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各类学校 一、私塾教育(前已述过)
二、幼儿教育:
一九五九年红色草原人民公社时期,曾设公社机关托儿所,由文教科王桂凤负责。地址在今区托儿所南面。
一九六七年,成立安达特区机关托儿所,在火车站北今1一3楼所在地。有12个幼儿班,430名幼儿,76名保育员,所长2名。
一九六九年,撤销了特区机关托儿所,红旗镇家属管理站新设铁东、铁西 2个托儿所,共有七个幼儿班,254名幼儿,38名保育员,1名所长。
一九七六年,幼儿班增加到11个,幼儿417名。
一九七九年,幼儿班为5个,幼儿103名。
一九八○年,铁西托儿所上楼后,改名为萨尔图区机关托儿所,有8个幼儿班,283名幼儿,保育员50人,支部书记刘玉珍,所长张殿芬,还配备了 1名保健医。托儿所位于萨尔图区三道街北侧楼区内。院内安装了大型滑梯、转梯、荡车等;室内购置了电动玩具、电视机、消毒箱等。
同年,二十中、二十六中、福利厂、风雷商店等单位还自办了托儿所。
全区共有13个托儿,班,748名幼儿。
一九八二年机关托儿所,分为一所、一园。一所还在原机关托儿所位置,托管三周岁以下的幼儿,仍叫机关托儿所;一园位于萨尔图区二道街北侧楼区内,托管四周岁以上的学龄前儿童,命名为机关幼儿园,楼房面积为1,400平方米。二所共有17个幼儿班,503名幼儿。二所一个支部,统一领导。支部书记仍为刘玉珍,所长王国华、刘桂兰、刘淑兰。
同年,还建有会战街道民办所、集体所、风雷小学托儿所等8个托儿所,11个幼儿班,260名幼儿。
全区共有28个幼儿班,763名幼儿,52名幼师,103名保育员。
一九八三年元月,机关托儿所与机关幼儿园开始分为两个支部,两套领导班子。托儿所支书为刘桂兰,所长韩美玲;幼儿园支书为王国华,所长为谭霞。
关于幼儿教育问题,一九五九年到一九七八年,没设专职幼师,没有正式开设课程,只教孩子数数和写一些简单的字。但在卫生保健方面做得很突出,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九年一直是区先进单位。一九六八年、一九六九年两次被评为省卫生先进单位。一九八○年区成立儿童保教委员会以后,萨区托儿所先后共配备了五十二名幼师。委员会对他们采取搞公开课、办轮训班、送外地培训、到外地学习参观等办法,进行培养,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一九八一年机关托儿所被评为省儿童工作先进单位。一九八三年全区共有 8个托儿所,一个幼儿园,入托儿童为1,073人,保育员81人,幼师40人。
一九八四年,为提高园所的管理水平,区妇联办了一期所长培训班,办了一期有保健医和后勤人员参加的幼儿膳食营养管理调查学习班。全区各园所普遍开展了“热爱孩子赛妈妈”的活动,机关幼儿园还制定了“四着想”、“四及时”、“四出发”、“四不断”等多项详细规则,来对照检查保教人员的言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全区共评出“赛妈妈”的保教员23员。在参加幼儿玩教具展览中,萨区荣获“集体三等奖”,教师李秀英、温淑坤分别获得个人一等奖和二等奖。在庆祝建国35周年活动中,萨区参加市汇演的两个节目分别被评为一等奖和二等奖,区儿少会被评为幼儿汇演先进集体。
一九八五年,萨区托幼园所,已发展到 6种类型,即国办园所、集体办托儿所,街道托儿所、民办托儿所、委办托儿所、个体办托儿所。区妇联重点抓了幼儿教师的素质提高和园所管理两项工作。开展了以中心园所为主的教研活动,各托幼园所进行赛讲,有15名教师参加了赛讲,互相交流经验,探讨了教法,达到了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机关幼儿园定期检查教案,定期搞公开课,使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了提高园所管理水平,我们先后对各园所进行了三次检查,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及时整改,特别是对民办所狠抓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六一”儿童节,区政府拨款五百元,各单位为儿童捐款 1,976元,买了玩具用品送给各个托幼园所。卫生系统抽调 15名医护人员为托儿所和闲散儿童义务检查身体1,234人次。全区召开了一次幼儿运动会,有230名儿童,参加了23个项目的比赛。目前,全区共有7个托儿所一个幼儿园。附表:
萨尔图区幼儿园一九八五年全区托幼概况一览表 三、小学教育:
一九四七年土地改革以后,小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解放前原有的基础上,又办了九处乡村小学复式班:大架屯(铁人村一口井附近)、王德新屯、王连克屯(四新公社)、三勇、朝阳堡(今龙凤区)、刘家屯(大化)、张家烧锅、陈家大院、王家围子等。原兴仁村国民优级小学校改名为安达县第三区萨尔图小学。
一九五三年,萨尔图小学改名为安达县第三区萨尔图中心小学校。校长郑军。所属小学14所,21个教学班,25名教师,学生 700名。当时的特点是女生少,男生多,学生年龄普遍大,一般入学学生在11岁左右,小学毕业生在15至16左右。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八年,学校发展变化较大,由建国初期的 21个班发展到49个班,学生由700名发展到1,790名,学生数增加1.5倍,教职工由25名增加到72名。
