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防疫保健 一、预防接种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于1947年2月28日,发出预防天花接种牛痘的通知,随即在群众中用两周时间施种牛痘。1949年县人民政府再次发出预防天花,免费为群众接种牛痘的通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1950年10月12日发布的《种痘暂行办法》规定和东北人民政府卫保字第437号文件提出的“在1951年到1952年两年内扑灭天花”的要求,于1950年第二次开展全面种痘。1951年接种三联疫苗。1952年接种牛痘5352人份。为反对美帝国主义细菌战,同年6月20日训练防疫注射员50人,编成防疫注射队,分赴农村,开展五联疫苗注射。从7月2日到7月25日,接种27290人。1956年前,预防接种工作,由县卫生院负责业务技术培训和检查指导,各级“卫生协会”负责组织全县医务力量开展接种工作。1956年成立县卫生防疫站,预防接种工作即由卫生防疫站和乡镇防疫医生承担。从1947年到1985年的38年间,接种牛痘26次,达439047人份。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因天花已绝迹,决定从1982年起停止接种牛痘。
50年代,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品种类很少,只有伤寒菌苗、霍乱菌苗、破伤风菌苗以及牛痘苗等六、七种。60年代末70年代初预防接种的菌疫苗多达21种。
1964年开始,7岁以下儿童发放预防小儿麻痹症的1+Ⅱ型脊髓前角灰质炎疫苗(即小儿麻痹糖丸);1966年开始口服麻疹疫苗;1967年开展麻疹疫苗预防注射。此后,对出生8个月~1周岁婴儿进行初种,每年加强免疫1次。由于“文革”的冲击,各种免疫活动受到影响,有的中断数年。自1969年起,各种免疫活动逐步恢复和加强。到1984年累计服用小儿麻痹糖丸18次632712人份,接种麻疹疫苗18次398349人份,接种卡介苗9次288209人份,接种流脑菌苗6次243378人份,接种森脑疫苗17次63428人份,接种伤寒四联疫苗13次85075人份,接种狂犬疫苗15次3319人份,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11次,305935人份。
1983年9月,县成立儿童预防接种站(行政隶属镇卫生院,业务隶属卫生防疫站),专门从事城镇儿童预防接种,编定免疫程序表,建立预防接种登记卡,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发放儿童预防接种证。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从此,为全县实行计划免疫奠定了基础。对7岁以下儿童实行基础免疫。免疫药品有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联合制品和卡介苗、麻疹疫苗等。同时,开始冷链建设。全县17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购置了冰瓶。
1984年14个乡、镇卫生院购置了中小型冰箱、20个冰藏背包冷藏疫苗。全县120个乡村卫生所均备有冰瓶。县卫生防疫站购置两台200立升冰箱,储存疫苗。不仅解决疫苗的冷藏运输,而且已形成冷链网,提高了疫苗的有效率,糖丸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三联、卡介苗四苗覆盖率,1984年为28.6%,1985年牡市联查为54.38%。
二、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
(一)传染病防治
1、解放前的传染病
民国8年(1919年)至民国11年有霍乱、伤寒、痘疮、疹热症、白喉等6项传染病病例,且死亡率较高。民国8年患霍乱病17人,死10人。其中男性9人,女性1人。民国9年(1920年)患病20人,其中男性13人,女性7人;死亡4人,其中男性3人,女性1人。民国10年患病21人,其中男性17人。女性4人;死亡7人,其中男性6人,女性1人,死亡率33%。民国11年患病13人.死亡2人。
民国21年(1932年)5月,施医诊所为县内施种牛痘33名,其中男性19名。为学校学生施种牛痘63名。7月施种牛痘121名,其中男79名.女42名。
伪警察遇有传染病人,不管死活都强制隔离封锁,有的将尚在呻吟的劳工传染病人埋掉。
赤痢 民国8年(1919年),患病11人,其中男性9人,女性4人;死8人,其中男性7人,女性1人。民国9年患病23人,男18人,女5人;死亡5人,其中男性4人,女性1人。民国10年患病24人,男16人,女8人;死亡6人,其中男性4人,女性2人。
伤寒 民国8年(1919年),患病16人,男性11人,女性5人;死亡8人,其中男性6人,女性2人。民国9年患病28人,其中男性20人,女性8人;死亡6人,其中男性5人,女性1人。民国10年患病17人,男11人,女6人;死亡5人,其中男性3人,女性2人。民国11年患病23人,死8人。
痘疮 民国8年(1919年),患病5人,其中男2人,女3人;死2人均为女性。民国9年患病15人,其中男12人,女3人;死1人为男性。民国11年患病27人,死亡5人。
疹热症 民国8年(1919年),患病2人,男女各1人,无死亡。民国9年,患病10人,其中男6人,女4人;死2人,男女各1人。民国10年,患病14人,其中男10人,女4人;死亡2人,男女各1人。民国11年,患病16人,死亡5人。
白喉 民国8年(1919年),患病4人,男3人,女1人。民国9年患病5人,男3人,女2人。民国10年,患病2人,男女各1人。
日伪时期流行的传染病主要有:天花、伤寒、麻疹、出血热、猩红热及性病等。
天花 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今宝东流行天花症,有的1家死5口,还有的双目失明。伪满康德9年(1942年),今杨岗镇湖北车站附近居民患天花21名,死亡20名。
伤寒 伪满康德6年(1939年),今伟光乡永胜村伤寒流行,发病30名,死10名。伪满康德10年,今杨岗镇永信村流行伤寒,发病18名,死亡14名。
麻疹 麻疹是病毒引起的出疹性疾病,是一种流行甚广的呼吸道传染病。婴幼儿患病为多,春夏之交小儿麻疹不时流行。村屯路旁,水沟树林,用谷草捆着的病儿尸体,随处可见。
出血热 伪满康德2年(1935年),虎林县境内侵华日军与当地居民曾有出血热流行,当时日本人一度称之谓“虎林热”。本病多发于成年人,尤其身强力壮的成年人患病,一旦误诊或抢救不及,半月之内即可死亡。
