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民国 5年(1916年),欧战正紧,沙俄无暇东顾,请求中国政府保卫中东铁路,中国北洋政府调段祺瑞的第九师第三旅来绥芬河负责保卫至海参崴沿线。

  民国9年(1920年),直皖战争后,第九师被调回北京遣散。民国10年(1921年) 月,由穆棱县开来陆军第五混成旅步兵团,团部、第三营和游击连进驻三岔口;第二营营部和第六连驻小城子(今东宁镇);第八连第三排驻平房店;第一、二排驻寒葱河;炮兵排驻城外西山。

  民国11年(1922年)5月,张宗昌进驻绥芬河。张宗昌来时,仅率1个营,击溃高士傧、卢永贵叛兵后,收编了各地散兵和山里土匪,组成 3个团,被任命为吉林边防军第三旅旅长兼绥宁镇守使。

  张宗昌的部队驻扎在绥芬河和铁路沿线。东宁北部的驻军,因多是临时收编,经常发生叛逃和扰民事件。

  9月 12日,驻寒葱河的殷、许两营拦路抢劫,不听约束,被褚玉璞团长率队击溃,成为数匪。

  民国12年(1923年),一支白俄军在苏联红军打击下,逃入中国投奔张宗昌。这支部队共两个旅约1万人,建制齐全,武器精良。从此张宗昌实力大增,成为奉系劲旅。

  张作霖委任张宗昌为吉林省防军第二军副军长。

  4月28日,五站南三道岗子驻防陆军叛出一排,4月30日,驻北八道河子(今红花岭)五十五团二营七连叛出一排;第二天,驻寒葱河独立连又叛出士兵两排。

  民国13年(1924年),张宗昌奉命率队进关。吉林督军署调陆军二十一旅蔡旅长兼任绥宁镇守使,防区为宁安、东宁、穆棱、密山4县和哈绥线东段。

  民国17年(1928年)赵芷香接任二十一旅旅长兼绥宁镇守使,镇守使署驻宁安,后移下城子。由于中东铁路问题中苏边境紧张,二十一旅源源开入东宁县境内。当时驻军有:第四团团长曹树楷率团部驻三岔口(县城);第二营营长冀浩林率全营驻县城;第三营营长刘玉山率第九连驻两烧锅;第十连驻大乌蛇沟长发祥烧锅;第十一连驻大城子;第十二连驻北烧锅(今八家子)。山炮排,驻三岔口西山;机枪连驻县城;二十六团团长苏德臣率团部驻绥芬河;一营营长王树屏率全营驻绥芬河;二营营长关庆禄率营部驻绥芬河;第七连驻六站(今绥阳);九连驻红花岭;三营十一连驻寒葱河;十二连驻西毛屯(今建设村);机枪连、迫击炮连驻绥芬河;山炮连驻绥芬河东山。

  民国18年(1929年)8月17日(农历七月十三日),中苏战争爆发,防军撤退,县城失守(详见《中东路战争东宁之战》)。宪兵队为了“放长线钓大鱼”,假惺惺地把张传福释放出狱,妄想利用张传福破坏抗日斗争。敌人用尽了软硬兼施的手段,都被张传福拒绝了。敌人又凶残地把张传福逮捕起来,并作为“重犯”于伪康德8年(1941年)2月18日押送牡丹江铁岭河监狱。受尽折磨的张传福,威武不屈,始终表现出了中国人应有的骨气。 3月25日他牺牲在牡丹江铁岭河监狱里,时年41岁。

  张传福被杀害后,二道沟抗日群众同抗联的联系并没有被切断,他们仍然坚持经常给抗联送物资、送情报,为支援抗联做出了许多贡献,直到抗联进行战略转移时为止。

  民国21年(1932年) 4月末,在东宁县城周围驻防的二十一旅各部,调到铁路沿线。三岔口
地方,由王德林救国军司令部接管。