一九五八年安达县第三区萨尔图中心小学校,改名为安达县红色草原人民公社中心小学校。当时校长为李文忠。中心校下设青龙、东风、工农、团结、星火、春雷、五星、银浪、红卫星、红骥马场、喇嘛甸子、四新、龙凤等12所分校。
一九六一年末,安达县红色草原人民公社中心小学校,改名为安达市第二小学校 (大庆会战指挥部机关小学,现大庆市机关一小为当时安达市第一小学),校长胡兆生。
一九六三年,是大庆油田开发建设时期,职工不断增加,学生也不断增加,为了解决铁东(即铁路北,)职工子女就学问题,在现大庆百货大楼处,建立了安达市第三小学校 (今萨区三小前身,八三年搬到今日教学楼),校长张永江兼支书。学校共有教学班12个,学生540名,教师18名。
本年全区共有12所小学,101名教职员工,2,810名学生。
一九六四年安达市第二小学,发展到 17个班,学生达到1,300人,教职员工50人。小学教师师范毕业生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师资力量比较雄厚,人员稳定,是安达市五所重点小学之一。
一九六五年元月,大庆政企合一后,小学业务归大庆教育处管,人事归安达特区管。
全区共有小学教职工107人,小学生2,800名;有 8个毕业班,350名毕业生,升学率为80%。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林彪、“四人帮”乘机作乱。六七年元月各小学出现了一片混乱局面,部分学生写大字报,围攻教师和领导,要揪出所谓的“牛鬼蛇神”、“反革命”、“走资派”。“造反派”砸烂了学校的门窗和桌椅,教学设备受到严重损失。学校中的领导和教师都靠边站,无权管理学校;学校中的“造反派”掌握着党、政、财、文大权,他们为所欲为。对部分领导和教师进行武斗,搞逼供信,蹲黑屋子,百般凌辱。致使有些领导和教师身心受到严重的损伤,有的至今未得痊愈;有的改行,至今没有归口;有的荒废了学业,丧失了教育事业心。一九六七年元月至一九六八年末,学校基本上没上课。一九六八年混乱局面稍有好转,一九七一年,“四人帮”又抛出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诬蔑教师“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接着而来的便是不断地迫害教师。
一九七一年,安达市第二小学改名为大庆红旗镇第二小学,安达市第三小学改名为大庆红旗镇第三小学。
一九七二年,学校秩序好转,师生和家长都开始重视了文化课。
但一九七三年,“四人帮”又掀起了“反回潮”的妖风,把认真上好文化课说成是“教育战线上的资本主义回潮”,并大势叫嚣要向交“白卷”的“英雄”张铁生学习,后来又用一个小学生的日记来攻击教师,大批“师道尊严”,整得教师们各个忧心忡忡,日夜不安。教学秩序又开始混乱了,弄得教师无法上文化课。
一九七四年初,大庆红旗镇第二小学改名为大庆萨尔图区第二小学。大庆红旗镇第三小学改名为大庆萨尔图区第三小学。
同年八月红卫公社十一所小学交给萨区文教科领导,同时交来5,231名学生,271名教职员工。这时全区共有14所小学校,7,861名学生,325名教职员工。
一九七五年三月,萨区三小学分出部分师生,在今邮电大楼后面建立了萨区第一小学。当时,校长为柴淑芹,学校共有8个教学班,350名学生,35名教职员工。
同年末,兴隆牧场五所小学归区文教科领导,有 625名学生。50名教职工。本年全区共有19所小学校,7,506名学生,450教职员工。
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全区教育形势逐步好转。同年末庆寨公社九所小学归区文教科领导,有3,521名学生,230名教职员工。
一九八○年八月,先后将红卫公社十一所小学、兴隆牧场五所小学交给红岗区;将庆寨公社九所小学交给让胡路区。
同年九月,根据市政座谈会(1980)19号文件精神,萨尔图成立教育科,接管大庆中区16个指挥部53所小学校(包括原萨区 4所小学在内)。后调整为49所小学,共16420名学生,1,321名教职员工。划为六个中心校,三所直属小学和四个下伸点。教学网点布局合理,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8.3%,合格率达91.8%。
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三年,学生人数一直保持在24,000名以上。教育科和各学校领导对教学工作和思想工作一起抓,深入开展教学竞赛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学生成绩都有了很大提高,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采油一厂机关小学连续六年被评为先进单位。一九八三年采油三厂拥军小学被评为市先进单位。友谊小学教师林树范、萨尔图区二小教师曹淑珍,曾多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
一九八三年萨区小学机构系列表 附:采油一厂机关小学简况
采油一厂机关小学成立于一九六一年三月,原名为大庆采油指挥部子弟小学,归采油指挥部机修厂领导。原校址在今采油一厂器材科处。校舍是两栋破房框子,搭上旧铁管,盖上旧帐篷,师生自己托土坯垒桌椅,建起了教室。学校设负责人林胜泽、任吉之 2名,共有教职员工11名,有教学班6个,学生124名。一九六二年搬到现校址,同年任命张国谦为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任命教导主任、副主任各1名。