猩红热 伪满康德5年(1938年)12月,县曾发生1例。至1945年无记载。
性病 俗称花柳病。伪满康德2年(1935年),县内有土娼8家,妓女19人。妓女多系由于贫困所迫或被骗而沦为娼妓。伪满时期公立医院多设有花柳病科。据知情人回忆,仅虎林街每日接待注射“914”和“606”的性病患者不下10余人。警察署负责监督各娼妓馆的健康检查。据伪满《牡丹江公报》载:“康德5年12月传染病患者发生死亡表中,虎林丹毒发病4人。伪满康德6年4月12日,虎林县艺妓、娼妇健康诊所许可87人,受检人数130人,其中淋病17人。6月末妓女许可数96人,受检人数386人,其中梅毒5人,淋病51人。伪康德6年8月2日统计,当年7月末妓女许可数104人(其中日本人88人,中国人16人),查出梅毒1人(日本人),淋病49人(中国人6人。日本人43人),软下疳6人(日本人)。”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全县妓院(馆)尚达16家。其中中国6家,日本8家,朝鲜族2家。
2、解放后传染病流行与防治
1949年4月11日,县政府建立传染病报告制度。1950年至1955年,疫情管理由县卫生院负责。各区以村、屯、街、委为单位划分传染病责任区。各责任区由责任医生负责疫情报告和疫情管理。举办短期培训班,培训农村医务人员,使其明确疫情管理办法与管理制度,提高对传染病的诊断水平。1974年对全县疫情管理进行了全面检查、整顿、重新健全了疫情报告网和疫情管理制度。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并及时处理疫区。
(1)甲类传染病鼠疫 霍乱副霍乱、天花3种谓甲类传染病。解放以来,鼠疫无发生,霍乱无病例报告,1956年在西岗村八五○农场家属中发现天花3例。尔后至今再无甲类传染病发生。
(2)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规定22种。威胁比较严重的常见病有:伤寒、麻疹、流脑、出血热、病毒性肝炎、痢疾、猩红热、百日咳等。
伤寒 群众称伤寒为“窝子病”,传播快,1人发病传染全家乃至全村。1949年后,逐步加强了伤寒病的防治工作。但由于伤寒病区在全县分布较广,疫源地很难根除,加之伤寒疫苗注射反应较大,群众不愿接受。1958年后发病开始上升,1959年伤寒发病137名,1960年发病212名。1961年715名,是虎林历年发病最高峰。据1961年统计资料分析,伤寒发病特点是地区分布广泛,13个农场和8个较大企业、学校、工地均有发生。发病率较高的八五二、八五三、八五五、八五一○等农场占全垦区总数的80%。伤寒发病率次于麻诊、流感,病死率仅低于出血热、麻疹。流行季节,历年规律是全年均有散发病例,自7月份开始。病人逐渐增多。10月达高峰,11月后开始下降。但1961年,流行高峰来得早,持续时间长,6月份病人逐渐增多,8月达高峰,9、10月份仍有不少病例,11月后病人才逐渐减少。发病对象,以农工、学生、儿童发病为多。青壮年发病275人,占总发病37%。学生、儿童发病为251人,占总发病的34%。1972年4月18日至5月10日,八五四农场十三连伤寒流行,共发病24名。1975年全县患伤寒病37名,其中伟光公社永胜大队患病11名。症状不典型者尚不在内。各级领导对此非常重视,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大力接种伤寒疫苗,经1年努力得到控制,1976年该大队未发生伤寒。伤寒疫区1年得到控制。
麻疹 1950年4月15日虎头区小学校1名学生患麻疹。数日内学生和居民群众蔓延百余人,学校停课,病势危急。当时该区无医疗机构,县卫生院曾派人赶赴现场,但终因条件限制,未能控制疫情。虎头区委向江东苏联伊曼站请求支援。苏联医生一行6人于5月19日21时来虎头协助治疗,疫情控制后于5月23日返回。1955年有麻疹散在发生,但无大流行。麻疹发病高峰年份是1957年至1959年、1964年、1966年、1969年、1975年,其中最高年份是1959年、1964年。1959年麻诊发病6438名,发病率2691.62/10万,死亡145名。1964年麻疹发病5042名,发病率3613.77/10万,死亡32名。1978年伟光乡永胜大队麻疹暴发,发病64人,并发肺炎21人。首发病例为由锦州来虎林探亲的1个7周岁儿童,原因是漏种麻疹疫苗。1983年虎林镇发生麻疹病24例。发病率为76.58/10万,发病年龄最小11个月,最大19岁。发病以散居儿童和小学生为主。有疫苗注射史13人,注射史不清者10人,其中1例有注射史5年后发病。这次发病原因主要是漏种和距离预防接种最后时间长,机体免疫力下降所致。
为预防麻疹流行,县政府、县卫生局,几乎每年春季都下发防治麻疹工作通知或工作方案,县、社医疗单位随时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病区开展防治工作。1956年起,即系统地坚持开展防病宣传教育,传播防麻科学知识,主要措施有:在麻疹流行的村屯禁止儿童、母、婴到麻疹患者家串门;在城镇电影院,曾要求1米以下儿童禁止入场。对易感儿童开展预防投药、服用胎盘球蛋白、紫药散等预防方法,增强易感儿童的免疫能力,积极治疗现患,病区医务人员身背药箱,送医送药上门,加强护理,防止合并症。1959年至1968年10年间,年年开展预防注射活动。1969年推行接种疫苗后,发病率逐年下降。1975年麻疹发病1243名,发病率504.23/10万;1979年发病59名,发病率22.52/10万;1980年发病122名,发病率45.48/10万;1985年发病7名,发病率2.58/10万,而且连续7年无死亡病例。
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1955年前无病史记载,自1956年发病记载以来,每年均有散在发病。1966年、1967年连续两年大流行。1966年流脑发病236人,死亡13人,发病率150.39/10万,病死率5.51%。1967年流脑发病245人,死亡10人,发病率145.15/10万,病死率4.08%。继1969年流脑大幅度下降,稳定6年之后,1975年至1977年连续3年发病再度回升,接近1966年高峰率。为摸清流脑感染情况,县卫生防疫站于1975年、1978年分别对不同人群进行带菌调查。1975年检查186人,阳性25人,阳性率13.4%。1978年检查201人,带菌阳性97人,带菌率49.2%,其中带两株菌的5人。
出血热 1956年有疫情记载,当时发病仅有两例。发病高峰是1959年,发病395名,死亡18名,死亡率为4.56%。其次发病比较高的年份是1960年,发病235名,1962年发病262名;1970年发病142名;1975年发病182名;1981年发病167名;1984年发病193名;1985年发病190名。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环节,重点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综合性防治工作,采取制作毒饵与器械扑打相结合的灭鼠工作。
