部队。1973年改81679部队,隶属黑龙江省军区领导。
此外,还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76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