一九八三年全区中心小学及区教育科直属小学一览表 一九八○年,采油一厂机关小学交给萨区教育科管。采油一厂机关小学是在会战初期的艰苦条件下创建的一所学校,是一所继承和发扬大庆石油工人会战传统的学校。该校坚持为石油会战服务、为油田培养接班人的办学方向,石油工人采油到哪里,学校就办到哪里。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三年的三年间,学校就搬迁了 4次。为了让采油职工一心一意参加会战,学校开展了四员活动:教员是保育员,还是理发员和炊事员。在石油会战中,学校涌现出一批先进教师。例如,姚惠君,一九六四年被评为大庆战区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同年五月三十日共青团大庆会战工作委员会作出《关于在战区青年教师中开展向姚惠君同志学习的决定》。一九六五年姚惠君被评为大庆战区标兵、优秀教师。《大庆战报》、《黑龙江教育》,《人民教育》都刊登过姚惠君的事迹。
一九七八年,大庆采油一厂机关小学开始了集中识字的教学实验,经过五年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年级集中识字班学生识字1,283个,比统编教材多561个字,二年级学生能掌握常用字2,300个;三年级学生学习语文课文74篇,比统编教材多 19篇,做大小作文32篇,比普通班多作20篇。由于集中识字扫除了学生阅读障碍,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年级学生就能看连环画和其它儿童读物,二年级学生人人能读《中国少年报》,三年级学生能读《人民日报》。学校历年升学率均在 90%以上,其中,一九八二年达98.7%。
一九七六年后采油一厂机关小学连年被评为指挥部的先进单位。一九七八年后连续被评为大庆市的先进单位,其中,一九八二年被评为省先进集体。一九八二年定为省重点小学。
附表: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四年全区小学概况 一九八三年萨区教育科所属小学为47所,此外,在萨区的地盘上还有市直机关小学两所,铁路小学一所,牧工商二牧场小学五所总共在区辖内共有小学55所,而解放前只有五所小学。
可见,解放后萨尔图区的小学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飞速发展。解放前从一九三一年萨区缴家店建立私塾开始到解放前一九四五年为止,十三年间,没有多大变化。解放前小学教师只有十名,小学生只有 280名。解放后小学教育却突飞猛进,到一九八三年仅萨区所属小学就有教职工1,540人,是解放前的154倍;学生已达 24,198人,是解放前的86.5倍(非区属小学还没算在内)。
一九八四年末,全区小学进行机构改革。区直属小学交出40所(交给企业单位)。
一九八五年区直属小学7所,业务管理增到53所(算聋哑54所)。
七所直属小学是;萨区第二小学、萨区第三小学、医院小学、风雷小学、东风新村一小学、东风新村第二小学、火炬一小学。共有147个教学班,学生6,927人,教师272人。列表如下:
一九八五年萨区直属小学情况一览表 一九八五年,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后,区教育科的工作范围由原来的全面领导,改为对区属14所学校全面领导,对区辖 54所学校业务指导。突出地抓了小学教学改革试点, 在继续抓好“集中识字,跟踪实验”的同时,又在友谊小学、萨区三小拥军二小、东新一小、机关一小等学校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在拥军二小学召开了实验班汇报会,实验班的学生当场认读、写字,一年级学生平均识字 930个,比普通班多识字301个,30分钟可写出200字的小文章,在当场测验中,认读准确率达99%;听写准确率达91%,受到领导和家长的好评。
另外,还抓了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试点。教育科在萨区三小学、友谊小学、实验小学、东新小学等学校的三年级开设英语课,为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四、中学教育
一九五九年,油田开发前夕,石油职工来自全国各地,有些职工子女也随之迁入大庆,兴建中学,实属必要。于是八月份在安达县红色草原中心校(今区二小学)的后院,成立了安达县第四中学,有两个初中班 (初中一年级),102名学生,六名教职员工。其中,有一名副教导主任(刘作舟)四名教师(崔荣山、黄金有、王之助、薛珊)一名事务(孙德山)。业务受安达县教育局领导,行政归安达县红色草原人民公社领导,一九六○年又招收四个初中班。这时,学校改属安达市教育局领导,党务归萨尔图区委领导,学校定名为“安达市第四中学”,一九六三年学校改名为“萨尔图中学”,迁校于今大庆一中教师宿舍处。校长关洪年,副教导主任王纯启、刘国权,教学班共有12个。一九六五年政企合一,成立安达特区。学校业务归大庆教育处管,行政归安达特区管。学校改名为“大庆第二中学”。一九六六年十月,学校师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交给采油二部,仍叫大庆第二中学,校址在红岗区图强村;另一部分交给采油一部,命名为大庆第五中学,校址在现萨尔图区星火村。