1959年,东北疫源地疾病调查组对县内北大通地区进行啮齿动物调查,区系分布调查,自然疫源地景观及吸血节肢动物调查。此次调查的基本内容被耿贯一主编的《流行病学》专著收录。
县内有啮齿动物3目6科11属13种。建黑线姬鼠、棕背鼠、东方田鼠、林姬鼠观察哨1处,时间1年。1983年在太和乡正义村.新乐乡忠义村建常年鼠情观察哨两处,观察县内不同地区鼠的密度、季节消长、区系分布,指导全县灭鼠防病工作。
1983年对全县1209例(1970年至1980年)出血热患者首次进行地理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全县各乡镇、农场、林业局25个单位均为出血热疫区,平均发病率44.39/10万,病死率为3.89%,流行周期为4至5年1次。1983年至1984年10月,首次开展出血热宿主动物带毒调查,扑鼠555只,带毒鼠两只,带毒率为0.36%。
1984年,成立虎林县流行性出血热防治领导小组和防治办公室。同年,对县医院诊断出血热的21名患者,采集22份血清,32份进行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抗体阳性12人,占受检人数的46.62%。同年,对全县出血热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工作总结,出席黑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防治会议并在大会上交流。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从1959年有记载后,每年均有发病,并在局部流行。发病率在6.42/10万至423.09/10万,病死率在0.17%至5.88%之间。发病率较高年份分别为1965年,发病561名,发病率391.12/10万;1973年发病599名,发病率24.73/10万;1975年发病1043名,发病率423.09/10万;1978年发病529名,发病率199.59/10万;1982年发病501名,发病率184.18/10万;1985年发病人数下降为169名,发病率为62.34/10万。
1977年县卫生科成立肝炎防治办公室。印发肝炎防治宣传单1万多份。
1980年6月,县卫生防疫站选派流行病学医师、检验人员去省、市卫生防疫站学习肝炎防治和监测技术知识,7月按全国病毒性肝炎调查方案,进行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调查1123名,发病率1.6%,HBSAG阳性率8.28%。
1981年6月请省肝炎防治研究室唐书骥等5人来虎林作关于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与临床抢救治疗方面的学术报告。
1983年县卫生防疫站与省站肝炎办公室联合对HBSAG携带者90例进行药物矫治疗效观察。总有效率1组56.7%,1组67.7%,Ⅲ组34.4%。
肝炎流行周期,一般每3至4年1次,7至12月份为发病高峰。人群分布多在儿童,其次为青年和壮年。1983年底,对1970年至1982年病毒性肝炎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参加省肝炎防治会议,并在大会进行交流。
1985年,加强了医疗机构的卫生管理和输血人员管理,建立输血队员档案,对食品行业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搞好饮食卫生,把住病从口入关。
痢疾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痢疾是县内肠道传染病最高的一种病,每年均有发病。发病率在209.54/10万~4020.89/10万之间,病死率在0.03%~0.59%之间。发病率较高的年度有1956年、1959年、1960年、1973年、1975年、1978年、1982年。发病季节以夏秋为多。
1983年开始,开展痢疾菌株分型,调查138人,痢疾杆菌菌株分六型。
猩红热 1958年始有记载,之后年年发病,发病较高年份:1966年发病284名,发病率180.98/10万;1973年发病276名,发病率113.69/10万;1976年发病246名,发病率98.07/10万;1978年发病926名,发病率349.37/10万;1979年发病258名,发病率98.46/10万;1981年以后发病逐年下降,1985年仅发病58名,发病率21.40/10万。
百日咳 对婴幼儿威胁较重,自1956年有传染病统计以来,年年有发病。发病最高年份为1959年,发病人数1770人,死亡9人,发病率750.50/10万,病死率0.51%。
1962年发病784人,死亡5人,发病率312.64/10万,病死率0.64%。1963年发病822人,死亡6人,发病率424.76/10万,病死率0.73%。1966年发病734人,发病率467.75/1075,1974年发病577人,发病率236.24/10万。1976年起大幅度下降,到1985年百日咳发病仅9人。
除以上8种传染病外,常见传染病还有: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疟疾、斑疹伤寒、白喉、森林流脑、狂犬病等。虽非年年发病,一旦流行,威胁严重。白喉病死率高达66.6%,狂犬病病死率高达100%。勾端螺旋体病以及性病虽然少,亦不容忽视。如“勾体”病,于1971年夏季,大雨过后突然暴发2822人,县卫生防疫站当即派出流病科两医生赶赴现场调查,并立即召集全县医疗单位百余人参加紧急会议,号召全县各地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性病在解放前是社会一大公害,这是由性淫乱与发展公娼妓院(馆)有关。解放后,为消除娼妓,在土地改革、反封建的斗争中,县人民政府封闭了妓院,帮助妓女从良就业,性病传播即消失。近年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又有个别人传染上性病。
3、防治结核病
结核病俗称痨病。解放前患此病者颇多,广大群众当时生活贫困,无条件治疗,得了结核病就等于判了死刑。解放初期,仍因缺医少药,病人十分痛苦。1949年后,由于党和政府关心群众健康,结核病防治工作得以开展。50年代初,结核病防治已由“疗养时期”进入“疗养加萎缩疗法时期”,50年代末期进入了“化疗时期”。链霉素及异烟肼得到了广泛应用之后,结核病逐渐得到了控制。
1980年前结核病防治工作由县人民医院传染科负责。1981年7月20日成立虎林县结核病防治所,工作人员有医师5人,护师1人。护士2人,化验员1人。结核病防治所隶属卫生防疫站,与结核防治科合署办公,对外称结核病防治所。
结核病防治所为全县结核病防治指导中心,各乡卫生院内设有一名兼职结核病防治医生,各村卫生所有1名乡村医生,负责对结核病人的检查治疗和卡介苗接种等工作,县结核病防治所和全县医疗机构密切配合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县第一批中华防痨协会会员有周守恒、时文学、刘桂农、吕全祥。
1979年黑龙江省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队,依据中央卫生部抽签定点采取分层整体不等比例随机抽样法,以1500人左右为一调查点。全国共有888个调查点,我省32个,虎林县1个,即太山和正义大队,应检人数1256人,实检人数1250人,患肺结核12人。患病率占0.96%,涂阳患病率3.2%。
15岁以下儿童OT试验,儿童应检数513人,结核菌素(PPD)试验数503人。结核菌素试验率98.05%,其中阳性64人,阳性率12.70%;强阳性53人,强阳性率6.56%。
开展普查
1980年在全县14个医疗单位开展一次结核病普查,县委成立了三病(结核、肝炎、地甲病)普查领导小组,工作人员由4名医师组成,普查28420人,查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372人,患病率1.31%,涂阳患病率2.21%,非活动性肺结核35人。黑龙江患病率为1.02%,全国患病率为0.763%,虎林略高于全省与全国,涂阳患病率虎林为1.87%,也略高于全国与省指标。
1982年对0至15岁儿童结核自然感染率做了调查。调查1398人,城镇感染率为21.38%,农村自然感染率为17.64%,黑龙江省为19.26%。
1980年至1985年,每年有计划地进行结核病普查,6年中共普查140628人,查出肺结核病1341人。患病率0.95%,涂阳率1.58%。
结核病治疗
结核病人治疗,以菌阳性病人为主,以开放性病人为重点,坚持早期、并用、适量、全程、规律五项原则。以全程监督和督导化疗为主。
按全省1.02%患病率推算,虎林县共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大约1638人,已查明并确诊者1341人。经5年多不住院化疗,疗程6至18个月不等,采用全国、全省统一标准化方案。督导用药,不住院化疗的药费,1个疗程一般在36元至300元,相当于住院半至1个月的药费,受到患者的欢迎。
结核病的预防
结核病的预防主要采取接种卡介苗。从1985年开始,实行计划免疫,卡介苗接种对象初种以新生儿为主,复种以小学一年级学生为主,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普种。
(二)地方病防治
1、克山病
克山病是以心肌改变为主的一种地方性心肌病。
解放前死于类似克山病者颇多。但克山病最早起于何时无资料可考。当时限于缺医少药和医疗技术水平低下,多为死因不明。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广大城乡医务工作者深入病区。大力开展克山病的综合预防,使克山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1957年底,虎林曾发生类似克山病急死症,当时由于技术力量的限制未能及早确诊。1958年4月下旬又有发病,死亡率高,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1961年普查,在25007人中,查出痨型克山病患者54人;潜在型113人。
1962年克山病在全县暴发,共发生急型、亚急型克山病243人,死111人,病死率占40%。从此虎林被列为重病区。
克山病在县内发病呈明显的地区性,重病区和非重病区交错存在。城镇、铁路沿线、林场、粮库等区域很少发病或不发病。
从时间上看,无固定规律。虎林县克山病发病高峰为1962年、1963年、1965年、1971年、1974年。冬末春初为高发季节,头场雪、三九天、农历腊月二十三前后尤为多见。
从患病人群看,克山病不分男女老幼均有发病,尤其多发于农业人口。其中困难户、寒冷户、不卫生户、外来户、多子女户发病为多。其他非农业人口不发病或极少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学龄前儿童和生育期妇女占发病多数。
除迎春外,虎林地区几乎所有乡、镇都有发病。1962年至1965年4年间,发病最多,死亡率也高。尤其1962年是高峰年。
1958年黑龙江省地方病研究所主治医师杨佩安,在虎林解剖一名死者,验证为克山病。为全面掌握病情,当即组织医务人员深入4个点调查。据不完全统计,从1957年11月至1958年4月末。发现疑似克山病18人,死亡15人,占发病83%。分布在新民、杨岗、庆丰、虎林镇,其中新民村发病居多。为加强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局(县)党委于1959年成立了除害灭病指挥部,并将急型克山病纳入甲类传染病管理办法管理,每发生一例,先以最快通讯方法(电话)逐级上报,尔后向县卫生防疫站报急型克山病报告卡片。农村建立“三专”,即专门赶车(爬犁)老板,专车或爬犁、专马,以备急需,及时抢救。对急型克山病执行“三早”制度。即“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1961年除害灭病指挥部,改称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10月初首批培养“防克”责任区医生24人。11月初,局(县)党委批转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关于1961年冬1962年春地方病防治工作意见》。11月7日,局(县)党委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再次下达《关于加强克山病防治工作》的指示,接着派工作组到重病区逐户普查。在25007人中,查出“慢克”(即痨型病)54人,潜在型113人,可疑32人。1961年12月14日至1962年2月28日,两个半月时间,对6个农场,1个学校,17个分场,19个生产队普查中,发现克山病人27例(新病区15例),死亡率40.3%。其中八五○农场发病11人,死亡5人;虎林农场发病5人,死亡1人。小儿发病占总发病74%。1962年总发病243人,死亡111人。