萨尔图区第二十三中学教学楼 一九七○年三月,大庆红旗镇在萨尔图南岗新盖起四栋砖柱土坯房,计 1,200平方米,成立了大庆红旗中学(今二十中前身)。这是红旗镇时期镇所管的第一所中学。该校党支书记兼革委会主任为詹林森,革委会副主任为张永江。全校有45名教职员工,大部分是从小学抽调来的,有12个教学班,全是初中一年级,共有613名学生。一九七三年当学校初具规模时,“四人帮”却大喊大叫,要批“回潮”,反对认真上好文化课,接着而来的便是要学习交“白卷”的“英雄”和大批什么“师道尊严”,挑动学生整学校的老师和领导。红旗中学贴出了不少大字报,要揪“漏网走资派”,要整认真上文化课并严格要求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老师。从此,学校纪律涣散,谁也管不了,直到“四人帮”垮台为止。
一九七四年八月,红卫公社有一所中学,356名学生,38名教职员工交给萨区文教科管。
一九七五年末,兴隆牧场有一所中学,150名学生,18名教职员工交给萨区文教科领导。
此时,全区共有三所中学校,2,615名学生,175名教职员工。
一九七六年末,庆寨公社有二所中学,1,127名学生,92名教职员工交萨区文教科领导。此时,全区共有五所中学,8,329名学生,267名教职员工。
一九七八年下半年,中学一律改为五年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
一九八○年四月,红旗中学分为两所中学:大庆市第二十中学(校址在原红旗中学)、大庆市第二十一中学(校址在萨尔图一道街西头路南)同年八月,把红卫中学、兴隆牧场中学交给了红岗区,把庆寨公社的两所中学交给了让胡路区。同年九月,根据市政座谈会(1980)19号文件精神,萨尔图区成立教育科,接受大庆中区的19所中学(其中有六所是小学戴帽),10,910名学生,1,120名教职员工。 它们是采油一厂的五中、六中、奋勇学校、标杆学校,供应指挥部的九中,总机厂的十二中,采油三厂的十三中、八一学校、风云二村学校,水电指挥部的十四中,井下作业指挥部的十五中、丰收学校,油建二部的十八中,运输指挥部的二十三中、北站学校,庆建的二十六中,石油学校的石油子弟中学,萨尔图区的二十中、二十一中。区教育科将接管的19所中学调整为14所。
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三年,中学生数一直在万名以上。教育科和各中学纠正了过去一度只抓教学质量,忽视思想教育的倾向,加强了思想教育,深入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涌现了一大批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第十五中学连续八年被评为市先进单位,一九八二年被评为省“五讲四美”学校和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第五中学后勤工人孙德山,第六中学教师曾凡勋,第二十三中学教师徐芳被评为市劳动模范。一九八三年第六中学教师曾凡勋被教育部授予先进教师。第二十一中学体育教师韩孝忠同志被评为八一年度黑龙江省优秀体育教师。
简介几所中学概况
(1)大庆市第六中学
一九六四年六月,建立了大庆采油一部文化村中学 (六中前身),校址在文化村(萨区第二医院东北100米处)。教室、办公室、宿舍都是干打垒土房。当时学生及年轻教师都吃住在学校,学校食堂用的是六○年会战初期盖的小礼堂,大会战动员会就是在这个礼堂中由康世思主持召开的,学校归采油一部领导。校长魏遵贤(代理党支部书记),教职工共42名,教学班4个(初中一年)学生169名。
一九六八年,采油一部文化村中学改名为大庆六中,学校负责人裴超峰。一九七九年,改名为大庆市第六中学。
一九八○年十月归大庆市萨区教育科领导,校党支部书记是张国谦,校长是蔡永清,副校长是李国富,教学班共27个(初、高中),学生1481名,一九八一年被区教育科定为区重点中学。同年十月由大庆采油一厂投资,建起一座3,750方平米的教学楼,有 19个教学班搬进了教学楼,还有的教学班仍用平房教室。
一九八三年初,该校由于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认识和研究,一度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使资产阶级思想乘虚而入。部分学生、受到污染,全校后进生达 20%左右。同年五月,萨尔图区委调整了该校领导班子,任命尤铁壁为学校党支部书记,马云、李国富为学校副校长。该校新的领导班子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了各种教育活动和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建立制度,对抵制精神污染提出明确要求。经过半年多的工作,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全校无一乱班,个别差生在5%以下。同年末,该校共有教职员工113名,教学班32个,学生1,415名。
大庆市第六中学建校19年来,共培养初中毕业生3,915名,高中毕业生1,091名。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到一九八三年为大专院校输送新生,占全区14所中学总数的43.4%。
(2)大庆市第十三中学
一九六八年八月,在采油三部拥军村成立了采油三部拥军中学,归采油三部管辖。校舍仅有二栋600平方米。该校由代理教导主任(刘广智) 1人负责,共有教职工15名,教学班(初中)3个,学生130名。
一九七一年改名为安达市第十三中学。党支部书记刘继州,副校长王永奎。一九七四年又改名了拥军中学,学校设党支部书记(钱世英)1名,副校长(黄亚云)1名。一九七七年,该校教学班发展到17个(初中10个,高中7个),学生增加到800名。
一九七九年改名为大庆市第十三中学。党支部书记王宣昌,副校长胡国杰、雷金根。一九八○年十月归大庆市萨尔图区教育科领导。 同年该校搬入采油三厂投资兴建的一栋五层4,8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
一九八三年末,萨尔图区委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学校设党支部副书记兼第一付校长 (胡国杰)1名,副校长(张承学、雷金根)2名。共有教职员工84名,教学班26个(其中初中22个,高中4个),学生1,398名。
大庆市第十三中学,自一九六八年建校以来,多次被评为指挥部、萨区的先进单位。一九八二年,学校团总支被评为省优秀团总支。
该校自一九七五年以来,修旧利废,自筹资金办起了校办工厂。一九八一年校办工厂制做铁卷柜,实行自负盈亏,三年共赢利八万元。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五年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3)大庆市第十五中学
一九七四年三月在井下指挥部登峰村成立了安达市第十五中学,归井下指挥部领导。学校设党支部书记(冉茂进)1名,校长(周仁贵) 1名,共有教职工52名,教学班10个,502名学生,一九七五年改名为井下登峰小学。
一九八四年全区直属中学一览表 一九七九年又改为大庆市第十五中学。一九八○年初,迁到离原址北约 200米处新建的一栋四层教学楼,面积4,000平方米。同年10月后,该校归大庆市萨尔图区教育科领导。
大庆市第十五中学自一九七四年建校以来,连续被评为指挥部、区、市先进单位。一九八二年被评为省“五讲四美”学校。该校体育工作尤为突出,坚持上好“两课”、“两操” (每周上好两堂体育课和两节课外活动课,做好眼保健操和课间操), 抓好各种体育队训练,使学校体育活动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取得了优异成绩。自一九七六年以来,该校在市组织的历届乒乓球比赛,排球比赛,荣获16个第一名,12个第二名。最近几年,该校先后有14名运动员分别代表大庆市参加省和全国的乒乓球、排球比赛,并取得好成绩。自一九七八年以来,该校连续四年被评为市体育运动先进单位,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二年被评为省体育运动先进单位。
附表:
一九七○年——一九八四年全区中学概况 一九八四年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区直属14所普通中学,归属企业12所。只剩两所归区直属:大庆市第二十中学和大庆市第二十一中学。
一九八五年,萨区直属普通中学有四所:大庆市第二十中学、第二十一中学、第四十四中学、第五十三中学。具体情况列表如下:
一九八五年萨区直属普通中学概况 注:四十四中、五十三中为八五年新建中学。
一九八五年,区教育科在普通中学中,重点抓了毕业班工作。全区初中毕业生每科平均及格率由一九八四年的21.6%,提高到 54%。每科平均优秀率由一九八四年的3.22%提高到15.96%。升学率为65.6%:二十一中初中合格率由八四年的49%提高到82.3%;二十中由八四年的18.1%提高到57%;新建的四十四中也达到44%。
五、专业教育
为了适应中等学校改革的需要,经市教育局批准,一九八二年十月我区建起大庆市第三职业高中。校舍借用二十一中教学楼一楼的部分教室、办公室。教育科科长林树仁兼任校长,骆德荣同志具体负责学校工作,共有教职工 21名。招收两个营业员班,学生100名,主要学习营业员专业:商品知识、商业业务知识、商业计算技术等课程,此外,还学习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珠算、记帐、书写等课程。为我市商业战线培养了一批合格的营业员。
一九八三年四月任赵维屏同志为学校副校长,学校初步走上正轨。同年八月借用大庆市第二十中学的四合院做校舍,招收美术装璜班 1个,学生30名。学校还与轻工有关单位联办塑料专业班 4个,学生180名,还办了小学毕业生补习班1个,学生42名。教职员工增加到32名,任孙传厚为党支部副书记。
学校认真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十二届二中全会精神,遵照教育部、劳动人事局、财政部、国家计委联合发出的《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坚持为石油化工基地建设服务的方向,以“明确目标,大胆实践,以质取胜,办出特色”为指导思想,全面地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