据1963年11月末统计,全县普查7221人中,查出现患2047人。其中痨型215人,潜在型1832人,发病比1962年高41倍,居全省第二位。鉴于此种病情,县委重新组成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力量,认真贯彻“综合预防。加强治疗,多找原因,迅速根绝”的防治方针。县委把防治地方病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统一研究、统一部署、统一评比、统一行动、统一检查。工作方法上执行“六抓”、“五结合”,一抓以除病灭病为中心,以“两管五改”为内容的常年爱国卫生运动;二抓防烟、防寒、改善社员群众居住条件;三抓组织,坚持建立健全、执行各项制度;四抓训练,扩大防治队伍,提高防治技术水平;五抓常年防治,保证物资药品供应;六抓宣传教育,消除麻痹松劲和恐慌情绪。“五结合”是结合中心工作抓防克。结合各个部门工作抓防克,结合巡回医疗抓防克。结合除四害讲卫生抓防克,结合常年积肥抓防克。
县里一切大型会议,如人代会、党代会、四级干部会议等,县委都对防克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县卫生行政部门,举办虎林地区(含农垦、林业等部门)有54人参加的“防克”责任医生学习班。并协助公社培训防治克山病抢救员75人。在杨岗公社召开防治克山病现场会议,公社党委在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杨树河子大队曾出席全省1963年度“防克”奖模大会。同年9月中旬召开为期3天60人参加的全县医院院长、卫生所所长工作会议,会上部署落实了全县“防克”工作任务。会后,组成两个工作组分赴杨岗、宝东、太和、忠诚公社;皖峰、八五二、八五三等农场进行检查,所见问题,限期改正。
1964年全县普查出慢型克山病人103人,潜在型病人831人。主要分布在伟光、杨岗、太和、忠诚、东风、新乐公社。但虎林镇内(三居委)也有少量急型或亚急型克山病发病。8月召开虎林地区“防克”经验交流会,会上交流了经验文章12篇,统一了诊断指标,提高了防治技能,增强了防治信心。再次培训公社防治员55人,做到会预防,会认症,会抢教用药,会治疗,充分发挥了第一线防治生力军的作用。是年冬,克山病抢救工作,在没有外援情况下全靠县技术队伍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县地方病办抽调县医院、防疫站医生4人,护士2人组成3个小组分赴伟光、杨岗、忠诚3个重病公社,为期4个月驻社蹲点把守,终使1964年“克山病”发病比1963年下降46%。
1965年5月1日至11月24日,据基层报告发生急型克山病35人,死亡12人,其中11月中旬发病9人,死亡7人。其特点是面广、起病急、进展快,来不及抢救即死亡,又据太和、富国、宝东大队初步调查,发生痨型克山病50人,潜在型130人,大有多发之势。县卫生科首次组织大批医疗队下农村,分赴伟光、新乐、忠诚、杨岗、东风等重病公社蹲点抢救治疗,每半年轮换一次。11月27日。中共虎林县委、县人委下达《关于加强克山病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中提出五条:
1、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搞好防寒、保暖,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2、做好营养搭配,提倡多吃杂粮;
3、调动技术力量,投入“防克”斗争;
4、妥善解决药品和器材,及时发到病区;
5、开展家庭病床,推广葡萄糖加V—C静脉注射办法,抢救急型病人。
1961年至1975年间,年年普查或重点抽查克山病发病情况,掌握发病趋势。病势高峰的1962年至1966年开展全县性普查普治大会战。对查出的潜在型、慢型克山病人,除予以生活指导外,还进行全面管理和普治。以后每年入冬前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对慢型克山病人,采取家庭病床,用佟生洋地黄代进行康复治疗、管理。要求“治全、管严、生活指导”,注意劳逸结合,做好防烟、防寒、防止暴饮、暴食,预防急诱因。防治医生定期访视,注意病情发展趋势,争取早期用药,对疑似病例进行“露头打一针”,密切注意观察,争取早日确诊,进行系统治疗。
医务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出“静、氧、温、药、守、研”六字综合疗法,抢救了不少病人的生命。
静:安静休息,环境安静,适当给镇静剂;
氧:吸氧,保持心脏和脑有充足的氧气供应;
温:保温,病室要温暖,注意病人身体保温,防止寒冷刺激;
药:静脉推注12%V—C注射液60m1,静脉推注12.5%V—C注射液60m1,50%葡萄糖注射液40—60m1,缓慢静脉滴注葡萄糖加V—c液,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加入对应药物。
守:医护人员守护治疗,以应付本病易变、突变、多变的特点,随时给予较恰当适时的治疗。
研:开展科研。1973年以来,县卫生防疫站主动与有关科研部门挂勾,开展科研项目22个。先后承担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口服亚硒酸钠防急克山病发病疗效观察;中国科学院贵州地球物理化学研究所的施钼肥预防急型克山病发病的研究课题;黑龙江省地方病研究所,用中草药治疗康复慢型克山病效果观察;哈尔滨医科大学克山病教研室,饮豆浆预防克山病的效果观察等项目运用到病区后,大搞防治结合,治研结合,扭转了被动局面。
1974年冬县内研制的中草药“攻克一号”治疗康复慢型克山病,经临床试验治疗,疗效较好。1975年又集中全县中医经验,结合虎林地区慢克治疗中的经验及现场实验资料改制成“攻克二号”。1975年用“攻克二号”治疗慢型克山病人45例,有效率95.6%,心电图有效率71.9%。
1976年,在“攻克二号”基础上进行辩证施治用药治疗观察,历时两年和省内绥棱、嫩江等兄弟县、市防疫站密切配合,治疗慢型克山病人120例,临床效果显著,无一例加重或急发死亡。“攻克二号”的成果,受到省地方病研究所重视和鼓励。是年冬,由于广大群众坚持经常服亚硒酸钠,使病区7个公社未发生“急克”。经过防、查、治、研多年的努力,克山病的发病率比解放后历史最高年份下降91%,死亡率下降46%。1978年至1985年克山病再无急型或亚急型新患发生,患病率降为零。
2、大骨节病
由于患者四肢骨关节粗大、短指畸形,故称为大骨节病。据老人回忆,虎林最早发病为1926年,许多病人身高不过3尺,负重不过30斤。
伪满时期有人做过调查,但无人能治病。
解放后,人民政府不断采取综合预防措施。1965年大骨节病在县内大批发生,到1985年已有7492人患病,经过20年的多方努力,现在10岁以下的儿童很少发病。同时在控制病程发展和消除症状方面也取得重大成果。