首先,针对学生散,基础差的实际,抓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教师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调动一切力量扎扎实实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广泛开展有益活动,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其次,召开家长会,动员家长配合教育,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由于抓得实际扎实,使学校的秩序良好。一九八三年,学校没有发生一起违法事件,校内安静、整洁。就是原来多年没有考上中学的补习班学生,也是秩序井然。其次,加强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订了符合本校特点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采取复习旧课打基础、文化课与专业课协调安排、专业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密切结合等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再就是合理调配教师,从学校实际出发,采取分配、调入、外聘、自培等途径解决师资不足问题。并加紧培养新教师,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一九八三年营业员班经过专业招工考核,录用了 60%人。而且绝大多数成为单位骨干力量。一九八四年共有学生347人,教职工33人。一九八五年,学生共有 7个班,280人,任课教师16人。
一九八五年,教育科与校领导认真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加强了对职业中学的教育管理,调整了教学计划,完善了具有职业中学特点的各项管理制度,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职业中学毕业了4个塑料班,期末考试文化课总成绩为69.12分,及格率为73.3%;专业课总成绩平均分为 60.3分,及格率为50.2%,优秀率为21%;在专业课的理论上已达到了二级工水平。美术班31人,专业课开设了素描、书法、实用美术等7科;期未有3名学生报考鲁迅艺术学院和哈师大美术系,专业课合格,参加了文化课统考。
六、职工业余教育
萨尔图区职工业余教育,始于一九五二年。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七年,主要是以扫盲为主的工农业余教育。当时安达县三区设一名民教助理抓这项工作。职工干部业余教育直接归属于安达县教育局管理。当时没有固定的办学地点。 一九六一年,萨尔图区为了更好地开展工农业余教育区委成立了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成员11名,其中张明中(区委书记)同志任主任,李哲、季振声任副主任。下设三个办公室,职工业余教育设在区工会,农业户市民业余教育办公室设在教育科,干部业余教育办公室设在人事科。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职工业余教育就停办了。一九八○年八月,萨尔图区人民政府决定由教育科派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当时专职人员缺乏,教学设备不齐,没有教学场所,主要采取发动基层单位自己办学或几个单位集中办学,聘请教师辅导。共办电视初中班92个,有学员1,570人;电视高中班43个,学员611人;中函班2个,学员120人;高函班 3个,学员70人;各种短训班115期,参加学习的达3,150人次;电大学员38人。
一九八一年初,萨尔图区成立区职工教育委员会,由区委副书记区长戴景岳兼任主任,主管教 的副区长王玉田同志任副主任,各系统党委书记和各部门领导任委员,委员会由14人组成;并成立了职工教育办公室,设负责人(陈丽英)1名,工作人员 1名,后增加到5名,并配备了专兼职教师,建立培训基地,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三年,全区职工教育根据行业多、工种复杂、点多面广、人员分散的实际,采取的措施是:
第一,配备专职人员。一九八一年配备了16人,一九八二年增加到20人,一九八三年为27人。各基层党委配齐了专兼职职工教育人员。
第二,加强培训基地建设。三年来,建成教师进修学校、卫生干部进修学校、区属干部学校、区职工文化补习学校和商业文化补习学校等五所培训基地。这五所培训基地配备专职教师50名,教学设备齐备,资料齐全,仅教师进修校藏书就有万册。萨区还为这些培训基地配备了3台汽车。
附:两所培训基地简况
(1)萨尔图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九六○年安达县红色草原人民公社时期曾成立教师进修学校,教职工共 8人,分片教学,面授数学。一九六一年暑期(安达市萨尔图区时期)停办。
一九八○年八月,萨尔图区教育科成立教研室,负责全区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和小学教师进修工作,当时有教师 9名。十月,招收第一届中师业余面授学员(“当时叫中函”)两个班,125名。
一九八一年二月,由区教育科主办,建立大庆市萨尔图区教师进修学校。没有校舍,借用萨尔图区第二小学3个办公室办公,借用萨尔图区第三小学1个教室上课。当时进修校没有组建领导班子,由教育科党委副书记、副科长阎宝良同志全面负责。学校设有教研组和进修组,教职工24人,学员155人,其中有中师业余面授班131人,中师离职进修班24人。八月后任命副校长(杜占鳌、庄庆荣) 2人。九月进修校搬到大庆市第二十中学三楼,借用三个教室做办公室,仍借用萨区第三小学一个教室上课。
一九八二年三月,教师进修学校建立了党支部,设党支部副书记(庄庆荣) 1人。同月,学校搬到大庆市第二十三中学旧楼,借用二、三层楼16个教室办公与授课。同年根据黑龙江省教师进修学校编制意见,进修校经过充实,设三部一办:教研部(包括中学教研部与小学教研部)、进修部、干训部和办公室。共有教职工 28人,学员149人。七月中旬,省教育检查团到萨区进修校检查工作,对各项工作都较满意。
一九八三年春,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评选一类教师进修学校的条件(学校教师8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领导班子团结,有较充足的校舍,教学质量高等), 萨区教师进修学校被评为省一类教师进修学校,全省共有14所一类教师进修学校。七月,迎接东北三省、天津市、上海市等 141个省、市教育厅、局领导,进修校研究员,组成的联合检查团,来萨区教师进修学校检查、听课,共听了语文(崔会华、王皓)、数学(徐茂桂、赵福臣)、教材辅导课(任立平)等3科5名教师的课,并全面地检查了学校各项工作。检查团对学校领导工作,教学工作、科研成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八月,副校长杜占鳌调出,教育科副科长阎宝良同志兼任校长。十月,宫永斌调入,协助领导工作,同月,徐丽调入任副校长。十二月,阎宝良调出。本年教职工为32人,学员197人。其中中师离职班2个,66人,中师业余面授班2个,131人。
一九八四年八月,庄庆荣离职学习,周仁贵调入任支书。八月,宫永斌任副校长,九月调出。十二月,周仁贵、徐丽调出,提升中学教研部主任任立平同志负责校务工作,进修部副主任徐茂桂同志负责党支部工作。本年教职工为37人,学员345人。其中,离职班2个,66人,业余面授班5个,279人。
一九八五年三月,庄庆荣回校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任立平协助领导工作。教职工共34人,学员 347人。八月,任立区平调出,贾锡成调入,任校长。十月,教师进修学校搬入东风新村的新校舍。 从此萨尔图区教师进修学校有了自己的教学楼。全楼共三层,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新增学员席位420个。萨区共投资63万元。
(2)萨尔图区卫生干部进修学校
一九八一年三月,由区卫生科主办,自筹资金在东风接待站西建起一所在职医务人员培训基地——庆市萨尔图区卫生干部进修学校。该校设党支部副书记(郭宝兴)、副校长 (闻华亭) 教导主任(石基英)各一名,共有教职工20名。同年七月一日学校正式开学,共有两个班,90名学员。一个班是二年制的医疗专业班,50名学员,使用全国高等医学院教材,开19门课;另一个班是一年制的护士专业班,40名学员。当时区卫生干部进修学校没有专职教师,任课教师为应聘来校的哈医大教授、讲师和本市第一医院医师,还有大庆市卫生学校的讲师。同年 9月,该校选送6名医生,到哈医大进修,一年后,再回校任教;还选了8名实验员,到哈医大进修实验专业一年。
一九八二年,区卫生干部进修学校原党支部副书记郭宝兴同志调出,刘福明任学校党支部书记,邬新开任主管后勤副校长。学校共有教职工30名。
一九八三年初,到哈医大进修的8名实验员,先后已有6名同志回校从事实验工作。学校共有教职工37名。该校各种教学仪器和有关设备基本购置齐全,生活设施也逐步完善,有师生宿舍、就餐食堂等。至此,已建成一个初具规模,有一定教学水平的卫生干部进修学校。
区卫生干部进修学校建校以来,区政府、卫生科共投资62万元。该校共办班11个,其中长期班4个,短期班7个,共培训学员1,085名。
一九八四年,共有教职工48人;一九八五年,共有教职工60人,支部书记:李时英副校长:石基英、邬新开.学生310人、其中大专班1个,中专班6个。学校被评为大庆市双文明先进单位。
第三,全员培训
(一)工人文化技术培训
一九八一年组织电视高中文化学习班10个,学员600名; 电视初中班16个,学员659名;业余面授初中班5个,学员66名。一九八二年组织业余面授辅导,参加面授的700多名职工,有492人单科结业,有 59人全科毕业。区文化补习学校和商业文化补习班,招收学员54人和32人,分别有 45人和32人全科毕业。区脱产技术业务培训班办了32期,培训了职工3,100名,组织专题讲座轮训职工7,765人次。一九八三年文化补课,当年合格人数为778人,合格率占应补对象的44%,还有775人单科结业,结业率为43.2%。技术补课,当年合格人数为1,472人,合格率占应补对象的74%。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三年,共组织大型技术表演赛 4次,表演338个项目,参加比赛的选手2,849人,共评选出优胜单位 31个,技术能手790名,有175人达到或超过我省同行业技术标准,有 289人达到或超过市同行业技术水平,充分显示了我区广大职工群众的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行政管理干部的培训