流行特征与防治
在县内分布广,除新建的新兴、阿北、新政、小木河乡以及朝鲜族村屯外,其它村屯均有发病。其中重病区有:伟光乡太平、德福、永胜、吉庆村;忠诚乡的仁爱、忠诚村;杨岗乡富国、杨树河子村、良种场;宝东乡兴华村;太和乡太和、正义村;义和乡东升、义和村。
从发病年龄上看,最小发病年龄为1岁,最大为60岁。临床发病以5至12岁居多,占发病人数的82.5%。
多发病季节为夏季,多发年为1976、1979、1980年。
由于大骨节病病因未明,因此迄今所采用的防治措施,全属探索性的综合防治。采用过的方法有:改良水源及以“两管、五改”为中心的综合预防,口服含硫药物,口服柠檬酸,服用自制中草药丸“大骨节病Ⅰ、Ⅱ、Ⅲ号”。口服亚硒酸钠加VE;提高食用大米比例等。
1966年,对虎林地区(包括林业、农垦企业)开展一次普查,发现患大骨节病人为721名。同年重病区之一的伟光公社太平大队,在全县第一个吃上过滤水。1976年9月15日再次普查,仅县内各公社即有大骨节病人1241名,与1966年相比,发病数增加近1倍。其中伟光、杨岗两公社发病800人,占全县发病数的64.5%;东风、新乐、宝东公社亦有多发病区。
据1970年普查,全县159个大队,患大骨节病有48个大队1241名病患。其中杨岗公社35个生产队,21个生产队有大骨节病患者。
是年县委重点抓了改水。
杨岗首先在富国大队搞了改水试点,建大型井上过滤池1座,群众吃上了过滤水。接着,新建大队、公社食堂相继建成大型过滤池,吃上过滤水。是年底,富国大队、湖北二队、六人班二队、五队,杨岗三队、杨树河子一队、公社卫生院、公社“五·七”学校修建了井房和过滤池11座。富国六队全队69户,59户有大骨节病患者;全队369口人,164人患大骨节病,占总人口的44.4%。通过改水吃过滤水后3个月观察,病患疗痛完全消失者11人,疼痛减轻者71人,两项合计82人。1971年杨岗公社在富国大队石开了现场会。会上由大骨节病人或家长,大谈吃过滤水之后的好处。是年,全县建成井上大型过滤池11处,打深机井两眼,压把井12眼,受益人口3490人。并在重病区两个公社3个点,对大骨节病人进行防治前后的摄片对照观察,建立了病例档案。在187名吃过滤水的病患中,有明显好转的22人.好转55人,无变化97人,病情加重者13人。
1974年服用3种含硫药物,对486例儿童大骨节病进行观察治疗,好转率为63.2%,骨质修复率为42.1%。
1977年对大骨节病,采取了综合预防治措施,正义大队连续3年控制大骨节病。
1978年开展三大地方病普查。抽调各卫生单位54人,成立临时普查领导小组。普查中做到逐村、逐户、逐人,统一时间、统一要求标准、统一集中、统一总结。通过普查明显看到,县内大骨节病扩大,患病人数增加。1973年普查50个大队,患者2062名;1975年普查55个大队,患者4000名;1978年普查10个公社86个大队,患者5632人。
1979年在防治大骨节病方面,采取综合防治点进行观察治疗。有大型井上沙石木碳过滤点、小型自家过滤点,旱田改水田点,玉米去胚点,口服亚硒点,硫酸根改水点,硫酸钠盐点,“681”点,复方硫酸钠点,复方硫酸钙点,中药治疗大骨节Ⅰ、Ⅱ、Ⅲ号点,补骨质点等19种,较为系统的防治点。并对5个公社12个大队15岁以下儿童2000人进行3至8年X线动态观察,拍片31000张,其中1979年拍5040张,给防治工作积累了可观的科研资料。在正义大队,富国六队、九队,杨树河子五队、六队,西岗大队,忠诚大队,复兴大队等均采取了防治观察措施。同时又开展了6个不同类型的病区,千余儿童X线的动态观察,1年4次拍片,每季1次。同省大骨节病研究所在上海、大连拍片2000余张。复试用亚硒酸钠和VE治疗大骨节病170例。
1980年继续与省大骨节病研究所,开展X线动态观察,共拍片3010张,其中饮用自来水和吃过滤水400张,吃大米预防大骨节病疗效观察700张。
1981年开展全县性三大地方病普查,重点普查大骨节病,代查地甲病与克山病。全县17个公社、区镇,普查16个,抽查1个。共查130个大队,186个自然屯。登记应查人口83227人,实查80428人,普查率96.5%。共查出大骨节病人7492人,患病率9.31%。
同年10月1日,全县各公社大队陆续对6~15岁儿童开展口服亚硒酸钠防治工作。服药人数29958人占应服数80%。是年又有16个大队,1个公社吃上自来水。
经1981年普查,全县14个公社,两个镇,1个种畜场有大骨节病现患病人,只有7个大队未发现病人。患病率在10%以上的公社有永红、伟光、宝东、忠诚、杨岗、迎春镇、东方红镇。10%以下的单位有10个单位。发病率最低的有阿北、虎头、种畜场,患病率在20以下。生产大队患病率在20%以上的13个,其中东升大队占34.5%,太平大队占33.5%,奋斗大队占32.2%。患病率在11~20%之间有23个。在5%以下的33个(其中1%以下11个),全县患病率高于1978年。1978年普查62433人,现患5227人(不含抽查虎林镇与种畜场)。患病率8.42%,而1981年总患病率9.31%,并仍有发展趋势。除永红、杨岗、东方红、新兴、太和、虎头等6个公社、镇患病下降外,伟光、忠诚、宝东、迎春、东风、义和、新乐等7个公社、镇有明显上升趋势,以忠诚、宝东、迎春为重。病区社队病情活跃程度,从各年龄段观察,6~13岁儿童普查17157人,现患3131人,患病率18.24%;其次是14至21岁青少年,普查18127人,现患2392人,患病率13.25%。说明大骨节病对儿童和青少年威胁较大。在7.492名现患中,早期占52.65%,Ⅰ度占36.81%,Ⅱ度占9.28%,Ⅲ度仅占1.2%。通过普查可知,虎林地区仍属大骨节病重病区,流行广泛。患病率在5%以上的重点公社12个,重点大队69个,重点防治对象是6至15岁儿童。
1983年,防治大骨节病的各项综合措施基本普及。继续采取改水、换粮、口服亚硒酸纳等措施。应服亚硒酸纳人数为12400人份,实服10160人份,服药率90%。1984年亚硒酸钠的服药率已达95%,有3至16岁儿童37896人能按时服药。
现状
虎林县采用服药、改粮、改水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治大骨节病,经省内有关科研部门专家学者考察,资料分析,学术研究证实,综合防治措施可行,具备合理性,防治效果明显,并已达到控制水平。虎林县是黑龙江省最早普服亚硒酸钠的县份,曾建立健全乡村三级儿童服亚硒酸钠网,实行“三有”(有专人负责,有杯、药、水,有服药卡片和汇总表),“三清”(人数清、划记清、汇总清)、“三不准”(不准捎药、留药、带药),“三知道”(知道服药时间、剂量、作用),“二不漏”(不漏服、不漏划)、“一到口”,这样一整套综合管理程序。由于虎林县能认真贯彻“坚持防病治病和治穷致富一起抓”的基本方针,效果十分明显。自1975年后病情出现消退趋势。1980年后病情迅速消退。1985年处于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