除了送各级党校、干校培训的领导干部外,几年来采取专题讲座、一事一训、办短期业务训练班等形式,培训行政干部近 6,100人次。一九八二年,区干部学校成立后举办行政干部培训班6期,培训干部295人。一九八三年,轮训、培训各级干部 4,108人次,其中办了一期时间为三个半月的干部理论脱产学习班,参加学员44名,评出优秀学员10名。
一九八二年度,萨区被大庆市委、大庆市人民政府、大庆石油管理局评为市职工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获锦旗一面。
一九八三年、一九八五年度,萨区被大庆市人民政府评为市职工教育先进单位,获锦旗一面。
一九八五年,区职工学校、区电大和区干校合并,成立了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先后办了乙级层次干部培训班两期,高中文化补习班1期。乙级层次干部培训班,第一期业余培训4个月,学习政治经济学,学员124人;第二期脱产培训两个月,学习哲学,学员 33人。高中文化补习班,脱产学习10个月,共培养干部、工人50人,将于一九八六年毕业。
一九八五年全区职工教育基本情况统计表
七、扫盲教育
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七年的扫盲教育工作是适应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九五二年中央提出扫盲要求,安达县第三区任命葛文为扫盲校长,配备了 5名扫盲教师(其中有2名专职)抓农民扫盲教育。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三年每年都办5个农民扫盲班。学员一共336人,有187人从文盲班毕业。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六年每年办一个农民扫盲班,学员103人,有76人从文盲班毕业。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七年,配备2名专职教师抓职工扫盲教育,共办两期职工扫盲班,参加学习的达一百余人。参加扫盲学习的职工能识字二千以上,基本上会运算小学加、减、乘、除法。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九年扫盲教育一直没有进行。一九八○年萨尔图区委成立后,按照大庆市委的统一要求, 成立了冬季学习练兵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王玉田,副主任马广山,成员5人,专职扫盲教师67名,兼职扫盲教师43名。办脱产与半脱产学习班61个,参加学习的共1,169人,占文盲、半文盲总数(1,354人)的84.1%,其余的文盲半文盲参加炕头班或自学。办炕头学习班98个,参加学习的有 142人。为了推动全区扫盲活动的开展,十二月份在兴隆牧场一分场召开了全区扫盲工作现场会。
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全区农村原有文盲、半文盲1,354名,已有565名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占文盲、半文盲总数的 41.7%,还有264人能识500个以上的字,387人能识300个以上的字。萨尔图街内办的两个文盲、半文盲脱产学习班,(44人),全部摘掉了文盲帽子。
八、特殊教育
一九七七年前,大庆没有聋哑学校,只靠安达县聋哑学校给代培学生,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七年初的4年中,共代培了35名学生,其中18名男生,17名女生。
一九七七年十月十五日,在大庆党委直接关怀下,由市教育局主办,由轻工业局管理,福利厂兼管,办起了大庆第一所聋哑学校市委主要领导参加了建校大会并讲了话,与会的广播事业局的领导给聋哑学校赠送了一台投影电视机,其它单位也赠送了许多教学用品。学校有一名副校长(刘万梅),1名教导主任(郎运生),10名教职工,3个班(--年、四年、五年),35名学生。
一九七九年,6月招收新生60名,组成一年到四年的4个班。全校共有 8个教学班,97名学生,19名教职员工。一九七九年前没有统一教材,采用普通小学课本,一九七九年后使用上海统编的聋哑教材。
一九八○年九月,聋哑学校归萨尔图区教育科所管。一九八一年四月后,学校设党支部书记(郭福堂)、校长(丛玉章)、教导主任(赵文斌)各1名。同年扩建教室和办公室1,600平方米,招收新生18人。上级拨给一台汽车,保证了教学和生活的需要。一九八三年,学校共有 8个教学班,一至八年,8个年级(等于小学毕业),130名学生,学生数是建校初的三倍多;有教职员工42人,是建校初的四倍多。同年,学校办起了木工厂和被服厂,学生轮流下厂学习,男生学木工,女生学裁缝,并有专人辅导。从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三年,有四届聋哑学生毕业,毕业生42名。毕业生回父母所在单位,安排就业。
一九八四年,萨区聋哑学校,有9个班级,毕业生14人;招生34人;在校生为144人,其中女生为67人。教职工43人,其中专任教师21人。
一九八五年,教师32人,大专毕业1名,中师25名,初中6名,学生9个班,12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