3、地甲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以下简称地甲病),俗称“粗脖”,祖国医学称为“瘿病”。主要是由于身体缺碘引起,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表现的地方病。县内解放前就有发病,解放后此病亦年年都有发生,分布全县16个乡(镇),98村屯。1961年用针灸疗法,配合吃海带,碘化钾药物治疗地甲病,5月试点,7月全面推广,有一定效果。1965年推行加碘食盐。当时的做法是卫生部门负责定时与不定时监测及加碘方面技术指导,粮食方面负责供盐,基层供销社或商业部门负责配制。由于认识不统一,步调不一致,加之面广,过于分散使食盐加碘工作时断时续,最后停止。1970年全县59个生产大队,53个队发病。林业、农场亦均有发病。病区人口67384人,普查45384人,查出现患1571人,患病率为3.46%。根据此情况,县委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食盐加碘由过去的供销部门分散加,改为粮食部门在食盐出库前统一加碘。试用了“平板输送机双面喷雾碘法”成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经济成本。集中加碘,责任明确,点少面窄,便于组织领导;加碘量大,便于机械化作业,成本降低;集中加碘能保证碘盐质量,提高防病效能;集中加碘容易坚持,做到一户不丢,常年不断;集中加碘保管方便,有利于提高碘盐的稳定性。全省十几个市先后来虎林参观学习,中央和省电台曾给予报导。虎林、迎春、卫星、杨岗4粮库1970年开始加碘,宝东粮库1971年开始加碘,东方红粮库1974年开始加碘。
1971年在杨岗乡永信大队,对28名现患进行“碘酊注射”治疗地甲病的效果观察。1978年至1979年开始口服碘化钾溶液、碘化钾片、碘糖丸、消瘿注射液穴位注射和二甲苯亚矾涂患处进行综合防治。1970年开始坚持食盐加碘防治地甲病,患病率逐年下降。
1970年现患1571人,患病率3.46%;1973年现患725人,患病率1.10%;1976年现患523人,患病率为0.8%;1978年现患375人,患病率0.51%;1980年现患145人,患病率0.20%,取得基本控制的效果。
1980年10月,县地病办在杨岗召开地甲病防治工作现场会议,并深入各公社验收,查出356名现患,治疗211名。1980年全面达到北方地方病领导小组和省提出的基本控制、基本消灭的指标,患病率降至0.2%。7至14岁儿童肿大率降至11%。检查了161人的尿碘值为131.015VG/肌酊克,治疗率超过规定的75%以上。是年11月13日,县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召开虎林县基本控制、基本消灭地甲病授奖大会,表彰奖励10年来防治地方病有功人员138人,先进单位18个。
1982年后,为巩固地甲病的防治成果,进行了碘盐定期与不定期的定量、半定量、全定量的监测工作。进行碘盐全定量分析359个样,含碘合格率75%;对供销、居民户做到定性分析480份样,有碘率达99.7%。1984年底地甲病现患仅有136人,生理肿大1000人。患病率为0.29%,肿大率为2.42%。为掌握地甲病消长情况再次监测680人,肿大率为12.1%。1985年挑选5个乡12所学校2849人,经1年病情动态观察,肿大率为10.31%。地甲病病情仍在控制中,原有病人病情稳定,趋于好转。经市联查名列第一。出席全国先进个人1人,出席全省先进个人4人,先进单位3个(县卫生防疫站、宝东粮食、杨岗供销社)。
(三)职业病防治
1、普查与防护
1976年,在省职业病防治小分队的指导下,对全县从事有毒有害的工厂、工种的工人进行了矽肺和铅中毒职业病普查。有毒有害因素严重的单位有:县农机厂、红卫机械厂、县制瓦厂、县砖厂、虎林机械厂和县水泥厂。
1979年,对县内尘毒厂矿企业进行了初步调查,建立工业档案36个,粉尘测定6处,矽肺普查92人,无矽肺病人。
1980年对全县22处有毒有害厂矿普查结果,铅中毒和矽肺病患者283人。各有关厂矿分别给予积极治疗。
1982年1月,对县印刷厂铅作业车间(铸字、排版)进行卫生学调查。其中4名铅作业工人尿铅超出正常值。为此,向厂方提出改进措施:(1)铸字车间采取密闭,抽风的方法排除铅蒸气烟尘,铸字机及化铅锅处可利用炉灶烟的热力,安装自然抽风柜式抽风罩;(2)建立经常湿式清扫制度;(3)凡接触铅的工人,作业均应着工作服,不吸烟、不进食、饭前洗手;(4)建立定期健康检查制度。
1983年开展矽肺普查,对县属5个厂,94名作业工人进行胸片钕查,对已确诊的矽肺工人,做了妥善安置与治疗。
同年开展毒物普查,对水泥厂、油毡纸厂、铸造厂、机械厂等接触铅等有毒有害的29名作业工人做了定期监测。对有机磷农药,主要抓了保管、运输、分装、出售环节的管理与指导。以防污染环境。对287名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发现3名中毒可疑者。两名观察对象分别做了安排;对全县36处尘毒厂、矿进行全面监测,建立保建制度;对1365名接触尘毒者全部建立了健康档案。
1984年,对接触矽尘5年以上者142人进行体检,查出患矽肺病者12人,其中4人送职业病院治疗。
1985年,对接触粉尘的19家厂矿企业全部进行了粉尘检测,采样46个,合格率83%。对9个厂、矿137人进行了体检。对水泥厂防尘设施进行改造,基本接近国家标准。
2、放射线防护
1978年5月,全县所有医用X光线机实行了“限、集、屏”全面防护措施。1980年,省卫生厅授予虎林县卫生防疫站射线防护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985年底,全县医疗卫生单位有各种X光机18台。
三、妇幼保健
1949年前,妇幼卫生无人问津。妇女生小孩均由旧产婆接生。她们一无器械,二不消毒,三不懂技术,炕席一揭,谷草一铺,产妇躺在土炕上等待分娩。一旦遇有难产,旧产婆往往给产妇“上大挂”“蹲坯头”,前拽后推,造成会阴破裂或产后大流血者屡见不鲜,而且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高达80%以上。“七天风八天扔”,已成为当时广大妇女的口头禅。
1949年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广大妇女、儿童的健康。1950年秋季开始改造农村旧产婆,培训第一批接生员,推广新法接生。1953年8月中旬,在二、三、四、五区成立8处接生站。从此,每一、二年由县或乡、镇举办1次接生员训练班,接生技术不断提高,婴儿死亡率,由1954年的132.89‰,下降到1985年的21.41‰。
县几个年份婴儿、孕产妇保健情况
表20—2
1979年以来,县妇幼保健站对学龄前儿童,每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年均受检儿童12163名,体检率81.5%。其中小儿佝偻病占40.36%,缺铁性贫血占30.95%。1985年检查15025人,体检率占92.51%,其中佝偻病占28.79%,缺铁性贫血占25.05%。
四、妇女病防治
妇科疾病如宫颈炎、阴道炎等是城乡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子宫脱垂、尿瘘疾患,严重危害妇女健康,对工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有很大影响。
建国以来,县、乡妇联组织、妇幼机构与有关部门配合,广泛宣传妇女卫生知识,积极开展妇女病防治工作。1960年查出妇女闭经病8598名,发病率11.5%;子宫脱垂1044名,发病率1.7%。1962年2月,治愈妇女闭经8112名,治愈率94.25%。治愈子宫脱垂病735名,治愈率70%。
1979年以来,县妇幼保健站每年都普查妇女病。1979年实查12994人,普查率达92.65%,查出各种妇女病11304人,治疗865人。查出子宫脱垂患者161人,其中Ⅰ°71名,Ⅱ°61名,Ⅲ°29名。共治疗86例,占患病者85%。
1981年全县患子宫脱垂156例。其中Ⅰ°71例,Ⅱ°59例,Ⅲ°26例,已治疗149例,其中上托110例,经291—3—4治疗痊愈11例,手术治疗11例。
1985年,普查1875名妇女,患各种疾病者945人,治愈865人,治愈率达91.5%。
五、公共卫生
爱国卫生运动
1952年,全县人民响应毛主席“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号召,区、村相继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开展轰轰烈烈的城乡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群众,除掉老鼠、臭虫、苍蝇、蚊子,清扫室内外卫生,订立爱国卫生公约,开展检查评比活动。
1959年12月,以牡丹江农垦局和虎饶县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核心,成立局(县)除害灭病指挥部,领导虎林地区爱国卫生运动和除害灭病工作。
1978年,中央提出卫生工作要跟上《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的要求,做到除四害,饮用井水化,粪便、垃圾无害化,环境卫生经常化,加强对饮食、饮水卫生和粪便、垃圾的管理。动员各户开对流窗,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1980年农村开始兴建自来水工程。伟光公社太平大队第一个吃上自来水。第二年全县铺开,第三年形成自来水热。在兴建农村自来水工程中,水利部门做出了贡献。共完成土石方96万立方米,铺设管道582公里,修高位蓄水池20座,建水塔3座,安装供水压力罐78套,建井房108栋。到1985年底,全县84.8%的农村人口吃上自来水。这一壮举,对防治地方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连续3年被省评为自来水先进县。
食品卫生
1、机构
1956年以前,食品卫生工作由县卫生科负责。1956年设立县卫生防疫站,从此食品卫生工作一直由县卫生防疫站负责。1983年3月,县卫生防疫站设立食品卫生科,专门从事食品卫生管理。
2、食品卫生管理
1952年以前,食品卫生管理工作重点要求饮食服务业必须有防尘、防蝇、防腐设备;不得出售腐烂变质食物;从业人员要经常保持衣服和手的清洁;一切用具均须洗刷,并经常煮沸消毒;患有开放性肺结核和传染性肝炎、皮肤病者不得制造和贩卖食品。
1953年,培训42名炊事员。1955年,培训服务行业炊事员28人,其他服务人员35人。
1963年,执行了卫生部、商业部颁发的食品卫生“五四制”规定,全县分期分批举办了学习班。
1979年,开始执行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黑龙江省政府的《黑龙江省冷饮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县卫生防疫站会同销售部门对豆、乳制品、酱、醋、冷饮、白酒等6种食品进行了卫生监测。对县内食品加工厂、肉食加工厂、酱菜厂、酒厂、乳品厂等5个食品厂建立了卫生档案,并进行了卫生状况监督和监测。肉食品加工厂实现了“四不落地”及生熟隔离制度,肉食商店实现运输肉类专车。对饮食服务人员做健康检查612人,从中发现活动性肺结核和传染性皮肤病各1人,均进行了隔离治疗。协助饮食行业培训食品卫生工作人员3期101人。
1980年,对食品饮食从业人员,做健康检查544人,对查出的活动性肺结核10人、肝炎12人,建议主管部门调做其它工种。对全县饮食行业有组织地进行了8次卫生监督检查,评出虎林饭店等先进单位。有计划地对18种食品和卫生指标进行监测153次,其中冷饮业卫生合格率降低。
是年5月7日,县组成卫生检查团,对县食品公司肉食加工厂冷库进行检查。从中发现变质肉尸342.5头。完全变质的153头,运到郊外全部埋掉,其余变质的用做工业用油。
1982年,为从业人员体检621人,占应检750人的90.1%。查出胂结核1人,皮肤病1人,建议有关部门处理。有10个饮食单位购置了冰箱。县卫生防疫站与有关部门配合,经常开展监督。其中有组织地检查5次,计113个单位。表扬24个单位、16名个人,奖励18个单位、3名个人。停产整顿36个单位,限期改造及罚款35个单位和59名个人。还组织了7家冰棍厂人员去牡丹江市、海林、柴河参观学习。
1983年7月1日,《食品卫生法》正式开始实施。县内食品行业普遍设有防蝇、防尘、防腐和餐具消毒设备,65%的饭店餐具采用药物消毒。1984年90%的饭店修建了卫生灶,安装了通风排烟设施。1985年95%以上的饭店设有固定洗刷池与消毒池,增设电冰箱9台。食品销售业全部实行工具售货,货款分开;食品加工业改造工艺流程设施。冷饮业的冰棍、冰糕实行出厂包装。改建麦精汽水厂1处,新建、改建冰棍厂3处。购置冰箱9台,化验设备4套。农贸市场设立了遮雨棚、板案,并进行专人管理。
1959年至1985年,共发生61起食物中毒现象,分别因食用变质孵化蛋、灰菜、病死马肉、野生植物、毒蘑、变质小米饭、变质猪肉、苍耳籽、发芽马铃薯、干豆腐炒韭菜、污染猪下货、臭鸡蛋。中毒者1352人,死亡29人。
虎林县几个年份卫生事业经费对比
表20—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